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關注收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文章分類
正文

張大千筆下的太湖美景

(2022-09-05 08:25:39) 下一個

“吳下人家多水居,家家結網日烹魚。太湖三萬六千頃,貌得倪迂著色圖。”這是張大千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在他八十一歲高齡時所作的“太湖漁家”潑墨潑彩畫中的題識。

在2020年的11月,香港佳士得拍賣了這幅張大千的“太湖漁家”(64.5 X 95 cm),成交價為港幣1千2百萬多一點,而畫中景色據本人推測應該是取自於位於太湖的三山島(見下圖)。

         2020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太湖漁家”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張大千曾經在蘇州城的網師園居住。據網文說,他當時以網師園為基地,經常外出各地名山遊覽寫作,有些山水畫作於現場,也有不少是之後追憶而畫出的。如果不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入侵,張大千及其兄弟應該還會繼續居住在網師園裏。他後來被迫逃回四川,以後再去過敦煌、印度大吉嶺臨摹畫畫。上世紀60年代後寓居巴西、美國,最後定居住台北的摩耶精舍。

上麵這幅“太湖漁家”就是張大千在其晚年之時,因對姑蘇吳地的思念用了潑墨潑彩之技所創作的一幅力作,表現的應該是如今的太湖之景“三山島”。無獨有偶,在同年同時,張大千還在同一個題跋之下,創作了一幅近景的“三山島”潑墨潑彩畫(見下圖),似乎是取用了上圖“太湖漁家”的左邊部分局部加以放大和精畫,讀者不妨可以進行比對。

         1979年張大千八十一歲時所作“太湖之景”(恕我姑且這樣命名)

對比上麵兩張畫,可以看出,“太湖漁家”左側的山巒起伏形狀以及山下農舍民居和“太湖之景”裏的描寫大致相同,雖說兩張畫的視角略有不同,且“太湖之景”更是以近距離來勾勒。

據觀察,上述兩張畫裏的山峰應該取自於位於行山的板壁峰,如今的板壁峰照片如下圖,可以在網上找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板壁峰沒有山路,漫山雜草叢生,野竹綠樹遍地,上山絕非易事。民國期間,有文描述板壁峰之絕景,“隻見石峰巍峨峻峭,恰如一盆巨大的山石盆景,屹於山間。峰石古跡斑駁,青藤嫩枝纏繞,野花點綴期間。”

                (網絡旅遊照片,太湖三山島上的板壁峰)

圖中的在三十年代坐落於山腳下的幾間簡易農舍如今亦早已經發展壯大成了成片的白牆黛瓦的農莊。但行山之板壁峰及其山巒之形狀依稀可見,與張大千的“太湖漁家”、“太湖之景”畫中的表現基本一致,如下麵的照片所示。

      (太湖三山島旅遊照片, 來自網絡)

至於在“太湖之景”畫中左側所出現的瀑布,如今在行山沒有。但如今同在太湖的黿頭渚景區,有一個“太湖仙島”,亦建造在三山之上(謂之烏龜山、箬帽山、筆架山)。而在仙島上,就有一處位於半山腰的一簾“銀河”:一條瀑布從山上流下。在滿是綠色植物的島上出現一條這樣的瀑布,真的是很有詩情畫意,無愧於“仙島”其名。

本人猜測,在曆經了四十多年的滄桑後,當張大千在其晚年回憶起“太湖之景”時,也許把位於太湖另一側的、但同在太湖的“銀河”瀑布記憶成了位於和行山板壁峰一起了,故而創作了這幅“太湖之景”巨作,亦是“太湖漁家”的姐妹篇,並使用了同一題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你的這幅的收藏過程沒有寫出來。不過,恭喜收藏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