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關注收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文章分類
正文

侃一侃中國出口瓷

(2021-04-02 09:08:41) 下一個

說到古代中國陶瓷器物的收藏,中國出口瓷的曆史繞不過去。在綜合了大量的文獻和專家們的論述後,中國出口瓷的過往基本上可以被歸納和簡述如下。

中國出口瓷(Chinese Export Porcelain),就西方國家和地區而言,主要是指由中國生產製作的一係列專門為出口到西方而設計和生產的瓷器。這些瓷器在16世紀到20世紀的50年代之間(幾乎)專門出口到歐洲以及後來的北美,並曾經是歐洲瓷器製造商所模仿的樣板(參見本人之前的博文:“歐洲18世紀的中國風”)。而出口至非西方市場的商品是否受該術語的涵蓋取決於所描述的物品上下文。比如,Chinese Export Porcelain通常不被用於描述那些在元明時期生產的反映伊斯蘭味道、滿足伊斯蘭飲食習俗並出口到中東和中亞的大盤陶瓷器,雖然那些瓷器產品對中國來說也極其重要,因為它們推動了中國青花瓷的發展。那些個呈大盤形製的龍泉窯產品在西方對瓷器的定義中也大多不被認為是瓷器。

在中國的陶瓷商品中,特別是在早期,因為要減少因運輸而引起破損的原因,主要是以花紋裝飾相對簡陋、質地厚實和堅固且較為粗糙製作的重型器物品為主。當然,當時的客戶總體上有著較為簡單的實用需求也促使了當時的陶瓷製品具有那樣的性質。中國出口的陶瓷可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但當時以青瓷為主,主要出口到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東南亞),但不是歐洲。目前在拍賣市場偶爾可以看見有來自中國唐宋時期的陶瓷物件拍賣,它們往往都是後來經轉展後被收藏到西方歐美地區而出現。比如本人就收藏著一件唐代的有青花點綴的六係乳釘紋大蓋罐(以後會專門發文介紹)。這些商品與後來的在17-18世紀時期設計和生產的那些精美的並且呈蛋殼質地的薄型細致裝飾器物沒有相似性。在討論中國的陶瓷工業時,其它的一些主要出口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市場的中國瓷器商品和類型(如大約在1575-1625期間的福建漳州窯瓷器(Swatow Ware)和在17世紀的由景德鎮窯生產的天啟瓷器等)很可能還是會被描述為中國的出口商品。但源自於西方的很多討論往往隻是指針對輸往歐洲的商品。

一般認為,在江西景德鎮窯生產的中國瓷器很早就開始有出口,如宋代的湖田窯影青釉瓷和青白釉瓷,元代的青花瓷以及龍泉窯青釉瓷等等都是實例。然而,瓷器開始真正出口至西方並有穩步增長的狀態還是等到了1517年葡萄牙商人抵達廣州後才逐漸發生。首先在1511年,葡萄牙人入侵了馬六甲王國(今屬馬來西亞),不久後就在澳門設立了貿易點;隨後自1557年以來,葡萄牙人租賃了澳門,使得澳門變成了他們的私人財產(殖民地)。1596年,另一個歐洲的海上強國荷蘭人侵占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西北部的萬丹(Bantam),並趕走了在印尼的葡萄牙人。然後在1598年,一支由8艘船組成的荷蘭船隊航行到遠東地區。此後,屬於英國政府的英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599年,但當時主要應付在印度地區的貿易;而屬於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於1620年在萬丹成立。到了1698年,第一艘法國船隻也與遠東地區開始進行貿易。著名的以開光圖案為特點的克拉克瓷(Kraak Ware or Kraak Porcelain)就是出現在當時的大量出口到歐洲的瓷器。“克拉克”(Caraak)一詞原意是葡萄牙語裏描述巨型商船的意思。在1604年,荷蘭人截獲了葡萄牙商船,將所得的船上裝載的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在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使得此類瓷器譽滿歐洲,被稱為克拉克瓷。據說,在163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執行官向中國商人去信,就指名要求訂購克拉克瓷。

後來,為區分不同時期的器物和便於描述,“克拉克瓷”就包含了從明代萬曆以後,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轉折期(也可能包括清代康熙時期早期)這段時間裏中國所出口到歐洲的所有陶瓷器物。起初,向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商人出口的瓷器都是青花瓷,器型大多是中國產的原型。然而沒過多久,貿易國就開始訂購更吸引歐洲口味的紋飾和器型。商家會向中國陶工提供木製模型,以及銀器、石器、陶器等實際歐洲物品,以中國瓷器複製。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錄顯示,早在1639年,大約25000件物品的訂單是按由荷蘭人提供的木材模型而製成。

1699年,清康熙黃帝為增加對外貿易開放了廣州港,英國人首先在珠江岸邊建立了第一家商行。緊隨其後的商行是1728年的法國人、1729年的荷蘭人、1731年的丹麥人、1732年的瑞典人,以及奧地利人、俄羅斯人、印度人、亞美尼亞人、西班牙馬尼拉公司等,最後加入的是1784年的美國人。這就是被稱之為“廣州十三行”的貿易。“廣彩瓷”從那個時候起也就隨之而出了:景德鎮生產的部分釉上彩繪瓷器被移至廣州按客戶需求而加工生產,比如出現了專門為歐洲貴族及家族定製的“徽章瓷”,用色濃重豔麗的織金彩瓷等,並在乾隆嘉慶時期達到質量的頂峰。以後隨著朝代的衰弱而每況愈下,但廣彩瓷器的製作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有延續。

如今,很多中國出口瓷器的保存狀況近乎完美。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運往歐洲主要國家的瓷器數量很多,而在1784年之後直接運往美國的數量也很多,價值以數百萬元計。在美國的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 War)(1775-1783)以及第二次的獨立大戰(War of 1812)(1812-1815)後,從中國來的瓷器進口到美國迅速增加。而在歐洲,其貿易額則在19世紀呈直線下降,因為在1853年的清朝政府平叛太平天國叛亂期間(1851-1864),景德鎮窯口幾乎都被摧毀,大部分居民被屠殺,使得和歐洲的瓷器貿易幾乎走到了盡頭。雖然景德鎮及其窯口後來被重建,但從中國景德鎮出口到歐洲的瓷器就從未再回到其在瓷器製造中的突出地位。

和歐洲貿易急速下降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工廠也已經逐漸掌握了瓷器業務。當時的中國瓷器生產商業機密主要被德國和荷蘭的工匠們掌握,他們已經完全有能力生產出各類瓷器來滿足歐洲和北美客戶的需求,比如品味,同時他們交貨的及時性也大大提升。而若通過東印度公司的訂單向中國訂貨,一般則需要兩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得到完成和交貨。

如下照片所附是本人收藏的兩種中國清代出口瓷:青花人物盤為康熙時期的物品(有修複);小碗和碟套裝是18世紀時期為歐洲貴族定製的一種徽章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0)
評論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是啊,水也很深。謝謝光臨!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收藏是學問。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謝謝海風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知識豐富,點讚。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謝謝麥子欣賞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喜歡你收藏的這個青花人物盤。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東籬翁' 的評論 : 嗬嗬,不敢當!當今的各處景德鎮瓷促銷點應該隻是中國方麵的商業促銷手段吧?這類瓷器尚不屬於古玩收藏!
東籬翁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長知識了!請問專家在美國中國城那麽多景德鎮展銷點是怎麽回是?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是啊,梅森瓷越做越好!謝謝京妞來訪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嗬嗬,done!謝謝菲兒欣賞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清代的瓷器已經遠遠比不上歐洲瓷器的精美了。 當然, 作為藏品還是有意義的。 謝謝分享。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怎麽弄了兩次,刪掉一個吧,謝謝古董專家。:)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好好傳承下去,也是念想!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大些科普好文章,學到了不少東西!我家也帶來了一些LG外婆留下的清朝的碗和盤子。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也許吧!但關鍵是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國際專利法,商標法等等知識產權的法律吧?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嗬嗬,總是要偷來摸去的,如果都是兄弟姐妹們就沒有關係了吧,哈哈!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人家當時確實模仿,但還是注明生產廠(地);但今天的情況是“假冒”作為原產品,,,這個性質應該不同吧?!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謝謝梅花欣賞,請喝咖啡!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歐美不是一樣偷我們的技術嗎,嗬嗬!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沙發啊,真不錯,專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