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隨筆

生活是美的,隻是需要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裏有愛,隻是需要一顆能夠感受和孕育愛的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回國散記(5)都江堰

(2024-01-31 07:34:23) 下一個

回國散記(5)都江堰

 

既是曆史古跡,又是現代奇觀,都江堰,這項把成都平原從水旱交替變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贏得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的驚歎?但再多的文字記載,再美的視頻圖片,都不如親眼一見。去年秋天回國期間,決定要去親眼見證這一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而就是這一見,讓我感到了發自內心的深深的振撼。

 

還未進入景區,先迎來一大片草坪和其中心花壇上立起的醒目的紅色大字"都江堰歡迎您",眼前一亮,早起的困倦一掃而光,雖然是陰天未見陽光燦爛,卻已有了一個歡快愉悅的好心情。

 

 

 

進入景區,漫步在江邊大道,見到的是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景觀。遙望四周,綠意盎然,參天大樹高聳雲端,低矮的深綠淺綠的灌木、草叢比比皆是。駐足觀江可近看滔滔江水,細聽嘩嘩流水聲。往深處走,直覺藍綠色江水洶湧不絕,聲勢頗為浩大。

 

來到都江堰是要邊看邊聽的,不但要身臨其境,還要耳聞其詳。我們的導遊是一位川妹子,對她的家鄉有如此偉大的工程充滿了自豪,在現場滿懷深情地給我們介紹了工程的細節和一個個小故事,一邊看一邊聽,真切感受到了老祖宗的聰明、智慧,堅韌和勤勉。

 

都江堰這個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無壩引水工程一個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它完全遵循了自然規律與河流自身的流動屬性,崇尚人水和諧,而不是像今天那樣通過外力修築堤壩,通過阻礙河流前進的方式來達到防洪與排澇的作用。都江堰是一座自然造化與人工斧鑿渾然天成的水利工程,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模式的典範,處處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大智慧。站在岷江出山口處都江堰主體工程的觀景台上,看到的是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絕佳美景。"寶瓶口"、"魚嘴"、"飛沙堰"三大主體工程那麽和諧地嵌入青山綠水之中,與周邊的山景水景混然一體,可謂是對自然美境的畫龍點晴,與其說是在參觀一項水利工程,不如說是在觀賞群山懷抱的無敵水景。

 

 

 

 

 

 

 

 

索橋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係紐帶。橋己不是當年的橋,水泥結構和鋼索,代替了以前的木柱和竹索。如今走在橋上,橋身依舊晃蕩,曆史仿佛就在眼前。

 

都江堰的修築匯集了古人的超絕智慧。川妹子指著風景如畫的寶瓶口美景告訴我們,當年李冰要在此處開鑿一個引水口,而2000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岩(礫岩沉積岩),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們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先用柴火焚燒石,使之熾熱,然後用冷水澆石使之開裂,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複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出了—個寬20M、高40M、 80M的缺口,讓水流可以順利地流入成都平原,這就是著名的“寶瓶口”。

 

古時每年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碼作淘灘標誌,挖到石馬後就不再向下挖了,後來演變成由三個用木頭綁成的三棱錐形的鼎狀物再加外一圈兒三層石堆組成的"臥鐵”來代替。

 

都江堰堪稱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見奇跡,這個最古老水利工程兼有防洪、灌溉等功能於一體,至今仍在發揮巨大作用。華夏兒女懂得感恩,四川的子孫後代,享受著天府之國帶來的富足,他們把這種富足歸功於2200多年前修築了都江堰的秦太守李冰,也歸功於曆朝曆代中繼續與洪流做鬥爭,把工程變得更堅固的冶水先賢。他們修建了二王廟以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城區和景區立起了他們的大型雕塑。都江堰人還修建了一條長150米,寬14米的堰功道,大道左右林蔭下立有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和碑記,以紀念從秦漢時期到唐、宋、元、明、清各曆史時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他們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興修水利的專家。作為一方的執政者,他們在深刻認識到水利對於農業、民生和社會穩定意義的同時,更是領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學觀和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靠他們對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斷的加固維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堰功道中有一棵銀杏樹,這棵銀杏樹是三國時期的張鬆所栽,所以又名張鬆銀杏,至今已有1500餘年。這棵樹的奇特並不是在於其年代長,而在於它是雌雄同體,與其它成雙出現的銀杏樹不同。因為稀少,所以珍貴,被都江堰市列為鎮市之寶。電視劇《西遊記》中有諸多境頭以張鬆銀杏為背景,使其一時名噪 。

 

 

餘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說:"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來過了都江堰,對這句話頗有同感,因為都江堰的水與人相處愉快,不但供人觀賞,還聽人指揮,站在岷江邊上,可以感覺這裏的水與人很親。

 

**************

都江堰工程簡介

 

(一)背景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的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長江中上遊的分界點,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裏,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係,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大約300萬畝良田得以滋養,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製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以其“曆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範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亦成為世界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二)工程簡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三者有機配合,相互製約,協調運行,再加內外金剛堤、人字堤等附屬建築的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製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滿足了引水灌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需要。 

 

主體工程圖

 

1)第一期工程:寶瓶口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下,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進行實地勘察後,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在無火藥(火藥發明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間)不能爆破的情況下,他以火燒石,再用水澆,使岩石爆裂(熱脹冷縮的原理),然後將碎石推入江中, 形成水道,這樣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寶瓶口因它形似瓶口而可起“節製閘”作用,成了控製內江進水的咽喉,有了寶瓶口這個向東的分水口,岷江一分為二,  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東,灌溉成都平原了。人工開鑿岩石留在江心的那一塊山體,就叫做“離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曆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2)第二期工程:  魚嘴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率眾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遊和江心開始進行二期工程,在江心的“離堆”向上遊方向,修築一個幾百米長的大堤,這個大堤就叫做“金剛堤”,金剛堤迎著上遊江水的頭部,就叫做“魚嘴”。從“魚嘴”到“離堆”之間的金剛堤,就等於把岷江水進一步一分為二,西麵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東麵的河道,叫做“內江”。其中“內江”有人工導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組織人工,對“內江”進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這樣,就解決了枯水期江水不愛流入寶瓶口的問題。同時,內江在凹岸,由於彎道環流,江水的表層清水會搶進內江;而江水的底層濁水就會流入凸岸的外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又解決了泥沙淤積問題。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製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分配洪、枯水流量。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幹渠,主要用於灌溉,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

 

內江取水口寬150米,外江取水口寬130米,利用地形、地勢使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春耕用水;春夏洪水期,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使灌區免受水淹。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還會使用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來人工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當需要時,隻要在一側的江麵放置若幹座榪槎,便能減少該側的水量。一般在春季來水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砍去榪槎,使水流恢複正常。1974年以後,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閘,從而取代了榪槎來實現圍堰和泄洪。

 

目前的魚嘴平麵為半月形,由漿砌條石和混凝土築成,長80米,最寬處39.1米,高6.6米。魚嘴堤壩向下遊延伸,形成金剛堤,內堤長650米,外堤長900米。金剛堤再往下, 分別是飛沙堰和人字堤。在魚嘴上遊東岸還有百丈堤,全長1950米,將洪水與泥沙逼向外江,並起到護岸的作用。魚嘴、百丈堤、金剛堤,連同飛沙堰與寶瓶口協調作用,起著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

 

(3)第三期工程:飛沙堰

魚嘴工程修建之後解決了枯水期問題和豐水期部分泥沙問題,但是在豐水期可能給內江造成徑流過大以及泥沙對內江的淤積,於是修建飛沙堰。堰和堤的共同點都是擋水,但其不同在於: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堰,就是又檔水還又讓水能漫過去。

 

飛沙堰實際上是在金剛堤最靠近離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寶瓶口很狹窄,在豐水的季節,內江的水位必然漲得很高,那麽,高出來的水,就全都從飛沙堰漫過去,流回到原來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這就保證豐水季節大水不至於淹了成都平原;另一個妙用在於,寶瓶口上遊內江東岸是“S型”的,大水衝到這裏,直接撞到半擋著的玉壘山體岩壁,就會翻滾,下層泥沙翻上來,翻過飛沙堰,翻到外江裏。這又解決了剩餘泥沙的淤積問題。據說幾噸重的大石頭都會翻滾過去。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三)都江堰的社會功效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經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曆史了,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都江堰的社會功效與日俱增。它使都江堰灌區成為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使成都成為"物華天寶,地傑人靈”的"天府之國”。都江堰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獨樹一幟,是世界上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工程奇跡,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無愧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幸福劇團' 的評論 : 問好幸福劇團。我也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感到自豪。:)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好地方,歐洲還是石器時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那麽有科技含量了。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問好沈香。我想你一定為你的家鄉自豪,這麽美的景觀,這麽偉大的工程,真了不起,感謝李冰父子對人類作出的貢獻:)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讚兩岸姐的好遊記!圖文並茂,都江堰很壯觀。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ushihandyman' 的評論 : 問好bushihandyman,去都江堰一定要有導遊,邊聽邊看,那裏景色很美,故事更精彩:)
bushihandyman 回複 悄悄話 我和一德國同學去轉了一下,沒有看出啥門道,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