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隨筆

生活是美的,隻是需要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裏有愛,隻是需要一顆能夠感受和孕育愛的心。
個人資料
正文

漫遊大華府(2)重訪Hirshhorn 博物館

(2022-05-06 05:47:38) 下一個

漫遊大華府(2)重訪Hirshhorn博物館

 

Hirshhorn 博物館和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是華盛頓最著名的當代藝術畫廊隸屬於史密森學會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之初本是為了放置收藏家Hirshhorn本人的繪畫和雕塑收藏,而今已演變成一個擁有文本、繪畫、圖片、雕塑和數字影像的五大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十幾年前參觀過一次,走馬觀花,腦海中僅存淡淡的印記。這次博物館舉辦新的展示,便擇日重訪,下了馬背漫步觀賞。

 

這個博物館巳進入它的笫五個十年。在 1930 年代後期,國會開始計劃建立一個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以補充主要展示古典大師作品的國家美術館,然而,大蕭條的揮之不去的影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壓力使這些計劃擱置了。直到 1960 年代,當時的史密森學會秘書 S. Dillon Ripley 才重新提出了這一概念,並看到了通過金融家和慈善家 鈾礦大鱷 Joseph H. Hirshhorn 廣受推崇的現代藝術收藏來實現國會初衷的機會。到 1966 年,一項國會法案批準建立了Hirshhorn 博物館和雕塑花園。

 

該博物館於1974年開業,以Joseph Hirshhorn 的名字命名,他出資一百萬美元興建該館,並把自己豐富的法國印象派、美國繪畫和現代雕塑的收藏捐贈給史密森學會,後來又不斷擴充,目前已擁有超過 12,000 件作品。

 

博物館開放以來,一直充當著開創性藝術家的主要代言人,與盡可能廣泛的觀眾分享現代和當代的藝術,廣受好評。現在博物館主要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作品,特別關注過去幾十年來最重要的藝術家,為國際知名藝術家開發和舉辦大型全層展覽,致力於為當今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全球平台,以探索新的創作方式,包括表演、數字媒體、視頻和技術,並製定教育和技術舉措,鞏固Hirshhorn在世界上最具前瞻性的藝術機構中的地位。今天,他們的作品不僅挑戰政治和文化景觀,而且挑戰藝術創作本身的實踐。作為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他們尋求通過創造有意義的個人體驗來分享現代和當代藝術的變革力量,讓藝術、藝術家、觀眾和思想在其中融合。通過開創性的展覽、活動、研究和收購,他們創造了人們與 21 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相遇的空間。 

 

博物館的設計是一個建築奇觀,博物館本身如同是一座雕塑,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為了切合現代藝術的主題,當時負責管理該博物館的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要求建築師戈登邦沙夫特(Gordon Bunshaft)設計一個具有與現代藝術基調相契合的獨特氣質,且明顯有別於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建築風格。設計師真的是做到了。建成後的博物館是一座巨大混凝土圓柱形建築,高二十五米,寬七十多米,完全覆蓋著粉紅花崗岩結塊,隻由四個巨大的塔柱托起,離地四米。圓柱體是凹形的,底部有一個噴泉,倒映著玻璃窗,照亮博物館上層的展覽室,效果真的令人震撼。 博物館配備一個複雜的外部投影機係統,它的飾麵表麵光滑、沒有窗戶,通常在日落後用作環形屏幕進行燈光表演或視頻投影,令其極為壯觀。有人說,如果您沒有時間參觀博物館的藏品,僅僅專程前來欣賞其內外部建築,也一定不虛此行。

 

 

雄偉的Hirshhorn 有一個輪換的展覽名冊,不斷吸引觀眾與最優秀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品。我們這次去觀看的是日本93歲的雕塑家Yayoi Kusama 的主題展覽:永恒的一員(ONE WITH ETERNITY: YAYOI KUSAMA)。

 

Kusama  1929 年出生於長野縣鬆本市。如今,她繼續在東京的工作室創作畫作。她在京都學習日本傳統繪畫,並於 1958 年移居紐約市。在美國,她與一些前衛藝術家一起展出她的作品,被認為對組合、環境藝術和表演實踐的發展具有影響力。60 年代中期,Kusama在意大利、德國和荷蘭廣泛展出,並參加了與 歐洲新趨勢相關的藝術家的展覽,在那裏她開始對鏡子的光學和互動元素產生興趣,研究電燈、聲音和動力學。Kusama  1973 年返回日本,此後一直居住在那裏。

 

Yahoo Kusama in her studio, 2017

 

 1996 年以來,Hirshhorn 一直在收集Kusama的多產作品。這次展示的是博物館永久收藏中的幾件藝術品,包括二件雕塑作品:南瓜和花朵-大衣,以及藝術家的兩個超凡的無限鏡室(Infinity Mirror Room)。

 

南瓜

 

Kusama 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精神病的跡象,常常會出現幻覺。在日本的小村莊裏,她開始畫她的幻覺,把它們寫在紙上。 “她開始稱之為心身藝術。” 強迫性地,一遍又一遍地,用她的黑色記號筆,她製作重複的圖像,他們讓她平靜下來。她回憶說,當她七歲的時候,南瓜會時不時地和她說話,從此與南瓜結緣,將其化作了創作靈感。

 

花朵大衣,一件開滿俏皮塑料花朵的金屬夾克雕塑

 

 1960 年代,Kusama 開始將彩色電燈融入她的迷幻藝術作品她經常與燈光藝術家合作,一起策劃夜總會的互動活動和視聽燈光表演。此後的幾十年間,她繼續擴展這項工作,使用燈光和鏡子引導遊客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空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她創作的具有特殊魔力的無限鏡室,鏡室采用立方體形房間的形式。 在裏麵,鏡子覆蓋了牆壁、天花板和地板,用以反映出無限的圖像。 

 

無限鏡室之一"Phalli's Field (法利的場地,1965)是藝術家的第一個沉浸式裝置,是她的裏程碑作品。小小的一個地上鋪滿軟雕塑的房間,通過燈光創造了一種永無止境的空間,就像是視覺回聲室,置身於其中,你的身影逐漸縮小到鏡像的距離。藝術家希望觀眾能夠將自己的形象和動作作為雕塑的一部分來體驗,參觀者身臨其鏡,通過圖像和反射來複製自己,讓我們自己也感到一種無限。Kusama 的名言表明了她的設計理念:"成為永恒的一員。抹殺你的個性。與您的環境合而為一。忘記自己。

 

 

無限鏡室之二,"My Heart Is Dancing In the Universe”(我的心在宇宙中翩翩起舞,2018 年)是藝術家的最近期作品,在這個係列中,有力地結合了關鍵元素:燈籠,鏡子,變光,將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融入一個獨特的環境。僅3x6.2x6.2米的小房間中,你沿著圓點燈籠周圍的一條黑暗小路走著,被不斷變化的顏色所吸引。地板、牆壁和天花板之間的界限似乎融化了。被漂浮的燈籠打斷,你的身影變成了一種幻覺,類似於水中變幻無常的海市蜃樓。這位藝術家相信,通過徹底的重複,我們可以擺脫自我,與更大的整體相連。當我們站在她的鏡子房間裏時,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隻是房間中眾多元素中的一員,類似於我們的地球隻是宇宙中一百萬顆星星中的一個圓點。

 

 

讓觀眾沉浸在無限之中 Kusama 隻使用了少數元素——圓點、南瓜、鏡子、雕塑,燈光——創造了你可以進入的環境,然後迷失在其中,參觀她的藝術品,不僅僅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參與與體驗。

 

展覽開始以來,遊客成群結隊,領票和等待進入無限鏡室都是大排長龍。有人問策展人 Betsy Johnson 是什麽讓 Kusama 如此受歡迎。 “我們想體驗一些讓我們大吃一驚的東西,她說。一些讓我們感覺與我們日複一日所經曆的不同的東西。這可能也是藝術家的動機。

 

有觀眾體驗過無限鏡室後說"我獨自站在那裏,感覺在宇宙中。 30秒,離開這個世界,置身於另一個世界。燈光和鏡子創造了無限,讓我們快樂。"

 

參觀這二個鏡室等待的時間漫長,卻由於遊客絡繹,每人限定入內觀看的時間非常有限,第一無限鏡室隻能停留30秒,還未來得及體會無限,工作人員便敲門將我們請出。第二無限鏡室也僅能停留一分鍾,前浪就被後浪推擁出局。在那有限的半分鍾或者一分鍾的時間內,隻夠拍幾張照片,那時根本來不及體會那種無限的感覺,於是回到家裏補補課:晚上睡覺躺到床上,閉上眼睛,慢慢想象著我躺在大片綠草坪上,曬著太陽,周圍鳥語花香,好美。或許參觀的收獲是加強了這種想象力,想象力一豐富,不用借助燈光,鏡麵,一樣可以將自己置身於天地之間無垠的空間,這麽一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為之的靜坐應該作為每日的功課了。

 

有人認為,Kusama的房間今天可能更具吸引力。藝術家經典作品的極簡主義美學在疫情期間才越來越流行。兩年後,我們中的許多人發現自己被限製在家裏,看著四麵牆似乎展開成不斷後退的地平線,這似乎幾乎是詩意的,就像一種象征性的釋放。

 

博物館的展覽固然精彩,欣賞博物館外部的雕塑也是我們這次行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早上領好參觀劵時離允許入場的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正好可以先參觀著名的雕塑花園。小花園占地 1.3 英畝,下沉於街道以下 6-14 英尺,雕塑園內的各色雕塑和無盡的綠色則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在春天溫暖的陽光下,漫步在樹木與花叢之間,觀賞著當代多位藝術家的作品,為這些藝術品的構思著迷,靜靜地與雕塑們對話,想象著他們背後的故事,這真是很愜意的時光。

 

雕塑花園

 

雕塑園中的雕塑會經常更換,在這次展出期間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 Rodin)的兩個銅像作品:一座題為《行走的人(Walking Man)》和第二座著名的《加萊義民》(描繪了六個站著等待上絞架的人)不容錯過。我對記憶外國人的名字一向愚笨,看完了所有的雕塑,除了羅丹之外,基本上沒有記住其他藝術家的名字,但是對藝術家們獨特的構思和雕塑作品的美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TWO-WAY MIRROR (反射透射雙向鏡)

Dan Graham, American, b. Urbana, Illinois, 1942–2022

 

 KING AND QUEEN(國王和王後)

(1952-1953/cast June 1953)

Henry Moore, British, b. Castleford, England, 1898–1986

 

 THREE-WAY PIECE NO. 3: VERTEBRAE (WORKING MODEL)

(三重脊椎組合造型)

(1968/cast early 1969)

Henry Moore, British, b. Castleford, England, 1898–1986

 

 CROUCHING WOMAN(蹲伏的女人)

(1880-1882/enlarged 1907-1911, cast 1962)

Auguste Rodin, French, b. Paris, 1840–1917

 

WALKING MAN(走路的男人)

(1900/enlarged 1905, cast 1962)

Auguste Rodin, French, b. Paris, 1840–1917

 

 SUBCOMMITTEE(小組委員會)

(1991)

Tony Cragg, British, b. Liverpool, England, 1949

 

 PITTSBURGH LANDSCAPE(匹茲堡風景畫)

1954

David Smith, American, b. Decatur, Indiana, 1906–1965

 

 MONUMENT TO BALZAC(巴爾紮克像)

(1891-1898/cast 1965-1966)

Auguste Rodin, French, b. Paris, 1840–1917

 

 POST-BALZAC(隱身長袍)

1991

Judith Shea, American, b.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48

 

 FIGURE(人物)

1926-1930/(cast 1958-1961)

Jacques Lipchitz, American, b. Druskieniki, Lithuania, 1891–1973

 

 THE DRUMMER(鼓手)

(1989-1990)

Barry Flanagan, British, b. Prestatyn, Wales, 1941–2009

 

 EROS, INSIDE EROS(愛神之內在)

(1986)

Arman, American, b. Nice, France, 1928–2005

 

THE BURGHERS OF CALAIS(加萊義民)

(1884-1889/cast 1953-1959)

Auguste Rodin, French, b. Paris, 1840–1917

 

《加萊義民》是羅丹在1884年應加萊市政府的委托,曆時三年創作的一組青銅雕塑,至今仍放置於加萊政府大樓之前的裏希爾廣場中央,藉此緬懷在1347年加萊之圍中挺身赴死的六位義士。

 

這座著名的組雕,取材於十四世紀的一個曆史事件:在與法國的百年戰爭期間, 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Calais)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並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裏,才可保全城市。當時有六位義民挺身而出,按英方要求,光頭、赤腳,以繩子鎖頸,並帶上加萊城門的鑰匙,前往叩見愛德華三世,懇請他處死自己,以使全城人免於受難。當時身懷六甲的王後擔心他們的判決會給腹中的兒子帶來不幸,和眾位將領苦苦哀求已起殺心的英王,希望愛德華三世可以刀下留人,網開一麵,免去他們的死罪。最終,六位義士被赦免,返回加萊。這則故事千百年來在法蘭西大地被世代傳頌,羅丹對此亦耳熟能詳。

 

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曆史悲劇,所以加萊市邀請奧古斯特·羅丹製作一個雕塑來紀念此事。但奧古斯特·羅丹了解到曆史後,答應隻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雕像創作於1884年至1886年,青銅材質,1895年,《加萊義民》被安在法國加萊市加萊切裏烏公園前麵的一個大基座上,這與奧古斯特·羅丹的意願背道而馳。直到後來,雕塑才移到市政廳前,而底座按照奧古斯特·羅丹的意願設計的很低矮。《加萊義民》現立於法國加萊市市政廳前。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塑家,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幼時家境貧寒,14歲時考入非正規的工藝美術技工學校學習。19歲起靠製作裝飾用的石雕維持生活。後來給一個雕刻家當助手。1875年的意大利之行,擴大了羅丹的藝術視野,以後又在法國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和雕刻。所有這些,使他在藝術上獲得了很大進步,奠定了他以後雕塑創作的基礎。他早期的作品,如著名的《青銅時代》(1876)等,已表現了他紮實的造型能力和獨特的藝術構思,擺脫了官方學院派的脫離實際的虛假的程式,樹立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

他一生創作了許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銅時代》、《思》、《地獄之門》、《思想者》、《美麗的歐米哀爾》(舊譯老妓女”)、《加萊義民》、《巴爾紮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點:一是非常高的藝術技巧,特別是刻畫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對人體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嫻熟的表現能力;三是具有不斷探索和勇於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臘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亞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傑出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被譽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師。他們的作品標誌著不同曆史時期雕塑藝術的高峰。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在創作《加萊義民》過程中,羅丹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個真實而又崇高的曆史事件,打破了過去傳統的紀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選擇了一個如實地表現這一曆史事件的場麵,緊緊抓住這六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犧牲前的複雜的心理狀態,作了深入的刻畫。《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後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他的堅強,鼓動著其餘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市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麽。他身邊的一個市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衝動,但由於想到轉瞬間將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後的一個市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後麵的三個市民沒有前麵的那麽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著人民的心。這件作品不論其結構,和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雄人文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輝煌不凡。雖然六位義民的雕像各自獨立,但從整體上看,雕塑家通過一種悲壯的氣場和獨特的傾斜角度將他們動態地聯係在一起。透過這組群雕,羅丹不僅讚美了加萊義民悲壯而崇高的犧牲精神,更加采用現實主義手法,細致入微地刻畫出六位義民在前往赴死過程中複雜微妙,且各具特色的心理活動。在完美地詮釋出雕塑家對於精神世界表現的同時,把最真實的人間大愛呈現給世人。更為重要的是:羅丹打破了以往紀念雕像被安置在高台座之上的做法,將《加萊義民》的雕塑放置在極低的台座之上,與廣場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種處理方式,給觀賞者以真實的代入感,仿佛時光重回五百多年前那戰火紛飛的要塞,讓加萊市民與六位祖先擦肩而過,近距離地感受心靈的震撼與曆史的撞擊。

《加萊義民 》是雕塑園中必看的珍品,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WISH TREE FOR WASHINGTON(華盛頓的許願樹)

2007

Yoko Ono, American, b. Tokyo, Japan, 1933

Live tree and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

 

參觀雕塑花園不能錯過小野洋子(Yoko Ono)的《許願樹(Wish Tree)》,它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妻子在2007年花節期間在市內種植的十棵許願樹中僅存的一棵。它的靈感源自日本的一個傳統:向灌木許願。樹的旁邊放著二個紙盒,分別放著鉛筆和紙簽,供遊客寫下自已願望掛在樹上。我們也取了筆和紙簽,認認真真地寫好自己的願望,高高地掛在了樹上。

 

在許願樹下看到一位紅衣女士在用剪刀移除掛在樹上的一張張標簽,上前詢問她多久做一次這樣的清理?她說這棵樹每星期都是大豐收,會有一千多張願望標簽掛到樹上,她每隔一天會做一次清理。否則將隻見紙簽不見樹。看著她踮起腳,抬著頭,舉著雙手用剪刀一張一張剪去標簽的身影,後悔剛才把紙簽掛得太高,如果掛在樹枝低處,她的工作會輕鬆一點。 在離開雕塑園時一邊在感慨,這麽大一個博物館,展覽內容的布置更新和日常維護的工作量巨大,不可想象,如果沒有公園這些工作人員每日的辛勤勞動,哪裏會有觀眾的興致勃勃和心滿意足?而Smithsonian 的所有博物館參觀都是免費的,又一次驚歎美國在文化教育方麵的大氣。

 

這次在參觀的人群中有不少孩子,父母把孩子帶到博物館,把博物館當作一所學校,讓孩子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實在是再明智不過了。這裏有一個例子:在雕塑花園的起始處牆上有一塊標記牌,上麵提醒遊人不要觸碰展品,而且詳細寫明了理由。聽到一位孩子在問母親,為什麽不可以碰一下那個雕塑,母親一邊讀著標示牌上的說明,一邊向孩子解釋:雕塑比人們想象的要脆,不少雕塑都是由幾部分焊接起來的,接口處受力時易斷。青銅製品都為空心,容易產生劃痕和凹陷,而且外表塗有防腐層,用手觸碰會破壞保護層。這樣直觀的教育,會讓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不是簡單地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是給出理由,讀一遍這樣的標示,就象上了一課,而且印象深刻。

 

與以前參觀博物館的粗枝大葉不同,這一次的參觀看得仔細,且多了探索和思考,想來所得的收獲可以在腦海中存留得更久一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沈香母親節快樂,天天快樂。:)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兩岸母親節快樂!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麥子好,母親節快樂:)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把兩岸姐的遊記都收藏了,等去華盛頓遊玩時用來做向導。祝兩岸姐母親節快樂!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xi' 的評論 : Xiaxi好,大華府有好多好去處,值得住一陣子慢慢玩,當然對上班族有點太奢侈了。這裏最好的季節我想是櫻花季,處處是花,真美。Xiaxi 周末愉快。
xiaxi 回複 悄悄話 岸姐好係列,好詳細的介紹,學習收藏。以後再去華盛頓,有向導了。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沈香好,疫情不退也不知你們什麽時候能夠回美?祝周末愉快:)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參花' 的評論 : 花兒好,在看雕塑時,也不知道後麵的故事,回來後做了功課,被六位義士的故事所感動,便分享給大家。喜歡羅丹,認識了他即是這次參觀的一大收獲。
花兒周末愉快。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讚兩岸的大帖好遊記!寫得真好!兩岸不虛此行,也讓我們大飽眼福。日本女藝術家Kusama才華橫溢,作品富有創意和想象力。謝謝兩岸好文分享!周末愉快!
人參花 回複 悄悄話 姐心眼兒真好,後悔掛太高人家剪時不方便。善良之人。
感謝那個義民組像解釋,我匆匆走過都不知道。喜歡羅丹。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好,謝謝來訪。根據網上介紹,YAYOI KUSAMA 共創造了二十幾個鏡室,各個博物館的收藏可能都不一樣。看了她的作品,沒有成為她的粉絲,可能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賞,倒是更喜歡那些雕塑作品,有美感,有內涵。

菲兒周末快樂。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很棒的大帖,非常喜歡華盛頓的博物館,這個館我們原來也去過。YAYOI KUSAMA每個地方的展覽都不太一樣,這次經過華盛頓,沒來得及看她的展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