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隨筆

生活是美的,隻是需要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裏有愛,隻是需要一顆能夠感受和孕育愛的心。
個人資料
正文

活著活著就老了(下)老有老的活法

(2021-04-23 11:16:33) 下一個
 

活著活著就老了(下)老有老的活法

 

餘秋雨在《老年:如詩的年歲》一文中說,老年是如詩的年歲,這種說法不是為了奉承長輩。中年太實際、太繁忙,在整體上算不得詩。青年時代常常被詩化,但青年時代的詩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標準,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詩。隻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萬丈紅塵已移到遠處,靜下來的周際環境和放慢了的生命節奏加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總結性、歸納性的輕微和聲,詩的意境出現了。

 

我覺得,餘秋雨所描述的老年太理想化。老年要活成一首詩,恐怕不容易,特別是要將老年的每個階段都活成一首詩,幾乎不可能,但是,將老年生活過得充實和豐富,卻有著無數的榜樣可尋。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晚年生活就很值得稱羨。她喜歡用王石的一句話勉勵自己:打開自己,保持好奇,擁抱世界。

 

屠呦呦老師在退休後,沒有象其它人一樣悲春傷秋,而是積極向上的麵對晚年生活。她曾說過:沒有晚年,隻有玩年。退休以後,她學會了真實的,積極的,悠閑的,有質量的生活。每年堅持遊泳156天,60歲學習開車,常常安排自駕遊,學習烘焙,學習兒童心理等許多知識, 與第三代寶寶共同成長。她熱心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和興趣小組,把花甲的日子過成了花季。她堅持學習,多看書,多上網,多玩微信,讓自己跟上時尚的步伐,思想和情趣保持一種青春的狀態。她感歎在退休後遇見了最好的,最有趣的自已。現在雖然有八十歲的容顏,但是有五十歲的智慧,四十歲的能力,三十歲的敏銳,二十歲的激情,十歲的好奇。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一直沒有閑著,變著花樣地玩。有些東西象畫國畫等玩不出名堂都丟了,但是她會用新的玩充填進去,一直有事情做。她說,我們不是因為老了不能玩,是因為不玩變老。隻有通過好好的玩,有成效的玩,我們才會進入一種狀態,一種最舒服,最年輕,最快樂的狀態。

 

有一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法國電影《臉龐,村莊》,講述了90歲老奶奶阿涅斯·瓦爾達與35歲的帥小夥街頭藝術家JR結伴旅行,駕駛著裝有攝影設備並能放大打印照片的小貨車,沒有明確的計劃,也沒有嚴格的路線,隨性遊曆法國鄉村,訪問、拍攝一些有趣的人,然後把他們的照片放大,張貼在高大的建築物上,以此來表達對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尊敬 

 

在年近90的高齡,去進行這樣一場充滿藝術激情和仁愛之心的尋夢之旅,去關注那些看似無用的事和無用的人,用特有的感覺敏銳地去接觸社會底層人,並用藝術家特有的方式將他們展示出來,瓦爾達在她的晚年,用這種方式活出了生命的意義。當被問到她是否懼怕死亡,她說,她巳經對死亡思考了很多,這部影片恐怕也是她生命中最後一部,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是她對抗死亡的最佳良藥。

 

台灣早年知名的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是我非常佩服的熟齡知性女性,她具有多方才華,早年主持過電視與廣播節目,還曾為《聯合報》專欄執筆20多年,對於情感、婆媳和親子關係等家庭問題有獨到見解,出版過《一個女人的成長》《從中年出發》《生活裏的詩情畫意》等著作,是6070年代台灣深具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65歲(1997年)生日那天,她毅然決然從《國語日報》的社長職位退休,開始規劃自己的第三人生。她坐在桌前寫下「退休生活計劃」,心底的藝術靈魂呼喚著她。從小喜歡塗鴉的她,因成長環境不允許和家庭、工作的羈絆,一直隻能將「背著畫架走天涯」的夢想放在心中。因此她退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畫家奚淞的畫室,拜奚淞為師。她拿起炭筆、彩筆,學習素描、畫石膏像和水彩,鑽研各種繪畫流派、技法,以及顏料怎麽化開等專業知識,揮灑人生新舞台。現在她已80多歲。她先生2004 年病逝,她就獨居至今,享受著一個人老後的快樂。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心靈花園——畫畫。2006年她開了第一次畫展。個性樂觀開朗的她說:「我不在乎人家批評,我又不是科班出身,開畫展是為了考驗自己的勇氣。」

 

薇薇夫人經曆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痛,1986年底大兒子英年早逝,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情緒才慢慢穩定。「傷痛隻能靠時間慢慢沉澱,畫畫可以把我的精神和心靈填滿,」她緩緩地說。 找到並培養一個讓自己寄情的興趣,是她認為營造人生第二個春天的快樂祕方。

 

2006年她將退休後的生活智慧分享出來,寫成《美麗新生活:樂在退休》一書。書裏傳達最重要的觀念,就是鞏固金錢與精神兩大基礎,一是退休後的財務需求要早早規劃,二是生活一定要有方向感。她將讀書,寫作和畫畫,視為一輩子的「情人」,因為它們永遠不會變心,而且隻要她喜歡和願意,可以一直認真地鑽研。「這樣東西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歡,抓得住的,才會投入,不能當作殺時間那樣隨便做做。

 

薇薇夫人性格開朗,童心未泯,平時就喜歡學習,對她來說,退休隻是換了另一個舞台,她認為退休以後的幾十年是人生最燦爛的黃昏時光。

對於生死與身後事,她也是百無禁忌的看得很開,幾年前就簽了「臨終前不接受心肺複甦術」的意願書,也寫好了遺囑,交代兒子萬一那天到了,不用舉行任何儀式,骨灰火化後灑入她最愛的大海即可,「這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從絢爛歸於平淡,細細品味人生,她說她會繼續執畫筆,觀察人生百態,開畫展,即使獨舞,也要舞出獨有的美麗姿態。


在當代,能被稱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數,資中筠算一個。她是有名的學者、翻譯家。資先生這一生,活到老學到老,80歲以後,她每天堅持練琴,現在90歲了,還在寫書彈琴開演奏會,演奏會已經開了好幾場,還正式出版了一首鋼琴曲。在她2017年出版的《有琴一張》這本書中,她將老年寫書彈琴視為衰年餘興。2008年,她先生去世,她在悼亡詩中有一句,"賸得琴書不自憐",從此以琴書為伴。80歲生日聚會上,除了獨奏幾曲外,她還要求與一位芭蕾舞團的職業小提琴手合奏了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一貝多芬《春天》的第一樂章和莫紮特降B大調的第二,第三樂章。2012 年,她82歲,報名參加了《國際非職業鋼琴比賽》,獲得了老年組的一等獎,再接再勵,再過一年,又與比自已小了71歲的提琴拉得很好的小朋友合開了三場名為《冬天與春天的對話》的頗為正式的音樂會。

 

除了有書有琴,資先生退休後依然憂國憂民。在她最新出版的《蜉蝣天地話滄桑資中筠九十自述》一書中她說:不論在哪個時代,自己處境如何,對民族前途總是本能地有一份責任感和憂思。身居陋室,俯仰今古,心事浩茫,對斯土斯民,乃至地球人類,難以釋懷,如鯁在喉,不得不發出聲音。卻不意引來了不少讀者和聽眾,不知不覺結識了各種年齡的新知,在精神上能夠相通,免我孑然一身的孤寂。而紛至遝來,應接不暇的各種稿約和活動的要求,使我生活充實而且感到還有存在的價值。

 

前副總理李嵐清的退休生活也可謂豐富多彩。他是一位音樂迷,早晨,早早起了床,他會走進放置著鋼琴的琴房裏,順手彈起一首自己作詞作曲的《蓓蕾之歌》。琴聲,充滿著無限的激情和十分明快的節奏,從窗欞飛迸向屋外的花園裏,有音樂等業餘愛好做伴,李嵐清退休後的生活過得歌樣的甜美,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充滿了樂趣

 

不但自已喜愛音樂,他也以普及音樂知識為樂。以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公民一位音樂愛好者的身份,去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許多著名的高等學府開設題為《音樂·藝術·人生》講座,足跡踏遍全國的大江南北,在廣大師生之間成為一個令人崇敬的音樂愛好者之星

 

除了到高校演講外,李嵐清退休後的生活可用健身、健腦、讀書、寫作” 8個字來歸納。他說,健腦最佳的方法之一是要開發音樂腦,所以我每天都要彈一下鋼琴,或者聽聽音樂、唱唱歌,其二是打橋牌,而且牌齡已有60年,堅持下來覺得對健腦很有好處。

 

"在健身方麵,我主要是靠打球和遊泳。我愛好打網球,已有20年的球齡,網球打半個小時左右就全身冒汗了,既節省時間又達到了健身的要求。在遊泳方麵,我曾創造過連續遊5000米不停的個人紀錄。"

 

除了打球與遊泳外,李嵐清還有一個業餘愛好就是篆刻。在《李嵐清音樂筆談》這本書中,封麵上有一枚愛樂的印章就是李嵐清自己刻的。另外書中李嵐清還為貝多芬刻了一方樂聖的印章。李嵐清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莫紮特,他給莫紮特起了個樂仙的雅號,同樣為莫紮特刻了一方印。還有約翰·施特勞斯,被世人稱之為圓舞曲之王,既然是就該有個王印吧,李嵐清也代勞為其刻了一方圓舞曲之王印。李嵐清不無幽默地說:據專家考證,我是中國唯一給外國音樂家刻圖章的人。

  

李嵐清喜好讀書與寫作,2004年完成的《音樂筆談》這本音樂普及讀物,是一部關於音樂與人生、音樂與工作、音樂與教育的交響詩般的著作。在寫這本書時,涉獵了中外許多介紹音樂家的宏篇巨著,全書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親切樸素的敘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陳述50位歐洲經典音樂大師的心路曆程,展示了歐洲經典音樂三百餘年的曆史。書中還向讀者推薦了50位音樂大師的代表作品,用以輔助讀者認識和理解音樂,進一步加深對音樂的感悟。

  

我曾經聽過無數關於如何過好老年生活的演講,下麵兩場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美國"國寶"級影星,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得主·方達(Jane Fonda,把60歲以後的歲月定義為《人生第三幕》。在2011TED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 大會上的演講中,她對於"人生的第三幕"做出了精彩的詮釋和解答。演講充滿了正能量,鼓舞了很多的人。

 

Jane Fonda TED 演講 《生命的第三幕》 https://youtu.be/IHyR7p6_hn0

她用爬樓梯來比喻生命長度大大延長後的老年階段,把這一階段稱為是 人類精神的升華, 將引領我們走向智慧、完整 和真實。 她說年齡不是病理學,年齡是潛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處於衰退中, 也就是拱形。 隻有一個例外, 這就是人文精神, 它是持續增長的- 象樓梯一樣- 引領我們到達完整, 真實和智慧。 

 

在演講中她舉了下麵這個例子,說明這種升華 就算是在身體麵臨極度挑戰下也能發生。 "大概三年前, 我在《紐約時報》上讀到一篇文章。 是關於一個名叫尼爾?西令戈爾的57歲的退休律師,他加入了薩拉勞倫斯的寫作小組 ,在那裏他找到了成為作家的感覺。 兩年後, 他被診斷患有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這是個致命的可怕疾病。 它摧毀身體,但精神世界卻保持完好。 在這篇文章裏,西令戈爾先生這樣 描述他的故事。 我引用, “我的肌肉變的衰弱, 但寫作能力卻愈有力。 我在慢慢地失去講話的能力, 但卻獲得了聲音。 我在消亡,但又成長。 我失去了很多, 但卻開始發現自我。” 對我來說,尼爾?西令戈爾 是攀登人生第三階梯的 具體體現。 

 

她還分享了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著《活出意義來》 這本書對她的影響。維克多是名精神醫師 ,在納粹集中營裏被關過5年。 在集中營裏,他知道,如果他們被釋放的話, 誰能平安度過 誰則不能。 他寫道: “生命中的一切都可能被剝奪 隻有一個例外, 那就是你可以決定 怎樣去應對 麵臨的處境。 這一點決定了 我們生命的質量- 不在於貧富, 不在於名聲, 也不在於健康與否。 決定生命質量的 是我們怎樣麵對現實, 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麵對現實的態度, 和我們由此生發的心境。” 

 

簡的一生都在不斷探索自我的價值,在與自己較勁的過程中認清了自我,明晰了人生的方向。她是好萊塢的常青樹,五次提名,兩次獲獎的奧斯卡獲獎演員。20213月,她還獲得了2021年金球獎終身成就獎電影類塞西爾·B·德米勒獎。她還是作家、健身專家和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她獨創的健身操曾風靡全球,自己或者她與人合作的關於女性健身和健美的書籍、錄影帶和光盤,長時間名列這個行業的暢銷榜。

 

最近幾年,已年過八十的簡還聯手多渠道電視購物公司 推出了一個專門服務於50歲以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方式品牌,還親曆親為地參與了品牌建設的方方麵麵,包括產品設計、服裝麵料選擇和供應商選擇等等。她表示,自己對於健身和保健的熱情不隻是因為運動保健會使自己變得更美,更是因為運動使她的頭腦更清晰,更熱愛生活。

 

丁菱娟是世紀奧美公關公司創辦人,是台灣公關產業的意見領袖,並於2013年獲得亞太區CMO創業類的女性領袖獎。當她在邁向人生高峰之後,54歲時毅然決定卸下董事長頭銜,從職場中畢業,展開另一個不同的第三人生,成為作家、大學講師及畫家。

 

丁菱娟談第三人生 https://youtu.be/Df7MV43453Q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人會變老,並不是年齡的增加,而是當有一天你不再有好奇心、你不再冒險、不再想學習、不再想去實現夢想的時候,你就一夕間變老了。

 

麵對第三人生,丁菱娟認為最重要的心態是保持一顆好奇心,想做什麼就去實踐。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在第一人生,或第二人生的時候,就要好好培養自己的興趣,才可以無縫的接軌到第三人生。開始時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就去上各式各樣的課,從中可以慢慢找到自己喜歡什麽。退休後對喜歡學習新事物的丁菱娟來說,她完全不擔心自己離開職場後會無所事事,「培養才藝這件事是我的DNA」。她學了鋼琴、瑜珈、油畫、書法、易經,學了孫子兵法,十年加起來,就成了《十項全能》,也意外發現油畫是她最愛的活動。

 

「不管一年完成一件事,或者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這都會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意義感,當你有目標的時候,就不會有憂鬱症、就不會感到無聊,每天都充滿了活力,最重要的是你不會老。」

 

從這些把老年生活過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曆中,可以總結得出的是,快樂和舒心的老年生活的關鍵是二大基礎和二大支柱。

 

二大基礎包括健康和財富。健康這件事情,別人幫不上任何忙。應該像丁菱娟所建議的,個人要擬定自己的健康計劃,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個禮拜至少三次,每次運動三十分鈡,甚至可以做一些重量訓練,增強肌耐力,養成習慣之後,會發現體力變好,精神也變好了。

 

至於財富,因為背景、能力,或是運氣不同,每個人可以享受的財富多寡也不一樣,丁菱娟建議說,「如果有餘裕,就捐出來做一些公益吧,不用給子女留太多。如果覺得不夠的人,就開始學習減法生活,物質少一點,心靈就會多一點,因為年紀越來越大,其實需要的東西也不會太多。適度的運用積蓄,好好度過我們的人生。」

 

快樂老年生活的二大支柱是目標和人際關係,AARPCEO JO ANN JENKINS曾經寫過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說明了這二者對於老年生活質量的影響。她強調生活方式的選擇對我們健康重要性的影響要大於去看醫生。

 

目標感對老年人極其重要,生活有目標的人,會更加注意自身的健康,可減少中風,心梗,老年癡呆的發生幾率。我們隻有保持好奇心,不斷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才會覺得生活得有意義。

 

建立社交網絡,有好的社會聯係有助於健康,睡眠,飲食,及維持平和的心情。孤獨感損害健康,其危害相當於一天抽上15支煙。會減少8年壽命,是極大的健康隱患。社交孤立在英國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當年的首相特雷莎特別任命了一位社交大臣(minister of loneliness )專門負責研究孤獨的危害和應對措施。在美國,加州的一個保健機構CareMore 特別任命了一位首席社交官主持孤獨感及其對健康危險的研究。有證據表明樂觀心態會減少心髒病發作,降低老年癡呆的可能性,比較快從失能中複原,因此可平均增加7.5年壽命。實際上,好的人際關係,也包括善於和自己相處,好好地和自已和解,與身邊的人和解。同時放棄討好所有人的想法,將有限的時間,資源,留給那些真正在乎我們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道,不同的軌道上路麵狀況不同,可行駛的車速也不一樣,不用去羨慕別人,也不要試圖擠入別人的軌道。退休後重新歸零,不再沉湎於以前如何,而是發掘新的興趣,製訂新的生活目標,在自己的軌道上信步而行,慢慢欣賞沿邊的風景,認真而積極地活著,各自活出自巳的獨特和精彩,活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與如何讓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相比較,如何應對老年生活的後階段遇到的生病和死亡的考驗則要困難得多。憑著運氣和嚴格的自我控製(注意飲食、堅持鍛煉、控製血壓、在需要的時候積極治療),人們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最終所有的喪失會累積到一個點,到這個點時,我們在身體上或者精神上沒有能力獨自應付生活的日常要求,大多數人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於身體太衰老、太虛弱而無法獨立生活。有一天,你會覺得,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醫學再怎麽發憤圖強,依然無法擺脫一個很確定的結局,那就是永遠也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與死亡。高齡老人告訴我們,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麵前人人平等,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麵對死神的召喚,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麵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紮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邁過那一道門檻,去遠方遨遊。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是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首要課題,也是每個凡人需要借助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麵對的生命節目。對此,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隻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我們不願意思考這種可能性,結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為之做好準備。很少有人在已經太晚、來不及采取任何措施之前,哪怕稍微想一想,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該如何繼續生活。

 

對於如何麵對老年、疾病與死亡,陳司寇老師,北京101中學教師,當代中國政治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給出了她的回答。她說: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老年人的目標我認為有兩點:第一,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第二,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

 

要達到第一目標,就必須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要看許多書,對於人的人體構造與功能、體育運動、食療、生活習慣、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較全麵的知識。此外,要全麵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綜合分析自己的問題是什麽,摸索其中的規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一旦認識到什麽是應該做的,就要身體力行,一旦認識到什麽是不應該做的,就要令行禁止。並且一定要長期堅持下去。

 

我追求精神上的境界和文化生活的豐富,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裏很平靜充實,喜歡做什麽就去做,盡量把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這樣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要達到第二目標,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首先要做好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幹幹脆脆、無牽無掛、了無遺憾。要不怕死,要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鬆,生活質量就高。

 

20174月底,陳老師已經滿了96歲。這時各種疾病接踵而來。起初生活還能堅持半自理,終於在9月份兩腿發僵,渾身難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麵對自已最不想要的沒有質量的生活,陳老師隻希望自己能夠得更快些,盡量不要拖累別人。由於中國還沒有合法的安樂死,陳老師果斷地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斷食4天,她終於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安詳地合上了眼睛。陳老師圓滿地實現了自己晚年的兩個目標,終於下課了。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最好的告別》(原名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這是一本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的書,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哈佛醫學院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

作者把鏡頭對準了老齡人群,讓我們看見了許多震顫心靈的真實場景。他引領我們去了解,衰老終站的風景,去思考在那裏怎樣麵對自己,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去嚐試平靜優雅有尊嚴的告別離去,這是每一個人必須要獨自經曆的事情。無論是年輕還是衰老,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生命是一條單行線,生老病死的進程不可逆轉,以一顆寧靜的心坦然麵對生活和命運給予我們的一切。

 

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人生最後兩個階段:衰老與死亡。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路線圖,告訴我們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麽辦,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麽、應該做什麽,去戰勝老年的無聊和無助,以及人應該如何優雅地抵達生命的終點,在最後時刻活出價值。

 

終有一天,我們會病老,會死亡。書中列舉了諸多實例來證明,當醫學手段無法攻克頑疾的時候,采用更緩和的姑息醫療手段,讓病人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能夠有機會清醒地告別塵世,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作者帶我們反思了什麽才是最好的告別,也許最好的告別不是活得盡可能長久,而是以自己喜歡的狀態活到最後,轉身離開。

 

作者是一位老年病學專家,他認為隻有承認"年紀大了"才能活得自然。他努力客觀地記錄他所體會到的變化。他發現他的皮膚很幹燥,嗅覺退化了,夜間視力變差了,很容易感覺疲勞,也開始掉牙齒。但是他采取了所有他能夠采取的措施。他使用潤膚霜避免皮膚裂口,他避開高溫,每周騎三次健身腳踏車,每年看兩次牙醫。

 

他最關心的是頭腦的變化。我的思路不像過去那麽清晰了,他說, 以前半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紐約時報》,現在需要一個半小時。而且即便如此,他也不確定他理解的仍像過去那麽多。他的記憶力也給他帶來麻煩。 “如果我回過頭去看我讀過的東西,我知道我看過了,但是有時候我並沒有真的記住,他說,這是短時記憶的問題,很難接收並存儲信息。

 

盡管他有種種局限,但是他的目標感給他以鼓勵。他說,那是與促使他從醫同樣的目標感:在某些方麵,可以幫助到周圍的人。入住一個老人社區才幾個月,他就協助指導健康委員會改善社區的保健服務,組建了一個退休醫生雜誌閱讀俱樂部。他甚至引導一位年輕的老年病學醫生完成了她的第一個獨立研究——調查居民對心髒驟停時不做心髒複蘇這一決定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他對於子女和孫子孫女,尤其是妻子貝拉的責任感。失明和記憶力問題使貝拉變得極其依賴他人。如果沒有他,那貝拉隻好進療養院。 他幫她穿衣服、監督她吃藥。他給她做早餐和午餐,帶她散步,帶她看醫生。他說:現在,她就是我的目標。

  

他並不覺得這份責任是一個負擔。隨著他個人生活的內容變窄,照顧貝拉的能力成了他的自我價值來源。

 

他告訴一位朋友: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也已經度過了愉快的一生。我能做的事都做了,想做的事都做了。

 

生命慢慢走向衰亡,這是自然規律,隻能遵從,但生命的質量可以幹預,生命的曆程也可以規劃,生命的狀態更可以調控。既然無法撼動時間和宿命,就讓生命積聚力量,哪怕隻有一次也要拚盡全力綻放。

 

老了,如果每天都正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那麽生活就是一種享受。

老了,如果每天都已經活出了生命的意義,那麽死亡也就沒有那麽可怕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RUEFIRE' 的評論 : 是的,我們就來試試看將老年生話活成一首詩吧:一)
TRUEFIRE 回複 悄悄話 洋洋灑灑!別老,俺還沒玩兒夠呢:)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雙叒叕又' 的評論 : 謝謝喜歡!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謝謝點讚!
雙叒叕又 回複 悄悄話 寫的真好!理論與實例並舉,非常有說服力。受益匪淺!!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將激勵“好年齡”的人們,知多少?!感謝分享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AR' 的評論 : 謝謝!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沫' 的評論 : 謝謝關注和分享!不管我們現正處在人生的哪一階段,希望我們大家都能過好每一天!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lpha123' 的評論 : 謝謝關注!
此岸_彼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牟山雁' 的評論 : 又是二項將老年生活活得充實的實例。謝謝山雁老師!
SAR 回複 悄悄話 喜歡
雪沫 回複 悄悄話 這三篇關於老年人的文章寫得細致、全麵、知識性很強。其中探討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最終都會麵對。我挑選了一些段落給我身邊的長輩閱讀。謝謝。
alpha123 回複 悄悄話
挺好 ,謝謝。
牟山雁 回複 悄悄話 哈佛韓南教授生前一直在翻譯中國古典小説,我的導師去年77嵗退休,還在翻譯司馬遷的《史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