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哥華紀事(三) 溫哥華中國城印象

(2021-04-10 05:39:38) 下一個

溫哥華紀事                                     

(三)   溫哥華中國城印

2018年6月

海外華人除了一顆中國心, 還有一個中國胃。 什麽紅棗赤豆補氣血, 米仁除濕氣,枸杞益腎數千年之說, 人們深信不疑,我們也不例外, 以致於來溫哥華沒幾天就急於拜訪中國城。

從住處乘加拿大一號線也就二十來分鍾到達終點濱水站, 換乘世博輕軌, 3站路就到中國城。 說來都不好意思, 溫哥華可說沒有真正意義上地鐵, 因為地鐵出市中心幾站路就鑽出了地麵, 繼而爬上高架,所以都以線冠名,無subway之稱。 出地鐵向右拐過一條街, 是東西向的Pender大街,華人稱之為片打街, 但見一牌坊, 上書 《千禧年》,這是明白的告訴我們, 走過這個牌坊就是中國城。 走過千禧門, 回首看, 繼往開來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繼往開來》。是啊, 從第一代華人勞工抵加, 為修建橫貫加拿大的鐵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時間跨度已逾百年, 華人的地位和影響力發生了今非昔比, 中國城也隨之變遷,中國城也成為華人凝聚力的象征。  從千禧門沿片打街東行,街道整潔, 廣告, 門廊, 招牌 皆為華人喜愛的象征吉祥如意的招牌紅。

溫哥華中國城千禧門

中國城以片打街和緬街(Main Street)為橫縱主軸線, 與幾條與之平行的街道共同組成。我去過幾處紐約和多倫多的中國城, 溫哥華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一是紅色的海洋, 但凡門廊, 廣告,店名皆紅色,甚至街燈柱也上了紅漆; 二是街麵極其整潔規範,還請來了中國的大熊貓,大熊貓的可愛圖像掛於每個燈柱上。

紅色是中國城的基調

在不那麽長的一段片打街中國城, 有一個孫逸仙紀念館和一個文華中心, 這是曆史悠久的中國城 的象征。在紀念館門前, 聳立著孫中山先生塑像, 館後為一紀念園, 在老一輩華人,特別是“老廣東”心中有深深的中山先生情結。  在中國城, 幾處同鄉會和宗親會也格外的醒目, 除了商業文化外, 也寄托了海外華人對故土對先人的情思。

孫逸仙紀念館和紀念園

中國城從來都是商業氣氛濃重的地方。兼售北美西洋參海參類和中國傳統南北貨,諸如紅棗枸杞中藥材的商店比比皆是,迎合華人口味的糕餅店隨除可見, 國內各地特色工藝品文房四寶也不難買到。  如果想品嚐各地風味小吃, 中國城絕對是上好去處。

中國城內經營華人愛好的蔬菜和鮮活食品的超市有幾家, 但規模都不大。 在中國城外圍有一家大型華人超市, 大統華(T&T), 已被一家商業巨頭收購, 雖仍然主要麵向華人市場, 但已加入了不少中西結合的要素。

溫哥華人口就七八十萬, 大溫哥華地區人口高達二百多萬,華人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在加拿大毫無疑問屬一線城市, 房價更位居首高。 近幾十年, 溫哥華的華人群體急劇增長, 特別是溫哥華成為富裕起來的華人移民的目的地, 但溫哥華的中國城並沒有相應發展。 究其原因, 一是隨著溫哥華的發展, 中國城越來越偏離經濟中心,加之周邊一些街區的負麵影響, 華人更喜歡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周邊地區, 並催生了多個沒有中國城頭銜的華人商業中心。 最典型的要數列治文市, 華人人口已占全市的近半。  

其次不得不說我們華人傳統, 先不談富裕的新移民, 老一代華人移民總是先經商, 或打工, 或打工有所積累後再開店, 在中國城老人老店後不乏這樣的故事。 他們的奮鬥的同時, 注重子女的教育, 華人子女普遍擁有大學畢業學曆, 他們更喜歡一份白領職業, 工程師, 醫生, 律師。。。他們多數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追求去繼承上一代在中國城的那份人生。 在這層意義上, 中國城也總會成為新來者,或經商, 或落腳謀生的起點。 

與世界各地唐人街一樣, 溫哥華的中國城是華人凝聚的象征, 中華文化海外傳承的地方, 也是與中國聯係最密切的地方, 國內南北幹貨總能在中國城找到知音, 舌尖上的華夏同胞也總能從中國城得到滿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