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圓滿、大唯識與大中觀的異同

(2022-06-06 17:02:42) 下一個

2020823003北京

大圓滿、大唯識與大中觀的異同

剛才讓大家預習的兩篇文章是談上師依寧瑪派的視角,第一篇講什麽是大圓滿見,大圓滿是清淨平等覺。第二篇講的是香觀,也是依大中觀視角來講。我們這兩天講課是依大唯識的視角,大唯識在古代叫瑜伽行中觀。今天 我們首先講一講大圓滿見,同時用大唯識的觀點,分析大唯識與大中觀的異 同。

心止老師要注意,你先用大中觀的視角講如何觀修,同時要利用大唯識上上涵攝下下的視角,把這篇香觀文章重新解讀一遍。我們先請謙秋老師講, 各位老師都要準備,我們隨時請各位老師補充。

寧瑪派講大圓滿見跟大唯識講的略有不同,大中觀施設本性自性空。寧瑪派把萬物起始的空性施設為本始基,本基就好像建築物都有的地基一樣, 本始基是空性,基上顯現一切相的性就都是空性。

談老在整個大中觀係列裏用熒光屏,就是我們的電視機例子,電視機熒光屏上能夠顯現出影像,空性本基有如熒光屏,熒光屏有一個功能,能夠顯現出這個世界來,有情能在顯現的世界裏邊安住,有如我們講心識變現夢境, 做夢的你可以在夢境中安住。法相唯識是結合我們的人生經驗來講的,大中觀沒有用夢境的例子,用的是熒光屏。熒光屏的功能是能在熒光屏裏顯現出影像,而有情能住在熒光屏裏,這裏可以分出兩部分,熒光屏外和熒光屏內, 住在熒光屏內的有情認識不到熒光屏,就是說電視機裏的人物見不到熒光屏, 他們以為熒光屏裏的世界是真實。佛法講的解脫相當於他們的視角跳出了熒光屏,能看到熒光屏的存在,世界的顯現是依熒光屏,就如同我們講的覺醒, 人醒來回看才知道剛才經曆的是夢境,跳出來才能發現熒光屏裏世界的局限, 這是大中觀的例子。

大中觀的講法跟大唯識有什麽不同? 大唯識是依夢喻,大中觀是依鏡喻, 聽懂了吧? 法相唯識講法報化三身是結合我們熟悉的夢境來講的。大中觀不是,大中觀學佛強調離言說,他分出兩個境來講,從熒光屏外看熒光屏叫智境,智境能看到熒光屏世界的不真實,在熒光屏裏的世界叫識境,識境裏的有情認識不到熒光屏。中觀教法分成智境和識境兩部分,識境見不到智境, 就是熒光屏裏的人見不到熒光屏,但是識境一定是依智境(熒光屏)而顯現, 沒有智境識境顯現不了,熒光屏裏的世界要依著熒光屏才能顯現。大中觀是 這麽說的,智境不顯現,識境依著智境而隨緣自顯現。

這裏有一個要點,一個是熒光屏內,一個是熒光屏外,這個內外跟大唯識講的六識、七識不同層麵相似。剛才有個老師提出關於修本尊慢的問題, 還有老師發微信問等持的問題。中觀講智境跟識境是不異離的,雖然識境見不到智境,熒光屏裏的人見不到熒光屏,但識境必須依著智境才能顯現。大中觀把識境和智境比喻為手的手心和手背,以後我們看大中觀係列就會知道, 談老比喻智境為手心,識境是手背。這倆雖然是一體,但智境永遠見不到識 境,手心見不到手背,但是手心離不開手背。

中觀講法有一個問題,就是觀察者的視角與問題是平行的,說為相依理。 因為我們本身就在識境,按照唯識變現的講法,所相的你是看不到能相的, 聽懂了嗎? 中觀不是依變現理來談,大中觀同樣是依相依理而談。什麽叫相依理?我們在大中觀係列中就能看到,我們的心識與外境是相依的,我們認識世界有兩個部分,一個叫外中觀,一個叫內中觀,外中觀也叫小中觀,內中觀也叫大中觀,小中觀的代表是格魯派,大中觀的代表是薩迦派、噶舉派、 覺囊派和寧瑪派。

大中觀經常批評格魯派,說格魯派是落在顯現中講理,小中觀講空是在觀察者視角下說空,就像現在學者做報告,喜歡站在中立的角度來評論。格魯派做的比較隱秘,但還是有一個觀察者,講所有東西都空,但是觀察者不空。比如緣起性空講任何事物都是緣生無自性的,緣生裏找不到空的、獨立存在的事物。這個結論怎麽得出來的?是觀察者依正理得出的。

科學家講量子物理,有觀察者和沒有觀察者的結論不同,因為觀察者沒有在所觀的空性裏麵。剛才我們講到,落在識境裏的人看不到智境,熒光屏 世界裏的人見不到熒光屏。嚴格地說,如果觀察者在識境裏的話,他是不可能觀察到智境的,一體兩麵的理論認知是有問題的。

格魯派怎麽安立智境? 中觀裏把智境叫勝義,把識境叫世俗。剛才我們 講了大中觀熒光屏的例子,由於落在識境的人見不到智境,他怎麽安立勝義? 格魯派是以般若正理為勝義,不符合正理的就是世俗。聽懂了吧?所以大中觀批評格魯派的勝義是在熒光屏裏得出的定義,如果在熒光屏外看,熒光屏世界裏的勝義依然是世俗。聽懂了沒有?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年輕時在薩迦派學習過,薩迦派的祖師說格魯派是顯教,其教法是在熒光屏裏建立的,因為識境是顯,智境不顯,所以不能說其為密教。密教觀修包括顯現也包括不顯現的存在,聽懂了嗎? 講密教的話, 覺知必須能夠見到熒光屏的世界,同時也能見到熒光屏,這才能叫密續。如果你的認知隻能見到熒光屏裏的世界,所說還離不開熒光屏,這隻能說為顯 教。

西藏是政教合一,格魯派作為西藏當權者,各派也就說其為密教,因為 格魯派修時輪金剛,時輪教法屬於密續,同時格魯派還修大威德金剛等。西藏各派接受格魯派所傳為密教,依大中觀,密教的密必須站在智境來看緣起才能說為密。格魯派以般若正理為勝義,具體來說依顛倒跟不顛倒來評判勝義與世俗,正理是不顛倒的,世俗一定是顛倒的。很多人鬧不清楚格魯派是 不是密法。北京雍和宮裏也有時輪殿,有的金剛是雙身像,外邊還用黃布包著。普通人認為喇嘛肯定是修密教的,實際不一定,因為顯密教法有識境、 智境不同的教法,熒光屏的例子是寧瑪派施設的,格魯派不這麽說,在西藏各派都有自己的宗義學,寧瑪派大中觀講本性自性空,施設空性本始基來講佛法,以空性為基顯現的世界自然是空性的。

我們講法相唯識是依夢喻,在夢境裏顯現的一切都是空,因為夢境是空, 聽懂了吧? 這樣講空性行人更容易接受。大中觀說在空性基上顯現的一切都是空性,但是在空性本基看法相你沒有經驗,對於行人空性基隻是一個概念。 但是大唯識講夢境,因為夢境你有經驗,你的覺受能相應。如果顯現的一切 背景是夢,夢境中的一切自然是空,這就叫法相唯識變現。夢境裏你認知的所有相都是唯識變現。即使法相看起來是真實,但是法相是唯識變現的產物, 唯識變現境裏出現的一切自然是空,這就是三轉法輪深般若教法和二轉法輪般若中觀的區別。

中觀說為般若,法相唯識說為深般若,放在十地菩薩的修學裏,六地以前說為般若,七地以後說為深般若。般若隻講自性空,就是以緣起認知而說空,說為緣生性空,因為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因緣而生簡單來說就是組合的產物,沒有一個具有獨立存在的自性,所以說為緣生性空。能聽懂嗎?

法相唯識深般若就比中觀講的深一層了,唯識不是從自性而是從本性這個角度,本性跟自性不同,自性隻是依識境而說,本性是依背景,本性代表 智境,自性代表識境,本性自性是就智識雙運而說。聽懂了吧?大唯識、大中觀都是依智識雙運而說法相空,小中觀隻是依識境緣起而說法相空,所以這兩個不同。小中觀依識境講緣起說空,是在你清醒的情況下,依正理分析 手機是空,因為拆分後找不到一個獨立不變的東西,諸法都是組合而成,不存在獨立不變的東西。

剛才講到大中觀引入熒光屏,覺知這個世界有兩重視角,一個是熒光屏裏的世界,一個是在熒光屏外看世界,但是這兩重都是依觀察者來施設的。 小中觀跟大中觀都離不開觀察者,雖然中觀有內外、大小不同,但覺知都跟 觀察者是平行的。你看電視也是平行的,雖然電視裏邊的世界有內和外的不 同,但是跟觀察者是相依的。唯識變現理不同,變現理一定是把觀察者含攝進去,夢中的你不可能看見做夢者,因為夢境已經把你給包進去了。相依的視角與變現不同,變現理不存在觀察者。

依變現理講大圓滿,比大中觀講的更容易讓人接受。依法相唯識講大圓滿很簡單,唯識有轉識成智,其中轉前六識為成所作智,就是夢境中的一切都是做夢者的成所做,聽懂了嗎? 夢境就是做夢的所作。因為夢中的一切都是果,果是因的所作,依兩重變現說一切圓滿,等同於中觀講顯現的刹那一 切皆圓滿。

在印度,大圓滿以前叫菩提心,也叫瑜伽行中觀,瑜伽行是講變現理, 後來為什麽大中觀不講變現了? 這跟佛教的傳播史有關。在早期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再加上佛家就有九十七種不同的世界觀,不同思想、不同視角解釋世界、解釋生命一定不同,其中主要有兩派,一種是婆羅門教,還有一種 就是佛教。

佛教最初建立也用婆羅門教的一些說法,比如輪回三界說,佛法也講四禪八定,這些都是婆羅門教的東西。佛教隻是在其上施設第九定為舍滅盡, 不把婆羅門教視為最高,佛教認為婆羅門是有所得,佛教把這個所得給舍掉, 就進入佛教講的一心境界。婆羅門最高還是個體阿賴耶的認知,舍去了以後就融入一心,相當於河水在流入大海之前,有黃河水、長江水之分,融入了大海就融入了背景。

隨著一段時間的交融,婆羅門教跟佛教一起成長,逐漸學懂了佛教的中觀、唯識兩種思想。開始婆羅門沒有辨過佛教,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都是當時的外道,他們各有五百弟子,佛把舍利弗說服了,舍利弗回去把目犍連也說服了,結果佛一下就有了一千多弟子,佛經裏經常講佛有千二百五十常隨眾。印度各派經常辯論,輸掉的一方要皈依對方,聽從對方差遣,否 則就會把舌頭割掉,就等於被殺了。隨著婆羅門教跟佛教的交融,婆羅門教學習了佛教中觀後,也開始了改革,出了一個中興之主叫商羯羅,改革以後婆羅門接受了如來藏思想,講說大梵的世界裏一切都具有梵性,這樣就跟如來藏教法相差不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