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年11月14日談話記錄:談錫永:密意說空(十六)

(2022-06-10 11:07:42) 下一個

2017年11月14日
一、
[url=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密意說空(十六)
內容:現證離言空性(下)
蓮師解釋這三句更為握要。
行者於觀修時得決定見,無生。再依無生見觀修,即可現證“刹那心相為無生自解脫”,這現證亦可以說是“無生法忍”。這便是“斷定於自決”。
從文字看,蓮師的解釋跟敦珠法王的解釋似有所不同,其實不同。行者於現證無生法忍時,實由本覺而現證,因為若一落名言句義邊,便不能說為無生,因為有名言句義則必落於空有(所以近人說“空性中有緣生”,實亦落名言句義邊)。既說由本覺而現證,則兩位聖者的說法實在相同。
上來說修,說為現證“無生自解脫”。
說見,說為唯依“刹那心相”,是即唯依本覺而覺,依於本覺才能“唯心所自見”。實際上,唯心所自見便是見到刹那心相。這亦相當於禪宗所說的第一念,落第二念便成尋伺,必落名言句義邊。
說行,現證一切諸法自性即是如來法身本性,便能了知一切諸法實於“本性自性”中自解脫(道名言上亦可以說為“無生自解脫”),所以便由現證本性而“解脫於自信”。
筆者在《細說如來藏》第三篇<四重緣起莊嚴•白螺珠>中,依行而說此三句,今引錄如下——
此中即謂於見地上,直指一切法依四重緣起而建立,是故可離緣起而證其無有,於法身即是無礙。
於修持時,依上來決定見,是即可依行人之證量而斷定,落何緣起邊際,於何緣起超越,如是而至於究竟。
於行持時,雖落於邊際而生活,但卻可依決定見以自信而離緣起之邊際。
三者之中,以“解脫於自信”最為關鍵,倘隻說為信心,此信心焉能令人解脫耶。須知此所謂“自信”,即自信決定見。蓋於相礙緣起中,實已無離相礙相可證,抑且亦無從而證。此如吾人,能現證法身相否?能現證報身相否?即於化身相,實隻能現證三度空間之化身相,能證N度空間者否?不能,凡所緣相皆永落於相礙,是故不能現證。
此際但持“自信”而作決定見,以信輪涅一切法皆任運圓成故,信法身自有法身之任運、信報身自有報身之任運、信一切時空皆有一切時空之任運,無不圓成。如是即無需一一現證,於法性中即能離相礙而現證決定見。
此即如前舉月光圓相之喻,人實不必乘宇宙飛船依月而航行始恒時見其光圓,但由對決定之自信,即可知其恒時光圓之實相。
行者於行持時無可離礙,故說為“解脫於自信”,是即離礙而解脫。此義甚深,若不說四重緣起即難直指。
因為全文主旨是說四重緣起,所以便依重重超越緣起而說行,及至超越至究竟,固然可以說是離相礙而解脫,但實際上亦是依本覺而解脫,因為離一切相礙便即是離一切識境的名言句義。文中說及“以解脫於自信最為關鍵”,是即以現證最為關鍵。無上瑜伽密的行持,實依三十七菩提分而行,所以行者的現證,非於座上觀修可得,實往往由行而得,因此那三十七行才稱為“菩提分”(覺分)。
上來所引,分別依見、依修、依行而說三句,下來,筆者還想作一通說。
此三句,依次為見修行之指示。
一切法均為法身自性(本性)中之自顯現,是故即可於本性中自解脫,餘外既無生起之所依,亦無解脫之所依,如是知一切法本性無生自解脫,故說為“直指於自性”。是為見。
此見,便即是本覺之所覺,亦可以說為覺性的本來麵目,此由離一切言說而覺。
由本覺現證本性,所依除此之外,更無其餘,一切其餘都是增上,亦都是邊見。
於觀修時,由念頭刹那生滅,以現證一切顯現本性自性,一切煩惱(貪嗔癡)及八萬四千行相(如苦樂等),無非皆是法身之自顯現,無生自解脫,於是心即住於無功用無分別,住於離言說自性境界,故說為“斷定於自決”。是為修。
此修,決定一切心行相都是法身自顯現,連同前所修習的樂、明、無念亦無非是如來法身,若落在樂、明、無念概念中,此法身即不能見,是故亦需舍離。
如是現證無舍離而舍離,於子母光明會的境界中,一切分別盡,即是斷定的境界。
下座後保任法身本性解脫境界,複依三十七菩提分而行,依次由四念住而至八正道,由是次第所見皆明空赤露,心識相續即如水中作畫,自生自滅,自顯現自解脫,故說為“解脫於自信”。是為行。
此行,重點在於念念自解脫,所以說為有如水中作畫,此即認識心中之如來法身力用,除此之外,更無心識所依處。
所謂“自信”,即由現證如來法身力用而起信。
由上來說《椎擊三要》,實欲說明兩點——
一、不能泛泛說證空,必須離言而證空,否則必落邊見而證,因為一切言說必為邊見。所以佛對於空才說為假施設,那便是怕學人落邊而證。
二、若離言而證空,便不能隻依智邊而證,亦即不能隻依如來法身而證。依如來法身本性而證則不落智邊,因為這本性實在已是智境與識境雙運。如來法身自性固然可說是本性,如來法身功德亦是本性,法身上隨緣自顯現的識境一切法,更無一不依本性為自性,因此,當說本性時,便即已說智境與識境雙運的性,如是雙運,既不落智邊,亦不落識邊,這才是由中道而證空性。
因此,無上瑜伽密乘所說“現空”、“明空”,而且是由“覺空”而證,所證的境界又說為“樂空”,這便即是顯示智識雙運,而非孤立證一空性。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