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禪一定是在警覺的情況下

(2022-05-25 15:20:41) 下一個

參禪一定是在警覺的情況下

學佛必須得把世界觀轉變過來。既然大乘佛法講三身同時,必須學會兩 重同時看,根識這層認知是虛幻的,但一定得有心識的覺照。覺照沒有生起, 一切都是實有,學佛不是你坐在這說什麽是實、什麽是虛。

藏人學佛有他的好處,密法學人有自己的上師,通過上師的指點他的認 知就能轉過來,一切都得聽上師的,這在漢地是不太可能的。甭說上師,你 連愛人的話都不信,親爹親媽講的都不信。密乘教法對某些人是方便,對你 不一定合適,怎麽能找到適合你的修法得自己琢磨。

能看懂大乘佛法經論的全世界沒有幾個,至少一半都在咱們學校,這不 是瞎說,你上網看一下就知道了。包括藏傳佛教的網站,你看一下他們在學 什麽、怎麽學就知道了,有些宗派學的都是自宗祖師的論著。佛法不是那麽 容易的,如果佛法那麽容易學,地球早就沒人了。

學佛跟你有沒有福報沒關係。佛法觀修就跟準備高考的學生一樣,要把 學習的勁頭提到高考的狀態,你念佛還是平時的狀態可不成,學佛至少得把 你的狀態提升一格。不客氣地說就跟夜裏盯著期貨開盤,一選錯就成窮光蛋 了。那個時候你的精神高度緊張,身體分泌荷爾蒙,才思敏銳,你念佛和平 日一樣懶散,怎麽能成就?

對有些人來說學佛不是一件好事,學佛有一個不好的東西,叫現世報。 在我們這個世界恐懼才是學佛的因,就跟夜裏開盤的期貨一樣。佛經裏說富 貴學佛難,你現在日子過的挺好,很難生起出離心。你的生活節奏很難進入 到佛法觀修狀態,依你這個節奏,一生很快就結束了。佛說圓人修一日,愚 人修一劫,圓人不是圓滑,圓人是發菩提心證悟空性的人。學佛先要發心, 你還早著呢。

問:要是能提起來,就不一樣。

龍師:你沒事可以去小寺廟住上幾天,過一段修行人的日子,人家吃什 麽,你吃什麽,就跟自己下放到幹校勞動一樣。油井沒有壓力是不會出油的, 學佛也是一樣,心裏沒有壓力,覺照怎麽能生起?

你必須得明白,現在頭發還是黑的,很快就會變白,趁眼睛還沒花、後 背還沒駝,抓緊時間用功,自己給自己設個局,學佛得有刺激,才能擊活你 的發心。人一安逸,舒服到一定程度就會懶惰。頭陀行在聲聞乘修行是非常 重要的,佛當時規定弟子不能在一棵樹下待三天。人都有惰性,在一個地方 住久了,就會產生留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虛雲老和尚也是行頭陀。修行 人不能沒事就想著吃喝玩樂,你這一輩子什麽都不缺,讓你發心念佛可能嗎?

因為你們跟我很熟,彼此不設防,我不會欺負你。寺院打七的時候,按 禪堂的規矩,和尚拷問的時候,邊上放個鐵鏈子,佛法修行沒有規距不成方 圓,這時熟人就不好使了。有些東西你得自己去想,古人念佛,念七天就能 見佛,而且是晝夜不停,你做的到嗎?為什麽做不到?心識沒調到出離的狀 態,幾天幾夜不吃不睡對修行人很正常,修行的苦對於學佛來說是一種激勵, 沒有苦學佛就更難了。

想什麽來什麽,我什麽也不缺。是的,你很驕傲。有些人老了容易走上 極端,就如特朗普說新冠肺炎喝點消毒液就好了,有些美國人真喝,結果人 死了。學佛你腦子得有一個弦,怎麽才能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跟熟人在 一起你很難激活,跟陌生人在一起,你的警惕性就上來了,你和誰都熟就沒 有警惕性了,人開始矯情,注意力就不在修行上了。過去老人嚇唬孩子,說 鬼來了、狼來了,孩子害怕警惕性就上來了,成人也是一樣,到一個陌生環 境人就警惕了。你下輩子投胎到哪裏你知道嗎?什麽環境你知道嗎?我們不 可能跟你一塊去呀。學佛不是往壞處想,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為有不確 定性,才能生起警覺,覺是跟著警覺一起來的。

參禪不能在生活裏參,必須在生命層麵參,學佛把自己放在生存狀態下, 警覺就容易生起了,聽明白了吧?學佛、念佛跟生活不是一個狀態。佛說我 們現在的覺是睡的,人在警惕下才能產生覺。過去皇上喝水,太監得先嚐一 下,你帶著這種警覺去念佛,靈敏度就上升了。參禪一定是在警覺的情況下, 在你平時的生活狀態下參不了。為什麽高考前學生一定要進入考試狀態?參 禪也必須得進入生死狀態,沒這個前提不成。做什麽事都要有警覺,有些女 同誌怕蟲子,你在屋子裏放兩個蟲子,她警覺就生起來了。

你現在學佛、念佛不是在過日子,我們講大唯識,是法報化三身一塊講。 在你熟悉的環境裏,你還是你,你是你怎麽學佛?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個病人, 學佛要把生死掛在心頭,這種提醒跟平時的督促不一樣。聽到醫生說自己得 了癌症,有的人就嚇死了,學佛最好有人提醒你得了癌症,來日不多,你學 佛就會進入一種狀態。

看過《虛雲和尚自傳》,我身心就受到很大影響,就跑到雲居山去參加 禪七。虛雲和尚是近代禪宗大德,年譜記錄的這些奇跡都是真實發生的事, 都有據可查。在虛雲老和尚眼裏萬物都是活的,這種情況隻在淨土裏有,在 我們這裏沒有,我們是依根識來看境相,淨土行人是依境覺來看境相。在雲 南大旱期間,雲南總督請老和尚求雨把幹旱解決了,這在當時都有記錄,是 公共事件,和我們生活的是同一個空間。學佛要看經論,你的世界觀才會產 生變化,修行人是萬法唯識,一切都是藏識境界。在我們這裏來看是物質世 界,講究人定勝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