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識名相:唯識性

(2022-05-11 19:22:46) 下一個

64唯識性:

《大乘密嚴經》說,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於境中對法相作種種分別,安立種種性相,然法相的本質即是境相,其自性即是上一重變現境的現識的性,說為唯識性。從究竟變現義說,一切法相都是如來藏藏識的性,本質皆為一心。(延伸)

 

《大乘密嚴經》說,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於境中對法相作種種分別,安立種種性相,然法相的本質即是境相,其自性即是上一重變現境的現識的性,說為唯識性。從究竟變現義說,一切法相都是如來藏藏識的性。

現在的瑜伽修學跟唯識今學的宗義一樣。簡述唯識性就是真如,與中觀講的緣起性就是空性,同出一轍,智識雙運簡述手心手背的一體兩門,這樣建立的佛法觀修很難超越邊見,即使施設離邊為中,還要繼續施設離邊複離中,甚至講說連能離的也要離,在一重建立中觀,總有一個尾巴是去不掉的,即使有反複觀修的施設,也是惘然。
一個是《入楞伽經》,一個是《大乘密嚴經》。在偈頌品裏佛

說到:“佛說世間相,即說相唯識;佛說法空性,即是唯識性。”講法相唯識,就是講識變,法相的生成,不是唯凡夫的識能認知的。

佛在《入楞伽經》中講到:空性就是唯識性。

佛在二轉法輪說空性是緣起,佛在三轉法輪說空性是唯識性。講夢境大家都能理解,夢裏發生的一切醒後都是空性,空性不是依空間講說,昨天錯過的事不是佛講的空性,否則過去的事都可以說是空性。我們認知的空性受時空的局限不能同時,佛說空性中自顯現是同時,說空性是唯識性,

佛在三轉法輪的教法,不是說諸法空性,是說諸法唯識性。成佛一定要離緣起,才能離心識與外境的相對。如同蓮師在吉祥獅子的引導下,離觀察者離能做,向上融入法界一心。從大唯識兩重識變來講,這緣起的境相都是藏識示現,都是如來藏功德。

佛覺講識變眾生與法,上一層識覺跟下一層是相通的。佛覺是兩重識變,可以錯開果阿賴耶識的虛妄不實,在一重緣起的認知,隻是事後諸葛亮,覺知不能同時,存在實有的生老病死。修學大唯識在兩重識變下,才能覺知到緣起中的顯現,隻存在其相,而不存在相的實質。學佛上來就跟你講一心佛覺不成,得一點一點,先從有慢慢講到幻有,從境相講到境覺,讓你的覺知能夠與幻境錯開,學佛先要升起錯覺,然後才能講到真實。二轉法輪的般若中觀,依緣起說空性。三轉法輪的法相唯識,說無生唯識性。依身智界可以說相礙緣起,依法相唯識變現,則身智界的相礙不能成立。現實當中你要蓋房子,條件具足才能完成。但相礙緣起涉及不到夢幻與三摩地,在境界中不存在相礙,這大家你聽懂吧?在六識平台裏聽課學習,需要一個緣起的過程。但在夢裏邊修學,則不存在實有的緣起,夢境中的一切,都是刹那圓成。

我們的認知是依分別事識,不是依現識。現識是當下的體驗,分別事識隻是錯覺,知道是夢的時候你已經醒了,已經與夢錯開了。佛菩薩看顯現是唯識性,是佛覺的現量,我們則是比量。

佛依法相唯識,說諸法是唯識性,說眾生在緣起中的認知,是虛妄分別性。這與佛在二轉法輪依般若中觀,說緣起為空性不同,依瑜伽行中觀,則說如來藏教法為深般若。

三轉法輪不說空性,說諸法是唯識性。佛在二轉法輪說緣起為空性,三轉法輪佛說法相唯識性。緣起是由心識來認知的。法相唯識不是,唯識變現是上一層識覺的認知。

大唯識依佛在三轉法輪的如來藏教法,說法性是唯識性,說諸法是一心自顯現,不說空性中自顯現!中觀說諸法空性,唯識說為虛妄分別性。

佛在二轉法輪說空性,在三轉法輪說唯識性。佛在《入楞伽經》裏講到,法界一切顯現,都是藏識境界。法相唯識就是說,顯現即是唯識變現,這是佛最究竟的說法。空性是由我們來認知的緣起說法,是依身智界而建立的。如來藏的教法是依智界身來建立的。

法相唯識說無生即是唯識性。

佛在三轉法輪講法相唯識,依兩重唯識變現才真正解決了,心識與外境相對的問題。落在變現境中的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識性。

 如來藏與法相唯識

身智界和智界身的平台不同,今人講如來藏還不夠全麵,沒有涉及到兩重唯識變現,一重是如來藏藏識,一重是果阿賴耶識。正確理解法相唯識,必須依唯識古學所講“識變眾生與法”的唯識變現理。中觀所說的心性和法性相依,是落在變現境中的相依理。大中觀在此之上,施設了一個空性本基,說顯現是本性自性空,認為如此即可避免唯識執識為有的責難。法相唯識是在能相的施設,兩重唯識變現,不被所相的有無說辯破。大中觀講智識雙運,說智境不顯現,識境依智境隨緣自顯現,此雙運實際是一體兩麵說,如手心與手背,因手心與手背永遠不能相見,並沒有真正解決心性和法性的相對。佛在三轉法輪講法相唯識,依兩重唯識變現才真正解決了,心識與外境相對的問題。落在變現境中的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識性。大中觀講本性自性空,與大唯識兩重變現說不同,佛說修學大乘要入唯識見,才能離開緣起認知的相礙。入唯識見才能了知能相與所相的不同,入唯識見才能依能相說所相的顯現是無生,佛在三轉法輪不說空性說唯識性。

佛在《入楞伽經》中講到,“佛以智悲視世間,彼實猶如一夢境,以其離於識智執,故不能說有或無”;彌勒菩薩說,“識智何分,波水一個,莫昧瓶盆,金無厚薄”。一心佛覺說無生唯識性,唯識性中包含空性,但空性不包含一心佛覺。

法相唯識的教法超越心性和法性,心性和法性都是唯識性,大唯識講一心佛覺就是平等性,高於在一個層麵上講說的心性與法性。大中觀施設的平等性,心性,法性都是空性,因為大中觀施設的本基是空性,所以本基上顯現的一切都是空性。大唯識如來藏教法不說空性,說無生唯識性,中觀說如來藏與如來藏功德雙運,唯識教法說諸法的體性是真如,即法性真如。大中觀原名即瑜伽行中觀,因避諱法性唯識執識為實有,則改變現理為雙運而說如來藏,改唯識性為空性依深般若說本性自性空。寧瑪派的修學有見修兩部,見部說極無所住大中觀,修部說他空中觀見,內密兩重唯識變現理。為離爭議用心良苦。瑜伽行中觀雖然改說為大中觀,但在與小中觀辯論的時候仍然無法避開空性,宗格巴大士明確提出“聲聞乘證得的空性和菩薩乘證得空性,難道不是一個空性”,責難應成中觀為顯宗的大中觀,至今未給出答案。依大唯識瑜伽行中觀回答,就很簡單了。聲聞乘證的空性是依緣起,說為緣起性空。菩薩乘說無生是依唯識變現義,這兩者所依的識體平台不一樣。聲聞乘依緣生的觀察說諸法性空。

法相唯識依變現說諸法唯識性

唯識宗講唯識性,多是落在所相裏講,唯識古學講識變是在能相上講,佛說的入唯識見一定是在能相上,而不是在所相裏講。

兩重定義一重的顯現都是唯識性,不管你定義的是空性也好,有性也好,真如也好,法性也好,在法相唯識看都是唯識性。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法相唯識是講兩重變現。

  換句話說六識平台的所有定義,在七識能相平台都要定義為唯識性,在七識能相平台,看六識的不同定義都是法異名,雖然名字不同,但講說的都是識變的幻象,在識變境裏顯現的諸法都是唯識性。大乘佛法要這樣講,人家佛教的問題就很嚴重了。佛說我們的識覺都是虛妄分別,護法一係的唯識宗錯解佛在三轉法輪的法相唯識,把在能相講的唯識變現放在所相來解說。大唯識講的一心佛覺,與大中觀定義的心性、法性、平等性不一樣,中觀定義的心性和法性,是落在緣起中的定義,是心識與外境的相對。學人通過佛法觀修,超越緣起才可以證入心性與法性的平等。按三轉法輪的唯識教法,識變眾生與法,即心性法性都是識變都是唯識性,依能相識變來看所相中的一切本來平等。

大唯識的佛法觀修同樣包含見修兩部,修部的施設有不同的識體平台。對比中觀的講法,六識平台可說為心性,七識平台可說為法性,一心八識可說為平等性。大唯識的見部即禪宗講說的一心佛覺,即法界一心的生命實相,所有的顯現都是一心的形象。都是如來藏與如來藏功德雙運境界,都可說是唯識性。依兩重唯識變現,落在識變境中,才有心識與外境的相對,佛在《入楞伽經》裏說為分別事識。因為心識與外境的相對,我們認知不到顯現的諸法是唯識性,法相唯識性是在能相上講,能相在所相的平台是不顯現的。所以佛說我們的認知是虛妄分別。在一重緣起裏建立的般若教法,講的是緣生性空,才有中觀定義下的心性法性平等性。當然密乘修學依大瑜伽,建立了法報化三身的修法。寧瑪派的祖師不敗尊者依大瑜伽的無上瑜伽,建立六識的六識、六識的七識、六識的八識。即化身的法報化,同時大瑜伽的無上瑜伽,亦可以轉變成無上瑜伽的大瑜伽。寧瑪派頓珠法王在講說《入楞伽經》時指出,唯識教法含攝凡夫,菩薩,佛的唯識。

佛法說到唯識性,你就明白是講兩重識變,即大中觀講的智識雙運。在大唯識教法的名相裏,就是上上含攝下下,下下隻是上上的投影。佛說諸法的顯現都是藏識境界,法相唯識說相當於諸法的總集。

我們在緣起看到的顯現,依兩重識變看法相都是唯識變現,密乘說為明空雙運。我們定義的法相種種名言的施設,從唯實變現講都是假名,都是識變境界。包括我們在緣起中定義的法性、真如、自性、空性、佛性、種種名言,這些都是識變現下的定義。是果阿賴耶識的變現,我們認知的影像都是識變的幻影。我們對幻影的命名,本身就是虛妄分別,佛說一切顯現都是唯識性,如虛空花不能說其有或無。變現境中的生滅,來去,一異,增減也是一樣,這些都不是真實存在,還有緣起中產生的各種覺受,就連我們認為的真實同樣是唯識性,一切都是藏識境界。講大乘佛法我們是很難接受的,人間佛教說人成即佛成,這些說法是依相依理,大乘佛法說的是變現理。

在緣起中建立的中觀都說空性,即使大中觀說本性自性,仍然是依相依理而說,所說空性不可能有區別。依大唯識聲聞乘證的空性是緣起空,菩薩證的空性是唯識性。緣起性空是依相依理,唯識說空是依變現理。

由於法相唯識不是在緣起中安立的,是在唯識變現上安立的,緣起中所有的名言概念,依唯識變現都是假施設。所有的名言都是唯識變現。緣起中的有、空、非有、非空,以及法性、中觀、真如,空性等,這些道名言都可以說是唯識性。唯識是從識變這個角度來說,識變說可以替代變現境裏的一切顯現。隻有一心佛覺可以替代法相唯識。法相唯識的教法並不簡單,唯識性在法性、空性之上。法相唯識上上含攝下下,

二轉法輪的一切教法,在三轉法輪都可說為唯識性。法相唯識不說空性,而說無生。無生就是唯識性。佛說夢境就是無生,夢中顯現的一切,因沒有實質說為無生,因其顯現說為無滅。大乘佛法說無生,同時說無滅,此即大乘瑜伽行中觀。

彌勒菩薩開示“識智何分,波水一個”,凡夫是識,菩薩是智,佛是覺。識智在報身佛土也叫心光。用夢喻來解釋這一切就是一常識。學佛沒有兩重識變的看,光知道中觀唯識教理沒有用。學佛有把佛覺掛在心上,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和法相唯識不在一個識體平台,知行合一是在變現境裏的認知,還沒有突破所相的相礙。隻有理解了兩重唯識變現理,就懂得禪宗為什麽說你不是你。人間佛教所說跟大乘佛說不是一回事。學佛得聽佛的話,不要在你的經驗裏尋找。外境的顯現,包括你心識的認知都是唯識性。

唯識性可以替代所有的名言,一心佛覺可以替代藏識識變。一心為什麽能替代心意意識?覺知唯識性已經很高,但離一心佛覺還隔著一重天。

大唯識依《華嚴經》講說如來藏四重緣起,依二重識變說無生法相唯識性。

我們的佛法修學建立了三個階梯,六識緣起、七識變現,一心佛覺。七識唯識性,可以覆蓋六識層麵的一切名言概念。法相唯識是上上覆蓋下下,大乘佛法建立的本基都是真如。

依唯識變現自然超越身心的相礙,換成一心佛覺的視角,六識、七識、八識都是假施設,依個體建立的心意意識,說為阿賴耶識,依一心如來藏,則說為如來藏藏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