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南洋學會考

(2022-06-14 06:25:29) 下一個

如果到穀歌上查找"南洋學會",則搜索結果顯示的是成立於1940年的"新加坡的一個學術團體,以研究南洋學為宗旨"。同年該學會創辦的《南洋學報》,是東南亞地區刊齡最長的一份國際性華文期刊以及南洋研究的重要刊物。實際上,最早的"南洋學會"和《南洋學報》是一個學生社團及其刊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若要正名,應是此"南洋",而非彼"南洋"。

南洋公學是晚清政治家和實業家、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經光緒皇帝奏準,於1896年創辦,初設師範院、外院、中院、上院,以後又逐步設立了特班、政治班、商務班、東文學堂。在初創時期校曾先後更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堂 (1905-1906) 、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 (1906-1911)、南洋大學堂 (1911-1913) 和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1913-1921),這是一個由專科學校向工科大學逐漸過渡的時期。清末民初實學興起,1906-1920年間著名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唐文治 (字蔚芝,1865-1954) 執掌"高等實業學堂-工業專門學校",立足於"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原則,才將"實學"付諸於高等教育實踐。

1906年學校設置商務專科和鐵道工程班後,專科學生組建研究會,成為學生社團組織的發端。此後各類學生社團與組織紛紛建立,至1921年夏交通大學改組並校前的十餘年間,先後成立的各類學生社團近20個,使得學生課餘生活豐富多彩。中國近代學校的學生社團組織產生與興起大多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因此"高等實業學堂-工業專門學校"時期的交大社團與學生組織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在全國範圍內亦屬少見。南洋學社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自1915年1月正式成立至1920年代中期停止活動,南洋學會是學校曆史最久的學生社團之一。

1907年,學校專科研究會改組為工程學會,主要活動是管理西文圖書、練習英文和邀請名人演講。1914年冬,上中院學生"感於本校精神之渙散、情誼之淡薄",發起擴充學會組織,讚成者眾。12月30日下午在上院國文教室召開籌備會議,傅煥光、沈良驊、周賢頌等人闡述組織擴充學會的必要性。籌備會議上成立了九人參議會,後由兩位起草員擬定學會章程,經參議會討論修訂,決定將工程學會改名為"南洋學會"。1915年1月13日,南洋學會在學校大禮堂宣告成立,張時雨、傅煥光當選正副會長,並推舉唐文治先生為名譽會長、各教員為名譽會員。

由於當年學校寬大適用的空置房間很少,因此南洋學會成立後暫借上院樓下的體育集會室開會,樓下九號則為學會辦事室。如遇大型集體活動,則借用學校大禮堂。圖為英國文藝複興風格的上院,1900年落成,1954年因年久失修拆除。上院頂層鍾樓與1891年所建的上海海關大樓鍾樓相似,內設直徑六尺的大鍾為當時滬西唯一的標準鍾。大禮堂位於上院底層,1926年為紀念唐文治校長更名"文治堂"。有詩描繪上院曰:"鍾樓矗立廣場空,氣勢長懷創始功。曲徑淺園欣漫步,明窗絳蠟助專攻。典型尤仰規模遠,憂國還留樸實風。雙樹何年成蔭益,相期共勉采山銅。"

《南洋學會章程》共11章33節,開宗明義"以聯絡感情、交換知識、煥發精神、引起興趣為宗旨"。《章程》規定,本校 (包括專科和附中) 學生均可申請加入該會成為會員,教職員和離校學生可成為名譽會員,1916年會員即達400多人,一些初期會員後來成為中國近代科技、工程、教育界的先驅和開創者。其中最著名的是鐵道工程學家淩鴻勳,他於1920年代曆任交通大學代理校長和校長等職,1927-1943年間先後擔任隴海、粵漢、湘桂等鐵路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被譽為繼詹天佑之後的"鐵路聖人",1948年4月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淩鴻勳於1950年代在台灣新竹擔任交大複校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新竹交大校園內的"竹湖"、"竹軒"和"竹銘館"就來自他的字"竹銘",該校與新竹清華仿效牛津、劍橋每年舉行的體育對抗賽,也是從各自的老校長梅貽琦和淩鴻勳 (竹銘) 的姓名中各取一字,命名為"梅竹賽"。另外如電機學專家李熙謀,1941年任交通大學重慶總校教務長,赴台後出任新竹交大首位校長;以及電力專家陸法曾、中國水土保持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傅煥光等人都是南洋學社會員。圖片從左至右依次為唐文治、淩鴻勳、李熙謀。

南洋學會初成立時有正式會員120餘人,每學期會費五角。學會設職員與評議二會統領全會事物,並設出版、言語、遊藝三部。學會每學期召開大會兩次,每月至少舉行兩次常會。2015年3月10日南洋學會組織了第一次活動,邀請時任校醫、中華醫學會主要創建者之一俞鳳賓博士作了關於全民衛生問題的學術報告。南洋學會成立後,即創辦了會刊《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生雜誌》,簡稱《學生雜誌》,這份刊物成為唐文治校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辦學思想的一麵鏡子。雜誌的主要創辦者包括總編淩鴻勳、中文編輯主任張蔭熙、西文編輯主任許坤等人。

《學生雜誌》為中英文合刊,前大部分為中文版,後小部分為英文版,英文刊名是"The Nanyang Students' Quarterly"。 雜誌的欄目有論著、工藝、科學、體育、文苑、雜俎、說部、記載等,在工藝和科學兩個欄目中每期均發表學術論文,內容涉及數、理、化、天文、生物、地質等基礎科學的各個領域,先後發表學術性文章62篇。在其他欄目發表的遊記、雜感、小品、詩詞等,反映了學生們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學生雜誌》為32開線裝豎排本季刊,由中華書局代印、商務印書館和文明書局代售,至1920年共出版14期,其發刊之旨"務求材料豐富,學理精當,以助教育之發達"。

唐文治校長對該刊大力支持、期望甚高,並經常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他在1915年6月出版的創刊號序言中指出:"蓋徒知文明之足以治天下,而不知甲胄戈兵之已隨其後,悲夫!近代學子稍稍研求科學,徐而究其實,乃徒知物質之文明。……我知中國必將有聖人者出,先以無形之競爭,趨於有形之競爭,乃複以有形之競爭,歸於無形之競爭。……我校諸生講求工業,謀印雜誌,公諸當世。餘特發揮文明之學說,以勖勉之益,將以振起我國民也。"

中文編輯主任張蔭熙也在《發刊宣言》中指出:"吾國進步之滯在有形之交通,尤在無形之交通。本校造造之材在有形之交通,亦在無形之交通。" 欲"以一二人愛校愛國之心為天下千萬人愛國之心," "以一二人好察好問之性起天下千萬人好學之性,此本雜誌之所為刊也"。這兩篇文章堪稱民國初年中文期刊發刊詞的經典之作。創刊號內容廣泛、圖文並茂,刊登各類文章40餘篇,出版後不久即銷售一空,南洋公學同學會會刊《南洋》第二期《敬祝姊妹雜誌之出版》一文稱讚道:"欣然披讀,第覺其宏博詳贍,美不勝收,而尤以研究實學之論為多,是誠母校精神之所寄。"

《學生雜誌》創刊號還刊登了學會中文書記陸以漢的文章《南洋學會記事》,詳述了南洋學會從籌備到成立的經過。文中記述了學會成立後於1月19日至 4月22日間舉行的前六次常會。每次全會除會長報告和討論會務事宜外,均邀請嘉賓及本校校師生作中文或英文專題演說。在第五次常會上,演說者們分別使用國語及各種方言,如萍鄉土語、湖南土語,以及福建、廣東、上海、蘇州話。創刊號發表的學術性文章:有金雲的《論多次方》,陳長源的《炮術與落體拋射體之相互關係》(續至第二期),李石林的《化學上之心得》,楊肇燎的《記奈加那瀑布之電氣工業 》,金湯的《肥皂泡及其膜之張力》,淩鴻勳的《土木工程之界說及其作用》,藍兆乾的《科學救國》(續至第三期) 等。

根據《南洋公學 —— 交通大學年譜》記載,僅1916年一年之內,南洋學會就先後邀請李家白、黃明道、林道揚、莫爾遜、胡自美、周厚坤、李登輝、黃炎培、蔡元培、梁啟超等名人或校友蒞校演講。1917年4月26日,學校隆重舉行校慶20周年紀念大會 (實際應為1916年),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校慶活動。會期三天,前後放假共八天,期間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盛況空前。南洋學會在校慶當日出版了《學生雜誌》第二卷第一期 (校慶20周年紀念增刊),學會還發行了《圖畫紀念冊》等校慶出版物。

自1909年起學校每年舉行祭孔儀式,至1918年已有十年曆史,學生楊錫冶譜成祀孔樂章,唐文治校長親自為其寫序。《〈孔子聖誕奠樂章〉小序》與《孔子聖誕奠樂章》均被收入當年三月出版的《學生雜誌》第二卷第二期,該期刊名也是唐校長題寫的。楊錫冶,字左陶,南洋學會首批會員,求學期間主修理工科,但其在繪畫、攝影和音樂方麵的特長已嶄露頭角。1935年楊在美國應聘擔任迪斯尼公司特效動畫部主管兼首席動畫師,參與製作了《白雪公主》、《幻想曲》、《小飛象》、《小鹿斑比》等經典動畫片。

1917年為紀念20周年校慶,學校創議興建圖書館,交通部撥款三萬元。唐文治校長在《學生雜誌》校慶20周年紀念增刊上撰文《擬上大副總統請提倡本校圖書館捐款呈》,北洋政府前大總統、前總理、交通部自總長以下官員以及本校師生紛紛捐資,陸續共籌得捐款約六萬元。1918年舉行圖書館奠基典禮,唐文治校長及全體職員齊赴行禮,奠基是在牆角內安置一個銅製圓筒,內裝"立礎記、圖書館圖樣三種、合同一冊"。《本校圖書館立礎記》由唐文治校長撰寫,他在文中感慨道:"歐美之國各省邑中,圖書館林立……以視吾國何其暗然而無色也。" 全文被收入《學生雜誌》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號。

1919年初圖書館正式破土動工,10月10日行落成禮,12月出版的《學生雜誌》第三卷第一期為圖書館號。 1918-1919年間,南洋學會舉辦多次學生演講比賽,內容和題目包括"國家個人之觀念" "世界大勢與中國議和席上之位置"等。1917-1920年間,南洋學會還編輯出版了三期《科學雜誌》。如下兩幅南洋學會會員合影照分別刊載於《學生雜誌》第二卷第二期 (1917) 和第三卷第一期 (1919),二圖居中者為唐文治校長,下圖右後方的背景建築即為新建的圖書館。

1920年9月,會長柴福沅提議改組南洋學會:1. 取消會長製,代以幹事會,公推幹事長;2. 會員各自認定某部某股,參加切實的會務。經會員投票選舉幹事11人,其中幹事長彭昕、副幹事長曹麗順,幹事會下仍分三部:1. 出版部,辦理《南洋學報》的編輯出版;2. 言語部,分英語、演說兩股;3. 遊藝部,分打字、攝影、台球、參觀四股。各部設部長一人,各股有股長一至二人。學會為了更好地為師生服務,由柴福沅發起於1920年冬組成南洋商業公司,以每股大洋一元的招股辦法,籌集資金300元。在學會營業部下設立董事會 (執事人員有進貨、帳房、廣告主任),並雇掌店二人。

南洋商業公司所售貨物均以課業用品為主,糖果茶食為輔,所得贏利作為學會經費,專司其事,進行有序,初具規模,生意興旺。1920年11月12日,編輯和出版兩部將《學生雜誌》與另一學生組織"南洋公學科學世界社"的刊物《科學世界》合並,創辦了半年刊《南洋學報》(The Nanyang Journal),於1921年1月刊行,共出版三期。與《學生雜誌》的新聞性、學術性與文理工兼具的性質不同,《科學世界》是一份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因此在合刊後的《南洋學報》上,科技及英文文章明顯增多。

1920年底學校發生了很大變化,11月12日唐文治校長以"學風愈覺不靖"及眼疾為由辭職,謝絕一切挽留,交通部即任命淩鴻勳為代理校長。12月14日交通總長葉恭綽為改組交通部部屬院校呈文大總統,1921年2月政府批準"交通大學組織大綱",3月成立交通大學董事會,推舉葉恭綽為交通大學校長。7月1日交通大學完成改組工作,分為北京、上海、唐山三校,8月1日正式更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英文名為"Chiao Tung University, Nanyang College"。自此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正式謝幕,進入交通大學時代,7月份出版的《南洋學報》第三卷第四號上刊載了陳壽彝的文章《對於本校改組交通大學之我見》。

1921年底改訂的《南洋學會簡章》中的學會宗旨,增加了"煥發公眾服務精神"。幹事會中的11位幹事職務分工為:總幹事、副總幹事,以及庶務、會計、文牘、編輯部、出版部、言語部、技術部、遊藝部和營業部等幹事。幹事由會員選舉,任期以一年為限,不得連任"等。同年10月改幹事會為理事會,選出理事長張延祥、副理事長陳體榮,書記減為一人。規定原來的三部增為六部,並將新成立的課餘俱樂部並入該會遊藝部,會務更加興旺。技術部所屬攝影股舉行了全校攝影比賽;參加打字股的股員付費1.5元,即可享有三年內每周三小時練習的權利。

南洋學會遊藝部下分新劇、昆曲、中樂、西樂、京劇、幻術六股。元旦舉行遊藝會演出節目,如新劇股編演的《社會階級》(鳴不平),寓諷意於滑稽,淋漓盡致,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稱讚。言語部的中、英語兩股,都以提倡口才為宗旨,時有演說、辯論的集會和全校性的中、英語比賽,遊藝部的新劇、台球(乒乓球),技術部的打字、攝影都頗為活躍。此外,學會還組織了春遊杭州、會員同樂會、放映電影等活動。1922-1924年,南洋學會會員增至450多人,會務大為發展。

1922年上半年,交通係內閣在北洋政府的派係鬥爭中垮台,葉恭綽被迫離去交通總長的職位,流亡日本。交通大學在經曆了董事會風波、四易校長、三校拆分等事件及學潮後,1922年7月交通部訓令"將交通大學改設兩校",滬校易名"交通部南洋大學",直到1928年重新合並——此為後話。1926年12月下旬,南洋學會召開全體大會,通過新定章程,改為委員製。這是《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上記錄的最後一次活動,從此南洋學會走入曆史。

筆者寫作本文的原因之一是先祖父曾於1911-1919年間在唐文治校長掌校時期的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中院和上院就讀,他是南洋學會的第一批會員,多位南洋精英均為他的學長或同窗。祖父一生小心謹慎、無黨無派,南洋學會大概是他老人家參加過的唯一"組織"。在本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受到複旦老同學曹沅的啟發,他還幫我找到了南洋學會的章程、記事及會員的合影照片,特此致謝!此外筆者還參考了《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及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網上的文章,未注明出處的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博文鏈接:建設者和旁觀者——祖父的一生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12/2563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