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伏爾塔瓦河畔的布拉格

(2022-04-26 06:26:02) 下一個

千塔之城布拉格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1992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音樂、藝術、建築之都。布拉格的兒子、猶太作家卡夫卡說過: “布拉格是城市之母,它緊緊地把你抓到其手裏而永遠不會放過你”。布拉格並不很大,要明晰無誤、從容淡定地體會個中情境,步行是最好的方式,2014年秋天我來到這裏觀光。舊城廣場上的老教堂和天文鍾、恢宏壯麗的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橋上的波希米亞風情、綠蔭間的金色塔尖和紅色屋頂、藍天白雲下奔騰的伏爾塔瓦河,美麗又浪漫,讓人留連忘返。

相傳布拉格的創建者是公元八世紀的莉布絲 (Libuše) 公主和她的丈夫——農夫培密索爾 (P?emysl),,二人一起建立了霍什米索王朝。公主曾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偉大的城市,它的榮耀能達到天上的繁星,在伏爾塔瓦河畔陡峭的懸崖上,將要建起一座名叫布拉格 (Praha) 的城堡。布拉格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體式城堡建築,占地七萬多平米,也是布拉格的政治文化中心。1085年布拉格成為古代中歐國家波希米亞王國首都,查理四世 (Karel IV,1316-1378) 於1346年繼承波希米亞國王王位,1355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首都,達到鼎盛時期。

14世紀布拉格是歐洲第三大城市,中世紀捷克也走入最強盛文明的“黃金時代”。布拉格城堡區最為顯赫的建築是聖維特主教座堂 (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 ) ——中歐地區第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大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造,直到1929年才完成。其建築風格對於後期哥特式風格在中歐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裝飾華麗的拱頂始於主教座堂的唱經樓。聖維特主教座堂的兩座尖塔高達97米,金色正門上方的大玫瑰窗描繪聖經中的創造故事,主體建築糅合了文藝複興、巴洛克及新哥特式元素,波希米亞風格的內部裝飾及彩繪玻璃精美絕倫。

聖喬治大殿 (Bazilika Svatého Ji?í,上方二圖) 是布拉格城堡內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始建於920年的羅曼風格,是城堡中心建築群的一部分。973年增建了本篤會的聖喬治修女院,1142年的一場大火後教堂重建,巴洛克正立麵修建於17世紀後期,現在是音樂廳。聖尼各老堂 (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下方二圖) 位於布拉格小城區,是僅次於聖維特主教座堂的第二大宗教場所。聖尼各老堂由耶穌會建於1704-1755年間,巨大的中殿帶有一個獨特的銅圓頂和精美的濕壁畫,是布拉格巴洛克風格的傑出典範。冷戰期間,教堂塔樓被用作國家安全觀察站。

伏爾塔瓦河 (Vltava) 發源於波希米亞森林,是捷克最長的河流、布拉格的母親河,捷克民族樂派創始人斯美塔那 (Bed?ich Smetana) 於1872年完成的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第二首完美演繹了這條河的如畫景色,有“捷克第二國歌”之稱。伏爾塔瓦河將布拉格市分成兩部分,左岸是城堡區和小城區 (Malá Strana),有高聳的城堡和一片浪漫的紅色房頂,中世紀時小城區是德國人的聚居地;右岸是老城區和新城區,1841-1845年間建成布拉格第一條濱河路,用花崗岩石塊建造,1952年命名為斯美塔那濱河路。

伏爾塔瓦河上共有18座大橋,第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一座是查理大橋 (Karl?v most,左上圖)。大橋建於1357-1402年間,使用波希米亞砂岩建造,查理四世放下了第一塊磚,直到1841年都是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橋梁。右上圖的老城橋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令人驚訝的世俗哥特式建築之一,查理大橋已成為藝術家們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1648年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最後一年,瑞典軍隊占領了伏爾塔瓦河左岸,在查理大橋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右下圖是建於1914-1916年間的公路橋馬內斯大橋 (Mánes?v most),以捷克畫家 Josef Manes 的名字命名。

1700年前後在查理大橋上安放了30座天主教聖徒的巴洛克式雕像,均為複製品,隻拍了其中幾座。左上圖是查理大橋的保護神——內波穆克的聖約翰 (1345-1363),由於為懺悔者保密被投入河中淹死,成為反誹謗和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左下圖是雕像底座浮雕,傳說觸摸基座會帶來好運。右上圖的三聖像是擎旗的聖瓦茨拉夫 (907-935)、手舉聖體匣的聖諾伯特 (1082-1134) 以及佩戴王冠和寶劍的聖西吉斯蒙德 (1368—1437)。右下圖中間是基督,兩旁是三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醫生雙胞胎聖科斯馬和聖達米安,醫生和藥劑師的主保聖人。

歐洲大城市都在市中心有一個老城,老城是這個城市的魂,有人說布拉格老城廣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廣場上最出名的是掛在老市政廳南牆世上獨一無二的中世紀天文鍾,已分秒無誤地行走了600多年。泰恩 (Týn) 教堂全名為聖母瑪利亞教堂,始建於1135年,逐漸形成哥特風格。兩座巴洛克風格的塔樓高80米,是塔中有塔的針葉複式尖塔,在幽暗的月光下看起來陰森恐怖,俗稱“魔鬼教堂”。14世紀後半葉泰恩教堂成為布拉格宗教中心,藏有大量各種風格的藝術精品,右下圖是布拉格最古老的管風琴,17世紀歐洲管風琴的傑出代表。

泰恩教堂曾是胡斯派主要傳教及聚會所,15-17世紀曾扮演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1402年起,宗教改革先驅胡斯 (Jan Hus) 在伯利恒小教堂用捷克語布道,讓平信徒與神職人員同領聖體和聖血,而被羅馬教庭裁定為異端。1415年7月6日,胡斯在德國康斯坦茨被處以火刑,這一天是捷克國家法定節日,老城廣場中心是胡斯雕像。在之後的兩百多年中,布拉格由於宗教原因發生了兩次拋窗事件,分別於1419年和1618年引發了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及歐洲30年戰爭。各類街頭音樂家常年在廣場上演奏,一個個色彩繽紛的肥皂泡引起兒童們的歡呼雀躍,入夜後的廣場彌漫著陣陣浪漫情懷。

布拉格擁有為數眾多的各個曆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作為歐洲南北商路上重要的商貿中心,布拉格吸引了許多猶太人,左上圖是建於1270年的哥特式老新猶太會堂——歐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猶太會堂。1348年查理四世興建了中歐、北歐和東歐的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 (右上圖),胡斯就是查理大學校長和神學教授。左下圖是大主教宮 (Arcibiskupský palác),1562年成為胡斯運動後第一位大主教的住所,17世紀改建為巴洛克風格。右下圖是建於1578年的救主堂 (Kostel Nejsvětějšího Salvátora),位於查理大橋和老城橋塔,曾是耶穌會建築群的一部分,耶穌會解散後歸屬查理大學。

1689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布拉格,隨後得以重建,18世紀後期興建了許多裝飾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宮殿、教堂和花園。左上圖是1783年建成的古典主義和帝國風格城邦劇院 (Estates Theatre),莫紮特的歌劇《唐璜》在此首演,另一部歌劇《狄托的仁慈》也在此演出。右上圖是建於1868年的摩爾複興式西班牙會堂,早期的猶太教改革派會堂。左下圖是1881年建成開幕的新文藝複興風格的國家劇院,捷克曆史和藝術的國家紀念碑。右下圖是建於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市民會館,主要空間是用於舉辦音樂會的斯美塔那音樂廳,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音樂廳宣布獨立。

布拉格的名人遺跡:丹麥天文學家第穀 (Tycho Brahe,1654-1601) 在布拉格度過了大半生時光,左上圖是泰恩教堂中他的墓碑。左下圖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在小城區的故居,右上圖是奧地利心理分析師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在老城區的另類雕像。右下圖是西方現代文學先驅之一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 紀念碑,一套直立的西裝空殼以及騎在西裝肩上外形酷似卡夫卡的男子。來到布拉格的遊人,無法遇見流亡法國的另一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但他們心裏總會依稀縈繞著他編織的布拉格之夢。

1348年查理四世創建了布拉格新城,新城瓦茨拉夫廣場 (Svatováclavské náměstí,右下圖) 得名於波希米亞的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是中世紀的馬匹市場。左上圖是廣場頂端的聖瓦茨拉夫雕像及宏偉的國家博物館,新文藝複興風格的主館建於1885-1891年間。1989年天鵝絨革命期間,數十萬群眾在廣場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國博正立麵懸掛著捷克作家、“天鵝絨革命”思想家之一哈維爾 (Václav Havel) 的畫像。右上圖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領導人杜布切克 (Alexander Dub?ek) 的紀念銘牌,右下圖十字架雕塑是為紀念抗議蘇聯入侵在廣場自焚的查理大學學生Jan Palach。

位於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的列儂牆 (Lennonova ze?),是1980年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被暗殺後歌迷們創立的紀念牆,塗寫著列儂風格的塗鴉及披頭士樂隊的歌詞片段,因此成為列儂擁躉的朝聖地,鮮花、蠟燭和詩歌使其色彩斑斕。雖然列儂本人從未到過捷克,但他的歌曲曾真切地影響了一代捷克人。列儂牆成為青年學生的“民主牆”和自我宣泄的出口,1988年在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了一場學生和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為第二年的天鵝絨革命埋下伏筆。

1526年起,波希米亞長期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67年捷克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10月28日,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宣布獨立。1993年1月1日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捷克繼續把10月28日作為國慶日,這一天捷克政要在首都布拉格維特科夫廣場舉行隆重的慶祝和閱兵儀式。正巧趕上了96周年國慶日,天氣晴朗,十分熱鬧。

布拉格是一個音樂和藝術靈動的城市,伏爾塔瓦河右岸的“跳舞房子”( Tan?ící d?m) 得名於著名美國舞者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建於1992-1996年間。這座解構主義風格的現代建築脫穎於新巴洛克、新哥特與新藝術運動風格之間,是全城各種新老古典主義建築中一對跳躍的音符,坐在頂層酒吧觀看全城美景賞心悅目。設計師Vlado Miluni?和Frank  Gehry稱,這座一動一靜相擁起舞的建築物中融入了“陰陽”的東方理念,也寓意著社會製度的變革。在河邊劇院中欣賞《天鵝湖》,更是一場視覺盛筵。藝術的布拉格連政治也有藝術色彩,“天鵝絨革命”也如天鵝絨般平滑柔軟。

布拉格是個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DOX當代藝術中心位於Holešovice區,DOX 一詞來源於希臘語 doxa,意為想法、意見以及信念。藝術中心通過介紹和展示當代捷克和外國藝術,試圖激發人們對當前主題所進行的藝術項目和批判性反思,涉及心理學、哲學、曆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其他非藝術學科。今年70歲的建築師Martin Rajniš的設計理念是建築物應融合自然材料和現代技術,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樂,他提出了"自然建築學"的概念。70後視覺藝術家Petr Moty?ka用1444隻鞋子做成的鞋耶穌雕像,高6米多、重500餘公斤。

萬聖節前的布拉格街景

斯美塔那曾為《沃爾塔瓦河》撰寫了如下文字:“……兩條小溪流過寒冷呼嘯的森林,匯合起來成為沃爾塔瓦河,向遠方流去。它流過響著獵人號角回響的森林,穿過豐收的田野。歡樂的農村婚禮的聲音傳到它的岸邊。在月光下水仙女們唱著蠱惑人心的歌曲在它的波浪上嬉遊。……沃爾塔瓦河從斯維特揚峽穀的激流中衝出,在岸邊轟響並掀起浪花飛沫。在美麗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寬闊,帶著濤濤的波浪從古老的維謝格拉德的旁邊流過……”

相關博文:“我永遠和你在一起”——米拉達的絕筆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3/97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閱讀美言!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二戰中歐洲首都除了巴黎以外都被轟炸過,但布拉格沒有,所以老城完好保留。謝分享!幫我們帶回美好的回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