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意識的消失與再現,以及生,死》

(2022-01-12 14:16:59) 下一個
 
【讀者】:記得你以前提到過一次因肚子疼痛而失去知覺的經曆,你能再描述一下那次經驗以及特別之處?
【明亮】:其實我說的就是昏迷。以前我沒有昏迷的經驗。某天因為肚子痛,突然連續昏迷了兩次,一次昏迷中醒來,片刻後再次昏迷,才發現意識有這個奇妙的功能在特別難受的時候可以一下子關閉完全沒有意識了,然後不知道為什麽它又恢複過來。說“恢複”是不究竟的,因為意識永遠是嶄新的即時即刻的呈現,不能說某樣東西恢複到原樣。
以前看電影看到嚴刑折磨某人逼他供出情報,此人就是不說,然後對方實施酷刑,最後痛不欲生忍不住不得不說出來。我當然沒有被人實施過如此殘酷的刑法,但我覺得意識好像有一個開關一樣,不會等到痛不欲生的那種程度早就自發自動地關閉了。換一個說法就是,經驗(意識)好像有自我調節功能,太劇烈了就關閉或切換掉了,沒什麽可怕的。關於死亡也是這樣的,當我們看見別人死亡了,比如車禍之類的情況,視覺中看見那人被輪子壓扁血肉模糊。我小時候就見過,當時想如果自己也壓在輪子底下會多麽痛苦啊如果忍耐呢。現在沒有這種害怕了。你看見的“別人痛苦”隻是思想上想象出來的。你不是“別人”,你怎麽能確定身體消亡的時候會這樣痛苦呢?在身體消亡前的片刻意識早就切換掉了,輪不到體驗血肉模糊。你唯一可以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經驗或意識。某個時刻經驗或意識會完全切換掉,也可能關閉掉,就像晚上夢裏被某猛獸追趕,快被趕上時夢經驗就被自發自動地切換到醒來經驗了,這就是無限生命力自發自動地調節,沒有任何個體“我”參與。對於經驗中的“你”來說,當經驗被切換或關閉掉之後,不但“你”沒有了,整個“你的世界宇宙你的家人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同時沒有了。而不是思想上想象的“你”走了“你的世界你的家人你的一切一切”依然在。經驗幻覺是同步生滅切換的,主觀對立於客觀是兩元對立幻覺,這兩個幻覺類似雙胞胎一樣同生同滅,這就是釋迦牟尼的三法印中的第一“法印”:《念念生滅無常》真正指向的奇跡。這個“沒有”可不是思想告訴你的暫時藏著某個地方以後可以取出來那樣的膚淺的“沒有”,而是《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那樣的徹底的不在。唯一的“在”就是那可以即時即刻顯現出意識功能的‘它’。我無法告訴你‘它’是什麽。連‘它’自己都無法知道‘它’自己是什麽。無限是無法知道無限是什麽的,否則就是有條件的有限了。連“知道”(英文KNOW)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不真成立的幻覺。
其實不必要等到肉體滅亡才明白無我無世界,每天晚上入睡後有相當長時間是沒有意識的,稱為無夢沉睡。很多人認為在無夢沉睡的時候外麵的世界依然存在,家人依然存在,社會依然存在,等待“我”睡醒後繼續下去。其實完全沒有這回事,當意識不在了,不但沒有“我”在,一切和“我”對應的世界時空都不在了。“我”和“世界時空”是在意識重新顯現的時刻即時即刻地幻覺出來的。而且“我”和“世界時空”完全是思想運動維持的。假如思想立刻停止了,就立刻沒有什麽“我”和“世界時空”了。一切都是意識即時幾塊顯現的幻象。我說《即時即刻顯現》,釋迦牟尼用詞稍有不同,他說《念念生滅》,其實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每當思想不升起的時候,就沒有“你”也沒有“你的世界”。毫不誇張地說,MIND就是“我和我的世界時空“。你可以自己驗證一下。在無夢沉睡中會時而升起思想運動,這就是夢經驗升起了,每一個夢經驗片段都有“夢我”和“夢世界夢時空”。不信?你有足夠多的機會去品味這個奇跡。所以,一天24小時中無法估算已經有多少個“我”和多少個“世界”輪回過來了。請注意一下,入睡前的世界時空家人社會和醒來後的世界時空家人社會完全不同。但思想卻說它們是前一個版本的繼續,思想幻覺出來了連續性。覺知是即時即刻顯現的,完全嶄新的。覺知(意識)的每一刻都和前一刻沒有任何關聯,是不過思想卻忽悠思想說每一刻都是前一刻的連續。關於“即時即刻顯現原理”請參考我在文學城博客的一係列舊文章,我把鏈接貼在本文最後了。
通過這個“體驗”可以自我驗證的是,意識不是必須有的,也許“沒有意識”是無限的現實的基本模式,時而出現了意識功能,意識會自發地解釋出某個邏輯流,這個邏輯流就是以“我”為中心的主觀相對於“我的世界”客觀,意識並非立刻有“我”和“世界”這樣的主客觀解釋,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時期,意識就是沒有“我”的,也沒有“環境”的,僅僅是單純的光啊聲啊色彩啊之類的覺知。“我”和“我的環境”,“我的世界”是在幾個月或1歲後才形成的。但不管有“我”還是沒有“我”,一切可以想象的或一切可以說的出來的都無異於意識而已。但SELF(自性)卻不需要意識,對於SELF(自性)來說意識類似於我們晚上做了一場夢一樣,可有可無,看似來了其實沒有來,這就是佛經說的“如來”。通過昏迷的體驗,我可以驗證到真正的自性不需要有故事不需要有內容,‘它’可以完全關閉好像進入昏迷那樣。你是無法描述沒有意識的情況的,因為描述者就是意識本身。但這不是缺失!缺失僅僅是從“我”的角度看好像丟失了一切,對於“我”來說感覺非常恐懼。但當意識不在的時候,沒有一個“我”上來宣稱:啊,我丟失了我怎麽辦?不可能有一個“我”上來詢問:我去哪裏了?此類的詢問必須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一步說,就算當下看似有意識在流動,有聲有光有色有晃動,其實等於沒有意識,因為你明白意識本身就是幻覺。幻覺之所以稱為幻覺就是它看似在其實不在。SELF(自性)才不在乎什麽聲光色以及一切覺知呢,就像你不會在乎你做的夢一樣,但意識中幻覺出來的那個本不存在的“我”中心卻看似非常在乎這些,“我”就是幻覺死循環。“我”最害怕的就是哪天沒有“我”了怎麽辦。“我”的意義就是無限延長“我”的存在。這種恐懼就是追求“開悟”的原動機。正因為“我”認為我是真的,那麽“我的痛苦”就顯現真實性了,那麽“我”就要追求我的解脫了。也就是說,幻覺一旦產生,幻覺不會知道自己是假的,就本能地極力維持幻覺的永久性。這就是為什麽“我”最怕死了,幻覺怕的就是幻覺的滅亡。
佛教徒中有一些人相信死後會進入涅槃,就幹脆早死早脫生吧,他們有些人玩自焚遊戲。他們認為反正一切都是幻覺,何必維持呢?這不是玩笑開大了一點嗎?他們認為他這個人現在活著受苦,死後將進入涅槃。這是大錯特錯了。他們把“活著受苦”當真的是活著受苦了。這就是精神分裂了,一邊聲稱一切是幻覺,一邊對“活著受苦”那麽較真,寄托修行滅了身體進入他們希望的涅槃。其實真正的涅槃不是他死後進入的,而是當下即刻就發現根本沒有“他”也沒有“他的苦”,隻有“如是”或“如來“。這樣深刻的明白才是涅槃。如果把自己的身體滅了希望進入涅槃,那麽就像把夢當真了,越陷越深。
大徹大悟者不期望美好的明天,他也不抱怨過去。大徹大悟者不一定有完美的生活經驗,你有的困難問題他都有,你會生老病死,他也會生老病死。他也不一定活的比你長。大徹大悟不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也不是為了給你增加價值,而是發現自己到底是什麽。發現了自己是什麽了就不會抱怨生老病死了不會抱怨看似的問題麻煩痛苦了,因為這些經驗形式都是自己啊。
通過高級瑜伽,你開始發現你不是那個意識幻覺出來的“我”了,這個堅持開始鬆動了,哪裏有什麽東西會丟失呢?“我”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幻影,出現了等於沒出現,沒有任何缺失。
【讀者】謝謝回複。我曾經有過失去意識的經曆,醒來後一直疑惑那個“我“去哪裏了。打坐中也有過相似但又不同的體驗
【明亮】:這個“我”從來沒有存在過,所以哪裏都沒去。
THAT是終極智能,注意我沒有說它是“理智”。終極智能不是思想理智,但可以自發自動地顯現出思想理智來,自己開自己玩笑。終極智能會有記憶功能。這個記憶功能就是我用俗話說的自己跟自己開玩笑功能。這個記憶功能會回憶到:唉?剛才好像有一個“我”,這個“我去哪裏了?每天早上醒來這個記憶功能就立刻產生了“我”,通過記憶功能把入睡前的“我”等同起來,串聯成一個邏輯合理的故事來。
其實,情況非常簡單,沒有過去的“我”,也沒有現在的“我”,也沒有未來的“我”,隻有終極智能通過記憶功能自己跟自己開終極玩笑,唉,好像過去的那個“我”發展到現在那個“我”,然後明天這個“我”依然存在。故事就是這樣展開了,夢幻就是這樣被做實了。
“時間“流逝的逼真感覺就是通過思想的記憶功能被做實的。其實記憶是幻覺。沒有任何過去,也沒有現在相對於過去,隻有無法言說的“這裏”,學術一點說就是當下此刻。如果你看破了時間是假的,那麽也不難看破“我”也是假的。不誇張地說:“我”就是“時間”!
“記憶“發生在哪裏?雖然記憶說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但記憶不發生在過去,記憶隻發生在當下。記憶就是思想的另一個方便說法。記憶就是思想,思想隻能發生在當下此刻。15萬年的曆史?沒有那麽厚重,這些都是思想解釋,但思想隻發生在當下此刻。記憶到底是什麽我無法說,但可以比喻成意識的黏貼性,意識總是把即時即刻的呈現黏貼下來,俗話說就是記錄下來,把不是故事的當下此刻記錄下來變成了有邏輯的情況了。然後當成是對“過去”的回憶。其實,即時即刻的呈現根本無法去黏貼(記錄)。思想一開始黏貼記錄,故事情節,時間,事情,發展,因果關係這些幻覺就應運而生,沒有這回事的變成好像有這回事了。
現實是沒有連續性的。但一旦意識的黏貼(記錄)功能開始解釋了,就把無限的當下此刻的每一個“點”鏈接起來了,這就像把無數電影膠片旋轉起來那樣,“點”與“點”之間就呈現出虛幻的連續性來,意識自己忽悠意識自己說,你看,這不是一個“連續的情節”嗎?你看,這不是有因有果點關係嗎?就這樣夢幻故事看似“真實“地展開了。因此,總結地說,連續性這個假象就是意識的記憶功能偽裝出來的。
【讀者】:有道理,最近也在觀察記憶說什麽。道理上明白不難,破幻很難。
【明亮】:誰說“很難?說很難的是誰?
說很難的那位本身不存在,哈哈。換一個說法就是:你不是很難這個情況,你就是告訴你很難的媒介,這個媒介才不在乎難還是不難呢,‘它’是什麽?不要回答我,你去嚐嚐一切情況之所以可以被感覺到是因為什麽?
現實就是自己,一點努力都不需要就是‘它’了。但繞過思想的邏輯看似很難。比如,那位根本不存在的會說“很難很難”,別對他當真了。
不要有任何目標欲望。你不要追求開悟,去它的開悟,你隻要留心品味經驗就可以了。早上,晚上,入睡,醒來,半夜醒來,白日夢,時時刻刻都產生質疑心。但不要太有目的性。如果你太對‘它’認真了,如果把‘它’當成是一個必須完成功課那樣,‘它’就跟你玩起來了。‘它’就是一個終極的頑皮的頑童,認真不得。“你”的憂慮,“你”的害怕,“你”的擔心,“你”的不滿足,‘它’最最清楚了,‘它’就是你嗎。你對於‘它’隻能絕對的誠實。如果你采取玩耍的態度,反而可能更有效一些。
比如說,思想上希望:我要開悟。‘它’就哈哈大笑了,沒有個體存在,誰可以開悟?
比如說,思想上希望:我要解脫。‘它’就哈哈大笑了,根本沒有“你”也沒有“束縛”,誰要解脫,從哪裏解脫出來?
比如說,思想上總是說:我很苦惱。‘它’就哈哈大笑了,你認為的“苦”不存在,你認為的“甜”也不存在。當下此刻看似的“不完美”正是完美本身。
諸如此類的欲望占據“你”的一切。哪天突然明白過來了,哈哈大笑無法抑製,不是“你”在笑,沒有“你”了,隻有‘它’在笑了。
【讀者】: 你說“現實是沒有連續性的,是思想的記錄功能把無限的此刻當下的每個“點”連接起來……”
這句好形象啊!
就是這樣啊。如果沒有“記錄”“記憶”功能,或者隻有一秒鍾的記憶,是無法看到一整部電影,也無法聽到一整首歌曲的。一個畫麵,又一個畫麵,一個音符又一個音符,就是此刻當下的“經驗”而已,電影和歌曲,全是“腦補”出來的。
讀取唱片的那個針,隻有此刻當下,沒有過去未來。
【明亮】: 不錯,這樣理解很好,是深化了許多。但不能說“腦補”,因為“腦”也是經驗顯現,不真的有腦。這就是為什麽《心經》把眼耳鼻喉等等各種生理器官也否定了,說它們都是“無”的。如果你不信,就看看昨晚夢裏的“眼睛耳朵大腦“是否是真的存在在那裏?現在它們去哪裏了?夢裏也有“看”的感覺,但夢裏的“看”真的通過夢裏的“眼睛”看的嗎?NO,整個夢情節都是經驗或意識而已。當下此刻同樣,“看”不真的是“眼睛”在看,“想”不真的是“大腦”在想。所謂的“看”和“眼睛”,“想”和“大腦”,都不是經驗中看似合理的思想理智解釋。整個經驗(意識)邏輯都是經驗這個魔術顯現的鬼把戲,無法解釋的。你不要去專研到底“看”或“想”是怎麽產生的哪裏來的,這種專研可以獲得很多思想理智上看似合理的猜想,但永遠不會有正確的答案。為什麽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答案?因為意識(經驗)都是幻覺,去研究幻覺怎麽可能獲得實在的答案呢?
【讀者】: 一直以為“昏迷”是一種“沒有經驗”的經驗,也是一種經驗,類似於無夢的睡眠。先生的意思是說“昏迷”是意識關閉,就是無經驗。能理解成一回事對嗎?
也就是“無經驗的經驗”就是“意識關閉”了?
品味是無法關閉的對吧?不品味也是品味。
這裏有些混淆,請先生解惑。
【明亮】:你上述問題問的非常好。品味必須在有經驗(意識)的情況下才能。我說品味是關閉不了的,這句話不是真理,隻是強調在有經驗(有意識)的時候,就算你不品味了,其實還是在品味,關閉不了。“你”是什麽?“你”難道不就是意識或經驗嗎?當沒有了意識或經驗,就不可能有“你”了,就沒有觀察者(主觀)了,也沒有被觀察的對象(客觀)了。沒有了意識是什麽?首先這個問題之所以被問出來就是因為有意識,是意識在問這個問題。如果意識不在了,怎麽可能有問題被問出來呢?但是,無限的‘它’,這個終極的可以顯現意識的媒介,卻完全不依賴有或者沒有意識。就好像‘它’可以做夢,但‘它’不依賴夢存在。在夢(經驗)裏,看似好像出現了一個“我”詢問,我是什麽?我是誰?夢解釋了,這個“我”就沒有了。你說“我是什麽”或“我是誰”這類的問題有解答嗎?所以究竟地說,經驗,或意識,或覺知,它們都是幻覺,都不是真相,可以說NETTI, NETTI (不是,不是)。真正的“是”是無法說的,因為沒有分離的個體存在說出任何情況來。如果要說出任何情況來,‘它’必須從‘它’中分離出去,變成了兩個‘它’,才能說情況。但‘它’是不可分割的。
什麽是“昏迷”?什麽是“死亡”?這些概念必須在有經驗有意識的時候才能成立。是醒來的那位說:“我剛才好像昏迷過去了”。假設你昏迷過去了,但不再醒來,對於你來說,注意,我強調對於你來說,根本沒有“你”存在說任何情況了。這是不是一種損失?如果是損失的話,必須有一個“我”重新出現來宣稱“我損失了我”。但如果沒有“我”再次出現,誰會宣稱損失?“存在”是誰說的?是意識說的。“不存在”是誰說的?也是意識說的。但意識本身都不在了,還有誰去分辨“存在”還是“不存在”?這就是釋迦牟尼強調的道理:不但沒有存在,也沒有不存在,也沒有既存在也不存在。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說“存在”這個思想概念本身完全不成立。一切概念的成立必須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才能成立,否則談都不談了。如果你明白了“存在“和”不存在“都不成立,那麽你就不難明白了”我“和”無我“這對概念本身也不成立。沒有意識了還有”誰“關心”我“或”無我“?自性是完全超越一切意識概念的。我不是在跟你完哲學遊戲,我是指向一切邏輯悖論的荒謬,說明意識和我都是幻覺。真正的自己遠遠超越意識或“我”。
“死亡“了的那位是不知道死亡的。為什麽?因為死亡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意識或被關閉或被切換掉了,就像昨晚的夢結束了,夢裏的”夢我“就沒有了,”夢我“是無法體驗”死亡“的。如果要體驗死亡,必須有一個主觀去體驗,否則怎麽會體驗到呢?你可以反駁說,是躺在床上的我體驗了”夢我“的死亡,真的嗎?對於躺在床上的”我“來說,夢境僅僅是思想上的回憶,看似好像發生了其實沒有發生,醒來後的”我“也不可能體驗”夢我“的死亡。讓我們進一步品味吧,今晚當你躺在床上入睡了,入睡前的”我“就沒有了,入睡前的“世界時空”也一起沒有了。
這就是為什麽死亡的“人”是不會回來說什麽情況的。你反駁說,不是有報道某人經曆了死亡經驗醒來後描述死亡後的“美麗世界”嗎?我要問你了,這個經驗發生在哪裏?發生在“你”的經驗中,俗話說就是發生在你稱為的“我的夢境”中。無論夢境裏麵的事情顯現的多麽神秘美妙,都是僅僅是“你”看出去的“夢幻”(經驗)而已。夢境裏麵的“別人”不真的是別人,就是“主觀你“本身,是幻覺看幻覺以為是真的。
【讀者】:謝謝先生,好像明白了。
所謂的“有我”“無我”“存在”“不存在”都是在有意識的前提下,才有這種“經驗的變化”。在有意識的前提下,這個經驗的品味是關不掉的。就比如鏡子,鏡子不可能關閉自己,去照見什麽不照見什麽,因為不照見也是照見,關不掉的。
但是如果沒有意識(或者說意識關閉),就是等於沒有鏡子了,沒有鏡子,說照見什麽不照見什麽,根本無從說起,毫無意義。
“它”並不依賴於意識的有無。
因為意識本身也是幻,經驗的切換是針對意識的,所有的發生不過就是經驗的切換。
沒有了意識或者關閉了意識,就是什麽都沒發生。
意識就是那個一,存在和不存在,我和無我,生和死……都是二
沒有一,不可能有二。
“它”獨立而無依。
同時,又都是“它”。
【明亮】: 讚!你的領悟已經非常好了。這就是為什麽很多大師都強調:意識就是一切。意識和經驗是同義詞,也可以說經驗就是一切。但領悟到這層就是終極領悟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驗證,意識或經驗也不是必須的,比如無夢沉睡中就沒有意識,比如昏迷中就沒有意識。對於‘它’來說,意識或經驗本身就是幻覺,看似在其實不在。就像當下此刻吧,從意識或經驗的角度看,意識或經驗在運轉。但對於‘它’來說,無法說真的有意識或經驗存在。這個奇跡就像昨晚做夢,從夢裏的夢我角度看夢故事是看似發展的,但對於你自己來說,你無法確定真的有夢故事發生了。看似發生了其實沒有發生。所以說夢就是幻覺。夢是什麽?不就是意識嗎,不就是經驗嗎?你能確定當下此刻的經驗不是夢?你無法確定,就像夢中的夢我無法確定當下此刻不是夢一樣。所以,究竟的說意識或經驗也不是重要的東西,可有可無。市麵上很多大師都說意識就是一切,會給你一種影響,好像意識變成了新的萬能的上帝,要你重視崇拜意識。不是這樣的。“意識就是一切”這個說法僅僅指出意識就是一切幻覺的媒介,並非樹立一個新的萬能的上帝偶像。真正的你自己就是‘它’,‘它’超越一切,包括超越“意識”。意識就像夢一樣,‘它’玩耍一段,然後休息,然後再玩耍一下,再休息,~~~,僅此而已。關鍵是明白你就是無法言說的‘它’。你是一切的終極媒介,你是“意識”的媒介。意識依賴你而看似顯現。但你不依賴意識。你不依靠任何東西或情況,你是無條件的,你是絕對的。
總結一下,你說“意識就是那個一”。這個說法太看重意識了。意識不是一,也不是二,意識就是幻覺!什麽是幻覺?就是不存在的東西看上去好像存在了。我們怎麽可以說幻覺是“一”呢?現實沒有“一”,也沒有“二”。1或2都是思想幻想出來的概念。我們隻能說現實就是“是怎樣就是怎樣”,或說“是“。當然連”是“都太概念化,就方便地說”如是“,釋迦牟尼用的《如是》這個詞很恰當,看似是其實不是,因而如是。
當我們通過語言邏輯把現實歸納為“如是”了,還能繼續歸納下去嗎?不能了,因為“如是”是語言可以指向的最究竟的程度了。“如是”沒有確定什麽情況,“如是”把一切概念都推翻了,就是說:看似有概念其實沒有概念。“如是”這個詞把一切條件都摧毀了,指向無限的無法確定。語言的基礎就是概念,如果一切概念都不成立(一切法不可立),語言邏輯就失效了。但好消息是,明白是不需要語言的,不需要邏輯的,不需要理解的。其實,語言邏輯思想理解都是夢中幻覺,恰恰就是這些是障礙。
【讀者】:隻剩下兩個詞了
如是(是怎樣就是怎樣)
如來(貌似有發生過,來過,其實沒有)
如 如 不動
好微妙啊。
【明亮】:不錯。如是和如來指向一個方向,表達同一個意思。“如”就是看似或貌似的意思,看似是其實不是,貌似來其實沒來,整個無法確定。一切概念都不成立。這就是“寂滅”了。對誰是微妙的?對思想邏輯而言是微妙的,因為它不符合思想邏輯。現實本身沒什麽微妙,你無法摁住它,你也無法甩掉它,因為你就是它,如是了。
我在文學城博客的舊文章討論了幻覺的同步兩元對立循環的話題,你們可以參考一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