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分析:解釋〈破相論〉偈頌》

(2022-01-12 13:29:16) 下一個
 
【明亮注釋】:發現網上也可以找到非常究竟的解說,節日放假在家,翻過各種網上禪經解釋,大多都不究竟充滿誤解,少數是究竟的,這篇對話就是師傅和弟子討論達摩的《破相論》裏麵的細節,我分享給你們,特別是那些有佛教背景的人,告訴你們究竟的佛法和世俗教義有多大差別,如果你明白了林師傅解釋的道理,就等於揭示了達摩和六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我會加上我的注釋,跟你理清楚這些微妙玄妙的細節,你們自己先讀讀吧:
釋《破相論》偈頌
闡釋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錄音及筆錄:弟子開心
發件人:開心
發送時間: 2008-11-26 10:44:49
收件人:林鈺堂上師
主題: 請開示
上師您好!
請您開示達摩祖師在《破相論》最後之偈頌: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知這心心心是佛
偈後「知這心心心是佛」,這三個「心」不知何義?
另,自迦葉尊者一脈相傳至六祖,是屬「祖師禪」嗎?即以教外別傳、頓教啟悟——「即心是佛」,在〈六祖壇經〉及達摩祖師著作經常可見論「心」。
而禪宗祖師馬祖,卻連「心」都不講——「管它有心無心」;這又是什麽禪呢?
請諒學子無知,懇請頓教。非常感謝!
開心
2008-11-21
林師:那,我們來講你問那個問題,《破相論》那個東西。我是覺得,其實這個問題,不隻是問最後三個「心心心」的事情囉。因為我這個人是——也沒有先去想,我先是覺得說,你可能連最開始的也不一定懂呢。我要你講啊,因為都是我講的話,你不用頭腦,好像都懂一樣,其實你不一定懂。
【明亮注釋】:林師說的不錯,弟子看似隻提出一個問題,其實等於全部都不懂。很多人點點頭以為聽懂了,其實早落入思想解釋邏輯中,沒真懂。說者和聽者不在一個頻道上。下麵就是林師比較全麵的解釋。【注釋完】
弟子:哦,第一句……哦,您說呢?
林師:你說「我本求心心自持」,這個你要解釋給我聽啊,我要看你的了解如何啊。
弟子:嗯……不大明白。
林師:對啊,我就知道啊。對啊,你要錄音啊,我們在討論問題,你要錄音啊。
弟子:有,有錄音。
林師:好,好。,我給你講。所以,你以為隻是問三個,我一看,就知道你連前麵的都不懂,嗬嗬嗬……。
弟子:嘿嘿……是啊。
林師:我給你講啊,這個「我本求心」是什麽意思?就是說,我本有的——因為是凡夫嘛,凡夫不是都有嗎?凡夫本來有的這個求的心了!你的心老是在求東求西啊;有沒有?你有個求的心了!這一個求的心呢,凡夫這個希求、這個心呢,是「心自持」啊!可是這個「心」是更大的意義的「心」了,就是說我們「本心」了。你能夠做任何事,你這個有情嘛,能夠做任何事的這個根本,那個的「心」!那一個「心」是它自己抓起來的,就是從那個能夠做、所有有情能夠做一切事情那一個,把它叫做「心」的話,這一個「心」自己拉起來的一個求的「心」了,知道嗎?
【明亮注釋】:達摩用詞和明亮不同,達摩說的“我本求心”其實就是現代用詞“思想”或英文Mind。這個“思想”就是追求能量。也許林師還是沒表達清楚,其實不真有“我本求心”,它是幻覺!什麽的幻覺?就是《本心》顯現出來的覺知效應幻覺。用林師的語言就是本心抓出來的。本心就是林師指向的“更大意義上的心”。明亮不用“本心”這個詞,因為怕聽者和“我本求心”概念混淆起來了,明亮的用詞就是“它”或“自性”。按達摩的語言,這個根本的“心”就是我說的THAT。到底有幾個“心”,方便地說,隻有“本心”。林師指出的不錯,“我求心”並不真存在,而是“本心”它自己抓起來的。大究竟地說,沒有“心”,即無心,隻有無法說的“它”。你可以從品味“我求心”開始,發現“我求心”不是真的,其實就是“本心”顯現出來的效應,這樣你對“思想”的依附就鬆綁了。然後你再品味,發現你無法確定有任何“心”,這樣“心”的概念也超越了,不說了。【注釋完】
弟子:哦。
林師:他是在講說我們人的這個需求啊,你這個需求是自己搞出來的;懂嗎?
【明亮注釋】:林師說的好,任何欲望或需求都是都是從“它”(本心)中自發升起的幻覺,無原因故稱為“自發升起”。這就是林師說的“自己搞出來的”意思。唯一應該的態度就是不要當這些需求欲望為真。如果你希望消滅需求欲望,就是當它是真的了,這就是自找煩惱。如果你不當真,它們就是無害的夢,會自然流過消失。如果你當真,把“我本求心”當敵人或麻煩看待,那就像在原本平靜的湖麵懸起波瀾,自找煩惱了。幻覺是不需要消除的,因為它們根本是不在。【注釋完】
弟子:哦,第一個「心」就已經這樣深奧的意義啦,是嗎?
林師:對啊!頭一句就有兩個「心」的意思,一個是「求心」,你平常有的這種心;那麽,「心」能夠自己把它——隻是這個「求心」,那是另一個「心」了。那是等於你的根本,你有情根本的那個「心」了。
弟子:哦,就是第二個「心」是本來的自心——「本心」,是嗎?
林師:對啊,你有情的根本,那一個「本心」了;對!
弟子:那「心自持」是什麽意思呢?
林師:就是你現在會求的這個,是你那個根本的那個「心」自己抓起來的嘛。你會有需求,你這個需求,是誰在執持著這個需求?是本來那個「心」在求、在執持。
【明亮注釋】:他的意思就是,看似出於個體我的欲望需求,其實不出於個體我,而是“本心”(THAT)自發的能量震蕩釋放,不是錯誤。看著就行,沒有必要去施加阻力修改。【注釋完】
弟子:哦!就是本來沒事的,自己在那裏求;是嗎?
林師:對啊,對啊。但是,他這裏重點在說明,人這個求的那個「心」,還是你根本的「心」自己抓出來的!如果不是有根本那個「心」,你哪來這個求的「心」呢?
弟子:但是,根本那個「心」,本來無求的,是嗎?
林師:沒有啊!沒有!還是因為根本那個「心」已經迷了,他就自己要有個需求。
弟子:哦,哦。
林師:對啊,因為佛法都是這樣講;你說「迷」,你怎麽「迷」啊?是那個「本心」,那個「本心」是沒有迷、沒有悟,但是它就一執著,它就算是迷了;對不對?因為你要想,總是要有一個基本的、那個能夠做事的嘛。所以,頭一句第二個「心」,是基本的、能夠搞東搞西那一個,那個傢夥抓了一個——我們這個「求心」還不是它抓出來的?
【明亮注釋】:林師強調了重點:你認為是你這個人的“心”(思想念頭),其實不是,思想念頭(我本求心)是無限的“它”(本心)的自發顯現效應,換個說法,是“它”的能量震蕩釋放。沒有必要去糾正錯誤,因為沒有個體你,哪來你的錯誤?林師再說,迷也不是你這個人迷了,而是“它”(本心)迷了,沒有“你”或“我”負責。所以不要把“我本求心”或“思想念頭”當真了。它們的來去好比心跳脈搏跳動一樣的無所謂。【注釋完】
弟子:哦!原來搞來搞去,都是自己搞出的。
【明亮注釋】:弟子經過這一番解釋總算明白了,原來根本沒有問題,在自找煩惱啊。他說的自己不是個體的自己,而是“它”。根本沒有個體,迷的是“它”,明白的也是“它”。【注釋完】
林師:對啊。但是,怎麽叫做「求心不得待心知」?你自己想?
弟子:都是似是而非的……嘿。
林師:所以啊,你根本就不懂啊。「求心不得」是什麽?就是這個能求的這個「心」啊,能求的「心」,其實是不可得的;知道嗎?「求心」其實是不可得,但是這一件事情呢,求的「心」是不可得,其實就是說它是虛妄的。這個呢,「待心知」啊,還要等你這個「本心」自己去了解;懂嗎?因為你迷的時候,你不了解嘛;而等到它悟了,它才了解「求心不得」。它要是悟的時候,「求心」就沒有指揮它的力量了;懂嗎?
【明亮注釋】:達摩指出“求心不得”,意思就是這個我本求心是幻覺,假的。如果你認真對待“求心”(即思想念頭),要把貪念修改成無私念,要把壞思想消滅改成正思想,這就是把幻覺當成真了。如果你不明白“本心”而專門對付“求心”,就是做無用功。幻覺的“求心”不需要對付,隻要不對它們當真就夠了。要把注意力放在“它”(自性)上,發現了自性,“求心”自然就控製不了你了。【注釋完】
弟子:哦,哦!
林師:然後,再來他在講,但是你要知道,他在講說:「佛性不從心外得」,這個「心」就是那個根本的「心」了。因為所謂「佛性」也不是說,我們的根本以外還有什麽東西嘛,所以他說「佛性不從心外得」。
【明亮注】:達摩的意思就是:沒有超越“本心”外的佛性。佛性既是本心。更究竟地說,連佛性本心都是思想概念,這些概念也不真成立,隻有無法說的“它”。【注釋完】
然後,下一個「心」又不一樣了。「心生便是罪生時」;這個「心」呢,是那些「求心」了!不是根本的「心」了。根本的「心」無生無死,你有情就是這樣嘛;懂嗎?這個「心生」是所有根本的「心」有了這個念、那個念;所有這些念一生的時候,他說就是「罪生時」。為什麽叫「罪生時」?所有的罪的根本,在於有念、有心嘛,在於有那些念頭囉。
弟子:這個我明白。
林師:對啊,對啊。然後「我本求心不求佛 」,這個「本求心」又是跟第一句的「本求心 」是一樣,就是我老是在求的這個「心」呢,不求佛。因為它求東求西,求的都是有我執地在求;我執求,怎麽會求佛呢?當然是不求佛——佛是無我嘛;對不對?所以他說,你所有這些凡夫的求來求去呢,都不求佛,因為求的都是佛以外的東西囉;懂嗎?他是在講,你如果「求心」的話,他求的不會是正確的——因為佛才是我們的目標嘛。但是「有求心」,求來求去,求的都不會是佛啊,嗬。
【明亮注釋】:我要補充的是,“我本求心”就是對思想念頭告訴你的故事太認真了,所謂的修行不都是這樣嗎,求這個盼那個修這個改那個,遵守這個規矩采用那個法門,其實就是在幻覺裏麵抓空空轉。觀察思想乃至消除思想,這些都不是真修,被六祖大師批評為病態。什麽是“求佛”,不是真的有一個佛道讓你求得,而是當即發現一切都是幻覺,包括“思想”是幻覺,心是幻覺,佛道是幻覺,開悟也是幻覺。一切可以說可以想象的都是幻覺。那麽留下來的是什麽?【注釋完】
那麽,「了知三界空無物」;這是另外一回事囉。剛才說為什麽不求佛呢?因為佛是「了知三界空無物」。佛既「了知三界空無物」,就是說其實都是「唯心所顯」了,沒有另外東西。你既然「唯心所顯」,你不用去求嘛;「本心」,原來那個能做一切的那個「心」,本來具足一切嘛!佛是了解這個的;知道嗎?
【明亮注釋】:林師說,“了知三界空無物”就是《佛》。佛不是指某個神人,而是指覺悟出一切說的出想象的到的都是幻覺,現實是不可以通過思想理智去理解的。“不求佛”的意思就是《無物可求》,連“佛”這個概念也是思想幻覺,也是語言方便創造出來的類似“物”的定義,也不可成立。無一法可得,怎麽個求法?放下了“求”即放下追求,立刻就品味到了本來具足,按我的表達方式就是原本默認就是圓滿了,你還要幹嗎?【注釋完】
那麽,但是「本求心」是不了解的,所以它不會去求祂(佛),嗬。那麽,「若欲求佛」;那麽,你如果要求佛,你要達到佛的境界呢,你「但求心」囉;但是這個所求的心,這個又不是前麵那個「求心」。他說你隻要求「本心」了!本來能做一切的「心」了;這個才是佛嘛,佛隻是回到這個——了悟「本心」而已嘛,嗬。
【明亮注釋】:達摩說“本求心”(思想念頭)就是認為外麵有“東西”可以求得,它是不會了解佛的,它不可能求佛。你看那些千千萬萬佛徒天天努力修行正念正道,他們口頭上說“學佛求佛”,實際就是求得一個他們相信自己沒有的境界。這個“求”就是最大的貪念,最大的我執著本求心。在這種追求心的控製下無法發現“三界皆空無物”。他們堅信有超越當下的“美好境界”,這就是妄想!當你徹底明了“無一法可立,無一物存在”,那麽就會發現無可求得什麽了,自然佛就在了。這就是為什麽“若欲求佛”就要明白什麽是《佛》,不偏離三法印軸心,否則談什麽佛,自己騙自己。【注釋完】
然後,「知這心心」哪;知道這個能夠產生所有的「心」的這個「心」。第一個「心」是你那個「本求心」的那個「心」,知道這個能夠產生「心」的「心」;前麵一個「心」是動詞,就是能夠生心——念頭、欲望、什麽都出來的;知道這個能夠產生一切「心」的這個「心」呢,那麽,這個時候呢,這個「心」就是佛;就是你根本的這個「心」,就是佛。知道這個產生一切「心」的這個「心」呢,那麽,當你知道的時候,這個「心」就是佛!沒有別的。
弟子:哦。這三個「心」是這樣的意思。因為我看來看去,都是說自己的「本心」,還有「本性」……。
林師:沒有,沒有。所以你要搞清楚,他其實有兩個東西在,所以你會混。
對啊,一個是「本心」,就是能做一切的那個「本心」。但是他夾了一個「本求心」,那個地方你不能誤解,那個「本求心」是指凡夫那個求來求去的「心」。
那,我這個解釋非常珍貴,因為你看,你根本看不懂,所以這一個你是值得去把它筆錄給大家的;懂嗎?
弟子:好啊,好啊。
林師:嗯,然後另外呢,你郵件下麵這些呢,你說從「迦葉尊者一脈相傳至六祖,是『祖師禪』嗎?」這個分配我也搞不清楚,但是我想是對的了;開始他們講是這樣,因為開始那個時候,不是有言教,不是去講那些什麽——喔,佛經裏哪一句話、哪一句話;有沒有?所以,這一些應該是吧。然後呢,原來那些禪的分類,祖師禪、兒孫禪……還有什麽禪?還有哪一個?好像有三種?
弟子:我也不知道……。
林師:喔!一個如來禪啊!
弟子:那,這個是什麽禪呢?
林師:呀,我跟你講,好像是這樣:原來這些祖師禪,就是直接以心印心囉,就是他幫你開悟囉。然後呢,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沒有講話嘛,他們也是講了一點話嘛;對不對?然後,所謂「如來禪」,可能就是後來變成說去引經據典囉,就說:哦,你看經裏麵講什麽、什麽。從真正禪宗來看,更隔層嘛;有沒有?更牽來牽去,牽了很多東西囉,嗬。那,後來說「兒孫禪」,它意思是直接證量,他根本連講什麽話、開導你,都不用,他直接證量使你證悟了,這樣。
弟子:就是相當於馬祖那些,是嗎?
林師:對啊,對啊,對啊。
弟子:哦,所以就「管它有心無心」了。
林師:對啊,對啊。那麽,他那個時候連話都——不用任何話了,還有什麽「心」不「心」的問題?
弟子:就是相當於「大圓滿」了,是嗎?
林師:唉,你不要去牽密宗嘛,不要老是要這個東西跟那個東西、那個東西跟那個東西;有沒有?各有各的做法。禪宗的話,一個話都不講;你圓什麽?你叫什麽、叫什麽?對不對?真正「禪」,也沒有要有這個話;然後「大圓滿」,它說我即修、即證、即什麽……,它也連開悟都不用囉。你要去怎麽搞?不要想拉來拉去,你們很多問題都是這樣:這個是這個嗎?這個是這個嗎?其實你哪一個都還沒搞清楚。
弟子:是啊。
林師:你說講「大圓滿」,它說即修、即證、即什麽……,它連什麽開悟都沒有,跟禪又好像不一樣,因為每個人講法不一樣,你不用去給它說,這個是那個,那個是那個。你要能講清楚,哪一個是什麽,比較重點。當然囉,它們都是最後階段的了,你也可以在「唯一」上講,可以這樣講。是,是講說最後階段,但是各有各的特徵嘛。你不能混;混了,那你怎麽分呢?
【明亮注釋】:林師指出,不同的得道者說法不一樣,有些強調大圓滿,比如藏傳佛教。有些比如“馬祖”,不談什麽“開悟”,也不談“心”,隻談即修即證。雖然他們著重點不一樣,指向的方向都是一樣的。最大究竟什麽“法”都不立了,馬祖沒錯,什麽有心沒心,最高禪不就是那句看似粗俗的“去他媽的”,這四個字一說一切都了了。悟性不夠的人喜歡比較各種不同流派卻沒有懂得任何一位智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不同得道者講法用詞可以不同,但根本卻是一至的。你看美國的羅伯特和中國的虛雲和尚說法用詞不同,如果你明白了他們的真正含義而避免字麵理解,他們說的是同一回事。最早達摩時代講道是不講很多道理的,使個眼神就明白了。往往是概念越少越好。【注釋完】
弟子:我意思是問:祖師禪經常說「心」,這個「心」是「識」的意思嗎?就是那些阿賴耶識嗎?
林師:沒有,沒有。他講的這個「心」,就是說你這個有情的根本——那個叫「心」。他們那種講法都是「萬法唯心」啦,但是這個「心」不是心、物對立的「心」,而是說一切的根本。等於在講佛性,等於在講空性,隻不過叫「心」而已。從有情來講嘛;因為有情來講、有情來講,喔,能夠顯一切,是我的「心」嘛。這個「心」也不是心髒的「心」,也不是腦袋那個的「心」,就是說一切的根本。一切的根本,佛法來講,就是講佛性、空性,這樣子;真如啊。
【明亮注釋】:林師指出,達摩說的“心”要看用在哪裏了。有時候是指“思想念頭”。有時候卻指根本,也就是說思想念頭的根本媒介,不是唯心唯物意義上的“心”。我不用“心”這個字因為這個字太容易被誤解了。古代佛經太簡略了,一字多意比比皆是,這個佛經不被誤解才怪呢。我寧願用“如是”或“它”表達同一個意思。“如是”或“它”當然是空性的,但總是顯現出來“不空”的效果,所以空也不空。【注釋完】
弟子:對,對,像陳上師經常講「真如、法界」,這些就包括心、物都在裏麵了,是嗎?
林師:對,對,對;那樣的「心」了。
弟子:哦,所以我問,這個「心」跟「有心無心」……?哦……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這個「心」?哦?
林師:對啊,但是這個「心」不是平常那個心、物啊。「有心無心」可以說是有念無念啦,也不是那個「心」啦。不是念頭的「心」嘛,不是心念的「心」了,而是一切的根本的那個「心」啦。
弟子:哦,哦。謝謝上師!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養和齋      於加州
林鈺堂上師審訂
弟子疾呼校閱
二○一七年三月六日
養和齋   於加州
=====================================
【讀者問答】:
【讀者問】:
林師所說的一切的根本的那個心,就是THAT
那麽是跟柏拉圖的神性,康德的絕對理性,黑格爾的精神,還有老子的道好像一樣的東西。不過在這些哲學家那裏,神性,絕對理性或者純粹的精神是獨立客觀的,與物質現象相對立,但是是人的內心都存在的
【明亮答】:
是的,根本的那個心就是指向THAT。
應該也就是柏拉圖說的和老子說的一回事。至於黑格爾康德怎麽想我不關心,他們都是哲學家,我們不是談哲學(思想理智)層麵。不要去套哲學家的理論,否則又拉回思想理智辨證循環去了。老子不是哲學家,但不明白他的道理的人都說他是哲學家。我從來不說哲學,但很多人以為我在說哲學。哲學就是思想辯證法,佛主,老子,六祖,虛雲說的是超越哲學(思想)的“它”。
NO,絕對不和任何對立,否則怎麽可能絕對呢?絕對就是沒有條件,完全沒有兩元對立。無物質也無精神,無心無念,隻有絕對的‘它’。這個無條件絕對就是真正的你自己(THAT或自性本心)。
這 就是六祖一直強調的,也是虛雲說的,無心無身,無世界無物質,隻有無法說的‘它’。你會說我太玄了,但情況就是這樣的。
這也就是佛說的:空。
【讀者】:說的是玄了。讓我好好沉澱一下。
【明亮】:也不真玄,隻不過從思想角度分析就分析不了不合邏輯,感覺玄了。實際上一切看似世俗生活都是“它”,當下一切都是“它”,你就是“它”。繞過思想邏輯,不強套“合理”,立刻發現思想就是虛幻的合理性,就自然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