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新語

追蹤記憶, 分享旅途拾零
個人資料
正文

十哩濱湖步道,觀芝城百年興衰

(2021-10-08 12:38:54) 下一個

今年八月底, 第一次來芝加哥,早上沿芝加哥河和密執根湖濱步道慢跑,觀景看日出,也順帶了解芝加哥曆史、鐵鏽帶藝術設計中心的來曆。芝加哥市中心高樓林立, 標誌性的建築有440米的約翰漢考克中心、威利斯大廈和新哥特式論壇報大廈。芝城又以博物館聞名,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排名第一,收藏不少著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市內設計所、藝術和設計學校眾多。

 

淩晨從旅館區出發,沿濱河步道向密執根湖方向跑去,趕在日出之前到達湖畔。芝加哥河穿過市中心, 將商務區和旅館區隔開,沿河摩天大廈遍布,遊艇餐廳密集,晚上遊人如雲,絲毫沒有鐵鏽帶的痕跡。

密執根大道鐵橋在芝加哥河入湖口,左側摩天輪也是芝城地標。

穿過隧道,濱河步道與湖濱步道相連。隧道兩壁的鑲嵌畫,用畫卷記錄了芝加哥的曆史。兩分鍾學到的芝加哥發展變遷史,令人印象深刻。16世紀法國人到來,與印第安人開展毛皮貿易,在河口湖濱建立要塞。美國建國之初,要塞成為政府驛站,通航通郵貨運,並逐漸發展成中部貿易商業中心,沿河建起30個活動鐵橋,人口增加,最終發展成北美大都市之一。芝城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過於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大火過後,芝加哥市成了歐洲建築設計師的實驗室競技場。芝城多年引領世界建築潮流,曾經擁有世界第一高樓。

密執根湖日出與觀日出的湖鷗

從遊艇碼頭回望芝加哥市中心商業區的高樓大廈。

芝加哥水上警察的快艇隊

防波堤出口旁,有一處燈塔在晨曦中閃耀。

濱湖步道分成人行和自行車道,各道中間還有分隔線,路標指示牌一應俱全。

白金漢噴泉對麵的海灣步道旁,有一件令人驚異的藝術作品,可以認出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半個臉,但另一位戴著眼鏡者是誰?

2021年5月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遇害周年日,芝加哥市曾在湖畔舉辦要求正義”戶外公共藝術展。本地一位藝術家麥克斯韋·恩凱斯(Maxwell Emcays)的作品獲湖濱藝術“要求正義”獎。恩凱斯的作品,用金屬網眼製做,以透過自然光線產生視覺效果。作品名稱“馬丁·路德·金博士和馬爾科姆·X”,這位馬爾科姆,原來是60年代美國的黑人激進派領袖。恩凱斯認為這件藝術作品是關於尋找中間立場, 將兩個在打擊不公正方麵有著不同哲學理念的人,以具有象征意義的方式結合起來。展覽到 6月22日結束後, 恩凱斯希望為展品找到一個永久的展覽地點,看來最後選中了這裏。

馬爾科姆是一位爭議人物,宣揚黑人種族主義和暴力,在非裔和穆斯林社區因追求種族正義而知名。父親去世和母親住院後,在寄養家庭及親戚家中長大成人。青年時期曾多次從事非法活動,1946年因盜竊、闖入等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在獄中加入了伊斯蘭教國度,改用馬爾科姆·X之名(X象征非洲祖先姓氏)。1952年被假釋後,因富有激情和煽動性演講,迅速成為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袖,擔任公眾代言人。該組織及領導人倡導黑人權利和與白人隔離,批評馬丁·路德·金和主流民權運動非暴力種族融合,因此也被聯邦調查局FBI嚴密監控滲透。

在非裔社區,雖非主流,馬爾科姆的個人威信和魅力無以倫比,擁有眾多黑人青年的支持。六十年代,一次警察突襲黑人清真寺,打死打傷數人並抓走四人。衝突後,涉事警局被數千黑人青年包圍。馬爾科姆前去談判,同意緩和局勢。他於是走出警局,一句話未說,隻用了一個手勢,數千黑人青年便平靜的離去,他的威望讓執法當局大吃一驚。馬爾科姆曾在聯合國控告美國政府種族歧視,獲得國際聲譽。又去非洲訪問,受到非洲中東剛獲獨立國家領導人的歡迎。他最令人膛目結舌的事,是與三K黨領袖達成協議,互不侵犯互相支持(雙方都持黑白隔離的理想)。

60年代,馬爾科姆·X對伊斯蘭教國度及其領導人的腐敗感到失望。在去麥加朝覲後,接受遜尼派伊斯蘭教和民權運動。從非洲返回後,放棄伊斯蘭國度並成立伊斯蘭穆斯林清真寺公司 (MMI) 和泛非美洲統一組織 (OAAU)

1964年他與伊斯蘭國度激烈衝突,最終於1965221日在紐約市被暗殺。三名伊國度成員被控判處無期徒刑。馬爾科姆·X一生都被聯邦調查局所監視。在槍擊事件後幾十年裏,關於暗殺是否由伊國度領導人、分支成員或FBI執法機構參與或協助的猜測一直存在。他的去世日被定為馬爾科姆日,美國各地城市都在這一天紀念他,有數百條街道和學校以他之名命名。2005年,暗殺發生的宴會廳,改建成馬爾科姆和貝蒂沙巴茲博士紀念和教育中心。

馬爾科姆去世時隻有39歲,從非洲歸來後,他已不那麽激進,開始讚成種族融合,但是曆史沒有給他機會,能夠讓他成為一個更偉大的人物。在去世幾十年後,他在黑人社區的影響力依舊,90年代和最近幾年,他早期的激進思想在青年人中回潮,可惜的是,因為早逝,他沒能對黑人民權運動起到更加正麵深遠的作用。

“要求正義”藝術作品西側,是克拉倫斯·白金漢紀念噴泉,被稱為芝加哥的門戶。噴泉位於格蘭特公園的中心,靠近哥倫布大道。噴泉代表密歇根湖,四組海馬象征著與湖接壤的四個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納州。噴泉由美術建築師 愛德華·貝內特Edward H. Bennett 設計。噴泉池的雕像由法國雕塑家馬塞爾·洛約Marcel F. Loyau創作。噴泉設計以凡爾賽宮的馬圖納噴泉(Latona Fountain)為藍本。由白金漢家族女繼承人凱特··白金漢 (Kate Sturges Buckingham) ,為紀念她的兄弟克拉倫斯而捐贈芝加哥市,耗資75萬美元。並以30萬美元成立捐贈基金,用於維護費用。噴泉於1927826日投入使用至今。

噴泉周圍環繞植物和花園,定時向空中噴射水花,是芝城訪客必到之所。從四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水上表演每小時上演一次,持續 20分鍾。在表演期間,中央噴水孔垂直噴射46米的水柱,夜間采用燈光和音樂編排。噴泉池由大理石建造,使用150萬加侖水。表演時,每分鍾有超過 14,000加侖的水通過193個噴嘴,射向空中。噴泉由計算機控製,控製係統以前位於佐治亞州亞特蘭大,1994年才搬到噴泉的泵房。

上文提到的凱特··白金漢(Kate Sturges Buckinghan,1858–1937) 是一位藝術收藏家和慈善家,收集中世紀的雕塑、掛毯和裝飾藝術品。她最出名的事,是送給芝加哥市的禮物 - 格蘭特公園的白金漢噴泉、林肯公園的亞曆山大·漢密爾頓雕像、以及家族向芝加哥藝術學院贈送的藝術收藏品。她本人生於俄亥俄州的富裕家庭。在哥哥克拉倫斯姐姐露西·莫德去世後,成為家族財富唯一繼承人。凱特將露西·莫德收藏的四多件中國青銅器捐贈給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1924年又捐贈自己收藏的中世紀雕塑、掛毯和裝飾藝術,1925年捐贈了數千幅日本版畫。藝術學院將他們的捐贈命名為白金漢展。 凱特1924年受凡爾賽噴泉的啟發,在格蘭特公園建造了白金漢噴泉,以紀念兄弟克拉倫斯,據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燈光噴泉。凱特終生未婚,回避關注,要求將她的名字從登記冊中刪除。她給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的所有捐款,都以已故兄弟姐妹的名義。 凱特1937去世於芝加哥。

 

不少人在天明前趕到,拍攝密執根湖日出。

繼續沿步道繞水族館前行,到達博物館區。

阿德勒天文館的所在地,通過沿著團結大道的狹窄地峽與大陸相連。這條街有三件新古典主義雕塑, 科希丘斯科(Ko?ciuszko)、哈夫利切克(Havlí?ek)哥白尼 (Copernicus)

科希丘斯科的銅像由芝加哥波蘭人社區捐贈,他曾經移民美國,後來海歸,差點做了波蘭國父。他向美國領袖傳播歐洲人權理念,反對奴隸製,是對美國有影響力的一位曆史人物。

科希丘斯科1746年出生在波蘭一座莊園,當時波蘭立陶宛為聯邦。 20歲時畢業於華沙軍校。 1768年留學法國,1774年返聯邦擔任家庭教師。 兩年後移民北美,作為陸軍上校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任軍事建築師,設計防禦工事監督建造工程,包括西點軍校的防禦工事。 1783年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大陸會議將他提升為準將。次年返波蘭,被任命為波蘭-立陶宛聯軍少將。1792年波俄戰爭導致聯邦第二次被瓜分,他於 17943月指揮起義反對俄羅斯帝國,10月在戰役中被俘,波蘭因此於1795年被第三次瓜分。 1796年女皇凱瑟琳二世去世,科希丘什科被沙皇保羅一世赦免,並移居美國。與托馬斯·傑斐遜成為密友,並分享人權理想,科希丘斯科於1798年寫下了遺囑,將資產用於美國奴隸的教育和自由。最終返回歐洲,1817年在瑞士去世。因遺囑執行困難,這筆資金未能用於預期目的。

團結大道上另一件銅像,屬於捷克作家、諷刺詩人、出版商、政治家和記者哈夫利切克 (Havlí?kova  Borová,182156)。

哈夫利切克因反對哈布斯堡王朝遭受迫害,被尊為民族英雄。 1838年移居布拉格,在查理大學學習哲學,受1848年革命前氛圍影響,決定成為作家。畢業後擔任牧師,一年後被開除。1844年回到波西米亞,利用寫作批評時務。1846年獲得報紙編輯職位。18484月,他將報紙更名為國家新聞,成為捷克自由派的首批報紙之一,也是1848-1849年間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物之一。 因其尖刻的警句和機智而廣受歡迎。將諷刺和批評作家翻譯並介紹到捷克,包括果戈理和伏爾泰。 哈夫利切克關心布拉格斯拉夫人代表大會的籌備,但波西米亞革命隨著議會的解散而失敗,但哈夫利切克繼續批評新政權。他因批評而被帶上法庭(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上沒有新聞自由),但被富有同情心的捷克平民陪審團裁定無罪。 18505月,開始出版《斯洛文》雜誌,一開始就是審查目標。次年月停刊,再次站在法庭上被政府指控。陪審團再次裁定他無罪。185112月,被警察逮捕並流放到意大利,繼續寫作。1855年當他從流放歸來,得知妻子幾天前去世。以前的朋友都因害怕而遠離他,隻有少數人公開表示支持他。1856年死於肺結核,享年35 歲,5千名捷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1543年)是文藝複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提倡日心說模型,認為太陽為宇宙中心。1543年臨終前發表《天體運行論》,為現代天文學基礎。1970 年,芝加哥市向波蘭社區提出了在阿德勒天文館安置哥白尼雕像。以紀念哥白尼誕辰 500 周年。該項目從個人公司和其他組織籌集了超過30萬美元,於1973建成,沒有用該市任何費用。多餘的資金成立哥白尼基金會,1977年成立波蘭文化中心。 作為主要的公民、文化、教育、娛樂和娛樂資源為芝加哥大都會地區提供服務。

防波堤一側波濤起伏,另一側平靜如鏡。繞過水族館,就是北島公園 — 一個人造半島。

北島公園是個占地 37公頃的人造半島,位於密執根湖畔,阿德勒天文館的所在地。原梅格斯菲爾德機場拆除後,北島成為博物館園區一部分,被改建成公園和一個半臨時音樂會場地。

北島的誕生始於丹尼爾·伯納姆(Daniel Burnham) 芝加哥計劃,計劃要求在傑克遜公園和五島鏈北端建島作為湖濱公園,在芝加哥港南端。島上計劃種上樹木和草地,供公眾使用。伯納姆於1912年去世,合作者愛德華·貝內特到1916年,建議將此湖濱地改為芝城中央商務區機場。到1922年,市長湯普森也建議將機場設在北島。建島工程始於1920年,選民批準發行2千萬美元債券建島,五年後完工。1930年阿德勒天文館建成,1933-34年,該島成為“世紀進步”世界博覽會慶祝活動中心。參加博覽會的24艘意大利飛艇,在意大利和芝加哥之間進行了首次跨大西洋編隊飛行。因為芝加哥附近沒有合適機場,偶爾使用格蘭特公園作臨時著陸跑道,因此北島改建機場的建議再次提到日程上。隨後大蕭條和二戰接踵而至,建設推遲。直到1946年,在與紐約競爭聯合國總部地點的提案失敗後,機場建設才重啟。在此期間,北島到處是小徑,人行道及海灘。

90年代,時任市長提議將其改造成湖濱公園,但機場的租約要到 1996年才到期。2003年,他的兒子、市長理查德·戴利承諾將機場開放至2006 年,但於2003年某夜以國土安全的名義,拆除了梅格斯機場跑道。 隨後計劃是將該地區轉變為綠地,與博物館園區相連。2005年,在北島北部建起一座戶外音樂會場。 2010芝加哥市公布北島未來20-30年的框架計劃,將以生態為中心主題。2015年,自然保護公園在島南開放,設有步道和自行車小徑、瀉湖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種植了上萬棵灌木和樹,成為候鳥帝王蝶和蒼鷺等野生動物家園。為了保護新“居民”,公園內不允許遛狗。路徑沒有照明,以創造盡可能自然的環境。


北島公園展放的三個無名藝術家的"仕女飛天"造型

北島公園曾經是一個機場,機場關閉後,改為郊野公園。下圖為公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想象圖)。

SOURCE:SMITH GROUP,CHICAGOTRIBUTE

由步道返回市內

 

又一天,沿湖濱步道向北跑,繞過遊艇碼頭和遊樂場的摩天輪。


遊船碼頭和摩天輪遊樂場盡頭

清晨日出前,湖鷗也睡眼惺忪。

 

 

829日剛舉辦過2021年芝加哥鐵人三項,設備還未來及拆除。

芝加哥北部湖濱步道,每隔幾十米安裝扶梯一部,供人下湖遊泳。步道自行車和晨跑者分道而行,是練習鐵人三項的最佳場地,難怪每年都會在此舉辦一次鐵三盛會。

水陸並行,兩天前芝城鐵三餘熱尚存。

返回市內旅館區,以總統名字命名的大樓矗立在芝加哥河分道處中央,從沿河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

芝加哥河行進中的明輪船,仿佛把時間帶回百年之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同感。不過轉念一想,芝加哥在30年代,就被稱為"罪惡之都", 再糟也糟不到哪兒去啦。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有感觸' 的評論 : 謝謝有感觸!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不開竅' 的評論 : 符合當前的政治正確,特別是芝加哥地區的政治正確。在博物館園區,第一眼看到科希丘斯科戎裝銅像時,以為是一位美國內戰時的將領,感歎銅像能夠幸存。後來才了解到科是一位反奴隸製的人物,曾將遺產留給美國,用於奴隸的教育和自由,絕對滿足當前的政治正確。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謝謝五湖以北!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irui' 的評論 : 街上流浪漢不少,市中心旅遊區治安還好,騎自行車的警察隨處可見。槍擊案大部分發生在南郊(靠近中國城)和西郊(芝大)。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這是個美麗的城市,可惜。。。
有感觸 回複 悄悄話 我喜歡這些照片
不開竅 回複 悄悄話 兩個金屬網的人像,大煞風景.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芝城曆史了解得很多,跟著學習了
zhirui 回複 悄悄話 糟糕的治安讓人無法喜愛芝加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