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俄烏戰爭。
綜述9月23日俄烏戰爭最新消息有三。
一是英國及北約加碼與莫斯科的核戰略博弈,可能往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部署戰術核武器。
9月中下旬,先後發生俄軍無人機侵入波蘭,3架俄米格-31戰鬥機侵犯愛沙尼亞領空、2架俄戰鬥機騷擾波羅的海的波蘭石油鑽井平台的領空等惡性安保事件。
這些惡性安保事件重大和直接威脅了拉脫維亞、立陶宛、瑞典、波蘭、捷克等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及羅馬尼亞等北約歐洲盟國的主權及安全。
為此,北約啟動北約章程第四條,緊急磋商應對措施,啟動“東部哨兵”預警體係。
不過,這些舉措主要為北約章程第4條內容,大致表述為“當北約任意盟國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時,所有締約國應共同協商,以決定是否采取必要的行動。”
該條款屬於“溫和敘事”,僅是啟動成員國之間緊急磋商機製,以便必要時協調應對措施。
至於要求北約盟國啟動集體安防體製、進行軍事幹預、甚至進行戰爭,這是北約章程第5條內容。
從北約4條升級北約5條,這是一個歐洲國家慢條斯理按章程辦事的常態過程。
然而,波蘭、愛沙尼亞對此事件都有激烈反應,兩國談論俄軍入侵,均有再有下次,無需商議和警告,予以“直接擊落”等等強勢發聲。
不過,波羅的海三國卻又存在均無北約先進戰機的尷尬情況。
為此,9月23日,愛沙尼亞國防部長佩夫庫爾接受媒體采訪,對接受英國部署英國F-35A戰鬥機問題,表示“持開放態度。大門永遠為盟友敞開。”
這並非平常的外交辭令,而是北約歐洲盟國可能圍繞英國,形成歐洲全新防務體係的重磅信號。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英國皇家空軍按照北約防衛體係要求,主要以12架F?35戰機,連同意大利F-35戰機駐防愛沙尼亞的阿馬裏空軍基地,負責“巡警”波羅的海空域,以及“護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領空。
北約啟動“東方哨兵”行動,英國皇家空軍已經向波蘭加強部署台風戰鬥機。
然而,在愛沙尼亞及更靠近俄軍彼得堡及波羅的海艦隊基地的更重要方向,英方既沒有加大戰機部署,應對俄軍戰機犯境也很平淡,而是主要依靠意大利F-35戰機從阿馬裏空軍基地升空攔截、驅逐俄軍離境。
英方如此離奇低調,被歐美及俄媒體高度關注及分析認為是在“憋招”。
事實上,英國在2025年6月宣布采購12架美國常規起降型(CTOL)F-35A隱形戰鬥機,已經被證實將在2026年陸續交付。
這樣,鑒於F-35A戰機“可攜帶核彈與常規武器的雙用途”機型,配套裝備美國B61?12戰術核彈及滿足英軍NATO空基核任務需求,為英國核戰略威懾的主要“國防重器”。
故而,或以數架部署英國皇家空軍最為核心的馬勒姆基地,之外部署何處,就成為歐美及俄方高度關注的敏感問題。
美國盟友眾多,購買F-35戰機的盟友也多,不過,要美國“心甘情願”交付F-35A及裝備B61?12戰術核彈的盟友,完全移交核打擊權限的盟友,甚至以色列也過不了“檻”,唯有英國。
可見,即便特朗普上台,英美戰略發生重大分歧,美國“新政治勢力”也無法改變美方向英方移交F-35A戰機及配套裝備B61?12戰術核彈的現實。
這就是英美傳統關係的“慣性力量”。
顯然,英國是在俄烏戰爭背景下決定購買F-35A戰機,從核戰略邏輯而論,這批核威懾重器必然不會悉數部署國內,僅為防禦性部署;而是英國作為“自願聯盟”、拉姆施泰因援烏聯盟的雙料領導國,更大概率選擇“攻擊防禦”戰略,部署在東歐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這種部署,既是英法領導“自願聯盟”構建獨立的歐洲安防體係的重要項目,也是最能夠讓莫斯科深刻體會到己方在“先發製人的情況下,必須麵臨高風險”,從而遏製莫斯科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略衝動”。
同時,9月,為莫斯科與特朗普頻繁交換美俄續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意見,莫斯科明顯希望以此“交換”美國在俄烏戰爭繼續讓步的關鍵窗口。
就此,9月中旬頻繁發生俄軍侵犯波蘭、愛沙尼亞等北約盟國領空事件,終於為英國從外交、軍事及核衡勢政治角度切入,影響及破局莫斯科與特朗普的特殊關係,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當然,愛沙尼亞國防部長佩夫庫爾的相關聲音,這也僅是北約方麵放出的試探性信號。
不過,即便信號,也已經讓莫斯科對北約及英國可能將F-35A戰機部署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必然地深感不安和憤怒。
二是莫斯科在國際政治博弈對特朗普占有莫名其妙的“特殊優勢”,在堅持強硬戰爭政策同時,莫斯科頻繁加大對北約及歐洲盟國施壓,加劇了2025年秋冬的歐洲核危機。
參考9月23日俄烏戰爭簡況圖,比較更前時間的俄烏戰爭簡況圖,清晰可見,俄國在承受大量傷亡及物資消耗、烏克蘭對俄境諸多高價值戰略轟炸,損失慘重的同期,俄軍頓巴斯戰場地麵攻勢也是疲乏邋遢,戰果絕非理想。
可以認為,2025年秋冬-2026年春夏,應該為俄國動員集戰力峰值轉向下坡的關鍵階段,戰至2026年秋冬,俄烏戰爭大概率成為對峙戰和拉鋸戰態勢,莫斯科將完全失去以軍事手段壓迫和解決戰爭的能力。
這將是俄國地麵攻勢作戰的關鍵作戰窗口期。
然而,戰至今天,莫斯科依舊沒有通過常規戰爭壓迫歐洲及烏克蘭停戰、進行“以土地換取和平”談判的信心。
9月,“Zapad-2025”軍演核武器打擊階段,俄總統親臨現場,視察演習。
9月,“Zapad-2025”軍演核武器打擊階段,俄軍模擬核打擊。
於是,核武庫和核衡勢政治也就成為莫斯科手裏最後“王牌”。
也因為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9月以來,俄軍在頓巴斯戰場表現一如既往地困頓,莫斯科卻耗費寶貴軍事資源,精心運作了俄軍頻繁騷擾侵入北約盟國領空事件;俄與白俄聯辦“Zapad-2025”軍演及俄總統親自參與模擬發動戰術核打擊事件;以及9月22日,莫斯科主動喊話美國,要求續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等等,實則都是莫斯科謀求戰略決勝歐洲及烏克蘭的軍事、政治和外交手段。
其實,綜合軍事、政治和外交等手段進行極端對抗,就是現代戰爭之“混合戰爭”的主要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僅是觀察莫斯科喊話美國續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要求2026年2月到期後,續約一年,繼續裁減雙方戰略核彈頭和炸彈在1550枚之內,以及繼續裁減雙方的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器、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器和轟炸機等,以及停止研發新的戰略核武器等。
再比較俄國無論研發“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及在去年11月份投入實戰,轟炸烏克蘭第聶伯羅軍工企業;以及俄國防工業企業一直擴能增產,被預估核武庫儲存超過2000件相關武器等情況,即可發現,莫斯科“醉翁之意”,其實就是利用特朗普迫切推動美俄軍備控製談判和達成協議的心情,逐漸施壓特朗普及推動“實現(俄美)雙邊關係正常化”,迫使美國在俄烏戰爭做出讓步,以及創造一個俄美“有利於實質性戰略對話”的氛圍。
平心而論,美俄無論核武及常規武器比較,美國都是遙遙領先。
美俄博弈,無非就是第二次冷戰,結局本該沒有懸念。
然而,出人預料,如今的美俄較量,已經詭變為特朗普與俄總統的個人政治能力與意誌的較量,情況如何,變數滿滿。
三是2025年俄國在秋季戰爭麵臨二個戰略短板及問題。
俄國為多民族多信仰的威權國家,並非鐵板一塊,故而隨著俄烏戰爭時間拉長,莫斯科需要投入更大軍事和政治資源,以應變的(俄烏)戰爭與(國內矛盾、民族分歧及反恐)不確定戰爭,莫斯科未來“戰線”也就隨之拉得更長。
其一、俄國長期依靠威權及軍事資源維持國家統一,然而,俄烏戰爭3.5年,無論莫斯科“威權”形象“撲街”,或者俄軍強大軍事資源“跳水”,都已刺激俄國內部的恐怖勢力複燃。
2024年3月番紅花市政廳恐怖事件隻是信號。
俄國境內不僅存在ISIS等危險,一旦失去“威權和軍隊”的壓製,俄國的北高加索地區及卡德羅夫家族政治、塔吉克分離群體、烏茲別克移民等等,都會釀成潛在的危險。
可以預言,隻要莫斯科繼續深陷俄烏戰爭“泥潭”,長期被莫斯科威權壓製的更多不確定恐怖勢力大概率不斷複燃,動搖莫斯科政治態勢。
9月22日-23日整夜,烏克蘭百餘架無人機襲擊俄首都莫斯科空域,俄方關閉空域,機場停運。
9月,烏克蘭在利沃夫國防科技穀2025展覽會公開展示TLK-1000水下無人艇,烏克蘭稱更大型號包括TLK-400,射程1200公裏有效載荷500公斤;TLK-1000,長達12米,攜帶5000公斤,射程達到2000公裏。這是一種“亮菜刀”戰略,無論“菜刀”鋒利與否,對莫斯科都是極大震懾。
其二、烏克蘭“深度打擊”戰略及俄烏北方邊境衝突,都將迫使莫斯科陷入“第二戰場”和“拉長戰線”。
眾所周知,在2022年2月-2024年6月期間,烏克蘭受到莫斯科以核威懾壓製,被迫在“機械化戰爭框架”進行防禦作戰。
然而,隨著歐美援助及授權烏克蘭打擊俄境目標、烏克蘭長期穩定烏東防線、發起庫爾斯克攻勢等,俄烏戰爭態勢悄然變化,成為“寇可來,我亦可往”的戰爭態勢。
如今,在烏克蘭“蜘蛛網行動”、轟炸俄油氣設施、超級軍火庫等等高價值戰略目標之後,烏克蘭無人機攻擊甚至波及遙遠的遠東地區。
如此,莫斯科核戰略的“底褲”無疑已被烏克蘭扯到膝蓋,就算再跑一圈“核威懾”唬人,亦然幾分“裸奔態勢”。
於是,莫斯科即便繼續外交“嘴強”,顯示無奈,還得需要分流資金及軍事資源“撒向”全國各地,加強防禦,拉長戰線。
古今中外,“戰線”對於絕大多數戰爭而言,就是“絞索”。
如此到了2026年秋冬戰爭,莫斯科能否有幸躲過“絞索”,留字為證,與橡樹同行網絡,拭目以待。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