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總能碰到不講道理,無理爭三分的人?背後的原因既好笑又高明……

(2022-06-11 19:02:19) 下一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通感,西方人通常每個人都隻有一副麵孔,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而中國人則是常常同一個人有好幾副麵孔,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明明剛才還反對,轉眼間就支持。 於是,不少人據此認為中國人簡直不講道理,不守原則,反複無常,見人下菜。 其實,嚴格說起來,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講道理的。
 
不幸的是,我們今天說這種話,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敢承認。有些人甚至嘲笑地說:“對,講道理,可惜講的都是歪理。” 認為別人說的都是歪理,唯獨自己說的才是真理,這是中國人的特性之一。我們最拿手的事情,就在於怎麽說都有道理。 這實在是我們的高明之處。
 
可以說,不懂中國人的“道理論”,你在中國社會為人處事隻會處處碰壁,舉步維艱。

1

沒有一個中國人承認自己不講道理

先來講一個我親身經曆的事情。
 
有一次,我從高雄某大飯店乘計程車前往小港機場,準備返回台北。 不巧,路上遇到交通堵塞。司機眼明手快,一個急轉彎,就朝高雄女中的方向駛去。 “生意好不好?”我想穩定他的情緒,希望他不要開得那麽快。 因為中國人不方便直言,先用閑聊的方式,使他知道我不是一個喜歡找麻煩的人,以利於圓滿的溝通。 “普通啊!”司機看都不看我一眼,使用中國人的標準回答語,“普普通通”“差不多”“如此如此”,保證不會出差錯。
 
“路不好駕駛乎!”閩南語近乎文言,說起來簡單,含義卻相當深奧。 “有什麽不好駕駛?路這麽大條,車輛隻有這麽小,怎麽會不好駕駛?” 總算一句話觸及他的牢騷點,轉過頭來看我一眼,似乎要決定是不是繼續發揮下去。“大家罵交通不好,偏偏不用心去尋找交通不好的原因,一路罵下去,有什麽用?”
 
這個司機不簡單,有一套。我好奇地問他:“那你看是什麽原因?” “什麽原因?有錢人愛買車,又不認真練習開車的技術。你看,前麵那一部私家車,能過不敢過,擋死在那裏。一句話:怕死又要自己開車,弄得大家都動彈不得。”
 
這種道理相當新奇,我覺得茅塞頓開,趕緊再請教:“大家都不開私家車,改坐計程車,交通會不會得到改善?” “我可以保證。私家車不要塞死在前麵,像我這種駕駛技術,來回機場一趟,隻需要花上現在三分之一的時間。”
“那大卡車也要禁止上路才行。” “大卡車還好,最可惡的是公交車,站站都要停,同樣阻礙交通。” “但是,有些專家認為大家都乘坐公共汽車,交通就會順暢得多。” “那根本是亂說。專家都是讀死書的,隨便說說而已。”

大家看了這個事情,有什麽感覺?

古代中國人,“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代中國人,“隻要不抓人,開口胡亂講”。有人說知識普及,人人有“知”的機會,所以意見特別多,叫作“多元化”。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多元化。不過以往中國人有話避免公開說,凡公開說的不是含含糊糊,就是投其所好,顯得相當一元化。
 
現在則是,有話不公開說,等於放棄作秀的機會,反正對可以說、不對也可以說,認為這樣才叫作多元化。
 
如果你再去問公共汽車司機:“大城市交通為什麽這麽亂呢?” 答案想必相當簡單:“私家車不守規矩,計程車又愛停便停,有時氣不過,真想下車揍人!”
 
沒有一個中國人承認自己不講道理,個個都肯定自己最講道理。 問題是大家都不承認別人的道理,隻承認自己的道理。
 
“道理隻有一條,歪理卻有一千條”,這是大家共同認定的道理。 但是“一條道理比較不容易找”,不見得你說的就是那一條道理。 “千條歪理比較容易撞”,隨便撞一下,便出現一條歪理,可見你和我一樣,都是胡亂撞出一條理來。
 
2

理不易明

中國人通常不會有話直說

實際上,中國人“各有道理”,並不是有意的。 而是各人懷著不同的立場和心理,以致隻看到自己的道理,否認別人的道理。
 
比如,競選成功的,一定覺得自己的努力獲得大眾的肯定。 而那些失敗的,就會抱怨這是不公正的結果,並且理直氣壯地宣稱“再來一次,如果真的公正,我就認輸”。 贏,是我自己的功夫;輸,是別人害死我的。這也是一種道理。
 
道理似乎是圓的,從這一個角度看,一大堆道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一大堆道理。
 
人隻有一張嘴巴,同一個時間隻能說一部分道理,存心反對的人,便可以用另外一部分道理來反擊。
 
應該做而未做的事,我們可以說他: “沒有擔當,一天到晚研究,要研究到什麽時候?” 應該做而做的事,我們可以笑他: “像這種簡單易行的事,老早就該做了,不知道為什麽拖到現在?如果沒有慢五年,至少也慢了三年。”
 
做了而做得不好的事,我們可以批評他: “為什麽事先不多開幾次聽證會,不多請教一些專家,不多聽取公眾的意見,弄成這種結局,到底誰應該負起責任?” 做了而做得較好的事,我們同樣可以指責他” “作秀的成分大於做事!”
 
所以,“理不易明”才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道理多半是相對的,從這邊說,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從那邊說,同樣可以說出一大套道理。 也因此,中國人經常不會有話直說,因為不知道對方會采取什麽態度來回應。
 
比如你一坐上計程車,直截了當地告訴司機:“不要開太快。” 司機可能很不耐煩:“你怎麽知道我會不會開得太快?告訴你,我生平最討厭開快車,也最討厭話說得太快的人。”

請問他這麽說,有什麽不對?
 
司機答話先含含糊糊,再單刀直入,可見中國人書讀得多少,並不代表懂不懂得人性。

一般中國人,大多能夠照道理去做,卻未必說得出道理,因為他雖然不一定具有豐富的知識,實際上大多擁有中國人固有的智慧。 道理是相對的,大家都認為相當合理。 說話含含糊糊,目的在尋覓對方究竟站在道理的哪一端,以便決定自己的對策。
 
我們可以讚成他這一句話,也可以反對他這一句話,因為五千年漫長的曆史,在正反兩方麵都提供給我們很多證據,隨時可以取用,方便之至。
 
3

究竟誰有理?

說話的人比較重要

那麽,話說回來,公說公有理,婆也說婆有理。 究竟誰有理?答案有好幾個。 奇怪的是,這些可能的答案,最後都和“人”有關。
 
所以,中國人每聽到一件事或者一個意見,通常會先問:這句話是誰說的? “誰說的”決定對或錯、是或非、可以或不可以,同時也決定接受與否、要讚成或反對。
 
問卷調查在中國行不通,也是這個原因。 如果問卷必須填寫姓名,不是被人揉成一團,摔到紙簍去,就是小心翼翼,挑選對答者有利的答案。 如果無須具名,一看編有號碼,中國人會立刻提高警覺,認為是查對答卷人的密碼,而有所戒慎。 完全沒有記號的,放心作答,但是答卷人又可能有意讓某些人難堪,而故意不按原意填寫答案。 關鍵仍在於問題文字的不明確,以及弄不清楚這當中的話究竟是誰說的。
 
因而,中國人比較適合討論,特別是麵對麵,連聲音帶表情都很清楚,又可以肯定話是“誰說的”,幫助自己拿定主意。
 
比如哥哥希望弟弟下午不要出門,在家幫忙做家事。 若是用商量的口吻說:“你下午有沒有事情?能不能留在家裏幫忙?” 弟弟通常會機警地回答:“還沒有決定,因為我的同學可能會來找我。” 哥哥如果懂得假傳聖旨,說:“爸爸說你最近玩得差不多了,希望你下午留下來幫幫媽媽的忙。” 這樣的效果可能會好些。原因就是爸爸說的話,做兒子的當然要聽。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是這樣?

每當聽見一句話的時候,首先問“是誰說的”,然後以這個說話的人,來判斷這一句話到底對或不對,以及你該如何應對。 表麵看起來很落伍,並不科學,對不對?
 
但是,在中國社會,如果不問清這一句話到底是誰說的,請問依據什麽標準,可以斷定它對或不對呢? 當然,依據“是誰說的”來決定是非,也不是知識分子所應有的態度。
 
我們不妨體認真理往往不在兩者之一,卻在兩者之中的中庸之道,好好學習孔子無可無不可的原則,從問題的各方麵來反問到底。 隻要不執著於我的道理都是正確的,也虛心地聽聽別人的道理,然後衡情論理,比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做出正確的反應。

現在,我們越來越不敢講中國人的道理,更越來越講不清楚中國人的道理。
 
長此以往,複興中華文化,恐怕隻有依賴保存古董,保留一些民間技藝,而對中華文化的實質,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凡事,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表象背後的深層次道理,才能真正學會中國人獨特的高明智慧,並繼承發揚。

 

作者: 曾仕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