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為什麽會是一個人情泛濫、信用匱乏的社會?

(2021-05-29 19:44:25) 下一個

01 階級鬥爭?還是職業分途?

我們的古代中國,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20世紀中國的大儒梁漱溟,曾經有過八個字的概括:職業分途、倫理本位。

先講職業分途。

過去講中國曆史,總是說階級鬥爭是曆史發展的動力,推動古代社會進步的,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那麽,什麽是階級呢?

按照馬克思的經典定義,階級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指的是在所有製關係中,因為占有生產資料的不同而形成的社會經濟集團。梁漱溟在抗戰爆發的第二年來到延安,在窯洞裏兩次與毛澤東通宵長談,爭論中國究竟有沒有階級。

梁漱溟說,中國哪裏有什麽階級!中國與歐洲不一樣,土地是可以自由買賣的,科舉是對所有人開放的。不像歐洲的貴族與平民都是世襲的身份,中國人的社會身份是自由流動的,沒有永遠的地主貴族,也沒有永遠的農民工人。士農工商這四大社會階層,不是固化的階級,隻是職業的不同!

在這裏,我們姑且不來討論士農工商究竟是階級還是職業,隻是要清楚一點的是,古代中國的確沒有歐洲、印度、日本那樣世襲的階級或者種姓,社會的上下之間、貧富之間和貴賤之間,沒有絕對的階級,隻有相對的階層。階層是開放的、流動的。

大史學家錢穆也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看法,他說,中國沒有階級,隻有流品。“階級”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概念,而“流品”是一個文化概念。他的意思是說,雖然從經濟與政治的角度來說,中國沒有固態化的世襲階級,但是各個社會階層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這就叫“流品”。中國是按照文化品位來實現社會分層的!

你想想,文人士大夫身穿長衫、舉止文雅,整天之乎者也,與赤腳在田裏幹農活的農民在文化氣質上自然格格不入。魯迅說《紅樓夢》裏的焦大絕不會愛上林妹妹,中國人的男婚女嫁很講究門當戶對,最重要的不是看對方與自己是否同一個階級,而是能否氣味相投,有共同的文化流品。你可能也有體會,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你討厭一個人,未必他與你的利益有什麽衝突,隻是他的談吐、他的做派你看不慣!

文化流品當然有高下之分,這就形成了中國社會的階層區隔。由此你也可以明白,在中國是不是一個貴族,未必決定於你有多少錢,那叫暴發戶,不是貴族。所謂貴族,最重要的是有貴族的精神氣質,主要看氣質!

中國的各個社會階層不是世襲的,而是流動的,同時又仍然按照流品的高下,分為不同的等級,因此就形成了我所說的“流動的等級社會”。它與世襲的階級社會相比,有一大缺點。

世襲的階級社會,雖然平民與貴族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倒也帶來一個好處,每個階級有自己的名分,有各自的責任義務,隻要將自己名分之內的事做好了,哪怕是平民,同樣可以得到貴族的尊重。你看英國連續劇《唐頓莊園》中的管家、仆人,個個有自尊,伯爵大人對他們也客客氣氣。

但在中國這個“流動的等級社會”裏,人人都有機會往上爬,因此讓人不安分,變著法兒要改變命運,成為人上人。於是,造成這樣一個局麵:普遍地對上沒有尊嚴,對下缺乏尊重。你要贏取更多尊嚴,就要拚命往上流動,科舉又提供了上下流動的製度性條件。

這種“流動的等級社會”,會造成某種變態的人格,對上的獻媚屈辱要靠對下的輕蔑傲慢來補償。對上越是自卑,對下越是自大,反過來也是如此。

02 倫理本位與人情關係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倫理本位。

過去有一個說法,說歐洲是以個人為本位的社會,傳統中國是以集體為本位的社會,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就是要從集體本位轉型到個人本位。這個說法,其實是不靠譜的。

為什麽?英國有一位大思想家邁克爾·歐克肖特,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說即使對於歐洲,個人本位與集體本位也都是近代的現象。新教改革之後,個人主義出現了,但集體主義是對個人主義的一種反彈,最典型的形態是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和斯大林時代的蘇聯,那才叫以集體為本位的極權社會。

中世紀的歐洲是以上帝為本位,那麽傳統中國以什麽為本位呢?梁漱溟說得非常好,既不是以個人,也不是以集體,而是以倫理為本位。

在中國文化係統當中,人是一種關係的存在,每個人都要對別人盡道德義務,這就是倫理。中國與日本雖然都是東方社會,但中國人與日本人對倫理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倫理是特殊主義的,日本的倫理是普遍主義的。

這怎麽理解呢?以家族倫理為例子吧,日本人講到家族倫理的時候,是對家族的整體即家族的每個成員盡道德義務,這是普遍主義的倫理。但中國的家族倫理卻是特殊主義的,你對家族內部的各個成員,根據你與他關係的親疏,有著不同的道德義務。你看,儒家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這五種倫理關係,都是個別對個別,不像日本那樣有一個對家族整體的普遍倫理。由此形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序格局”。關於這一點,我在後麵聊到中國家族製度的時候,再為你詳細分析。

03 人情泛濫,信用匱乏

倫理本位,實際上就是關係本位。是個人最重要,還是集體更重要?對不起,在中國文化裏,關係最重要。身為一個中國人,在這個文化係統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會明白對待不同的人,應該以什麽方式相處。與不同的人的相處方式,都是特殊主義的,這是習慣了普遍主義倫理的西洋人和東洋人——比如他(她)成了中國人的女婿或者媳婦——永遠鬧不清楚的。

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關係文化。你猜猜看,關係當中最核心的原則是什麽?信用?信用是陌生人社會的聯係紐帶,而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靠的不是信用,而是人情。人情是關係文化的中軸,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

假如你問國人一個問題:發生麻煩事兒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是找關係,還是找律師?絕大部分國人的第一反應必定是:肯定找關係啦!找律師,是契約社會的正常反應,可以通過法治的保障,維護自己的權益,尋求公正的解決。而找關係呢,是人情社會的第一反應,首先想到的是通過熟人的關係網絡,找到一個有權勢的陌生人,將他發展為自己的熟人,然後通過他以及他的熟人將麻煩事兒搞定。

於是,從古代開始,中國就是一個“無訟的文化”,發生了與官家法律有關的訴訟,總是不好的事兒,最好是通過熟人關係私下了結,哪怕私了的成本要比打一場官司高得多。

為什麽寧願高成本的私了,也不願低成本的公了?且不說公了能否了斷,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私了都不會傷和氣、結冤家,反過來還可能擴大自己的熟人圈子,將自己的關係網絡鋪得更大更遠。於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拉關係,對中國人來說,便成了一門人生的必修課。

人情與信用,都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本。當代世界上最紅的政治學大家福山,曾經寫過一本書《信任》,指出在中國文化當中,最稀缺的社會資本,不是人情,而是陌生人之間的信用。

 

 

 


作者: 許紀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隻看不回貼1208' 的評論 : 是啊。 一個社會如不崇尚“信用”是太可怕的。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同意。 一個社會如不崇尚“信用”是太可怕的。
隻看不回貼1208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沒有信用,人人想不被人騙,也人人想占別人便宜。相互信任?就是夫妻兄弟也沒有,更不要說陌生人。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曾經寫過一本書《信任》,指出在中國文化當中,最稀缺的社會資本,不是人情,而是陌生人之間的信用。"
個人不講“信用”,可以鄙視或無視;但一個社會如不崇尚“信用”,就太可怕了! 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