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舊金山小朋友,聽到個奇特的家庭。
十多年前,小朋友在伯克利上學,住在學生宿舍裏,室友是一名猶太裔女孩,叫艾米。艾米非常聰明,十八歲考進伯克利的認知科學係,不是讀大一,而是讀大三。她天資聰慧,又博覽群書,深得教授欣賞,讀本科時便成了教授的研究助理,本科沒念完已經開始跟教授合著論文。
艾米的父母均受過良好教育,父親是心理醫生,母親從斯坦福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家一門心思培養孩子,也難怪艾米在學業上如此優秀,母親精心培養的成果。
大學畢業後,艾米留在伯克利,成了全職研究助理,可惜不久感到力不從心,不是智力,而是體力。她常感到極度疲勞,多方檢查卻查不出病因,結果她主動要求從全職改成半職,後來又從半職改為一周工作十小時,最後漸漸從伯克利和眾人的眼中消失了。
艾米是高智商,低情商,不善於跟人相處,大學時期一般是獨來獨往。她愛用自己的標準評判他人,一旦對別人做出評判,不是藏在心裏,而是直言不諱。如果被評判者提出反駁,艾米就進入了“辯論狀態”,喋喋不休,非要別人接受她的判斷。如此這般,讓周圍人有點煩她。小朋友隻得不跟她一般見識,把她的片麵評判當耳邊風,兩人才得以維持客氣的室友關係。
雖然畢業後兩人難得聯係,但是小朋友偶爾會在臉書上看到艾米。一兩年前,艾米報告大家,她搬進了新居,兩個室友也畢業於伯克利。這是一對夫妻,他倆跟帖說:“重磅好消息!艾米搬進來了!”
前幾天,小朋友在臉書上看到艾米發出 “喜報”,她懷孕了。艾米十分坦然,她沒有結婚,懷孕是通過人工授精,現在捐精者決定跟她共同撫養孩子 (co-parenting)。
接著,室友夫妻也在喜報下留言,丈夫是捐精者。丈夫強調,他深愛妻子和三個孩子,這個決定得到了太太的支持,他們的婚姻和家庭很幸福。因為考慮到艾米將成為單身母親,獨自養育孩子會遇到不少困難,決定跟艾米組成特殊家庭,由三個成年人撫養四個孩子。這一方麵是出於實際情況的考慮,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倆愛艾米。這對夫婦特意補充說:我們對艾米的愛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跟她之間不存在、也不會發生任何性關係。
艾米今年才三十歲,居然決定婚前獨自生娃,一定有其道理。所有的回言都是祝福她,無人對此表示詫異或提出非議。畢竟時代不同了,職業女性不用依靠別人生活,自然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如何生活。由於生理時鍾的關係,一些女性需要抓緊時間生孩子了,而合適的婚配對象卻仍“遠在天邊”,與其等待沒有著落的婚姻,不如獨自生個孩子。
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掙錢養家,單身母親肯定要曆經千辛萬苦。所幸艾米的這兩位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決定幫她一起撫養孩子,不由讚歎這二位的慷慨、熱心和善良。
盡管出發點非常好,之後的生活旅程如何很難預料。一個家庭、一對夫婦、親生兒女之間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如今加入另一個女人和孩子,倘若隻是一般鄰居,有點兒距離,說不定相處較為容易,而現在說沒關係也沒關係,不過是丈夫捐獻了精子,說有關係又有關係,帶上了血親。隻希望他們都珍惜嗬護這份友情,團結友愛,快樂安康!
小朋友對這個奇特家庭的冷靜態度讓我聯想到上星期天舊金山舉行的Bay to Breakers 賽跑。
舊金山這個城市地域不大,寬度僅12公裏。城市的東邊是海灣(bay), 西邊是太平洋,即海浪拍打陸地,化為一地白色泡沫的地方(breakers)。Bay to Breakers 是由東向西橫跨整個城市的賽跑。
Bay to Breakers 起始於 1912 年,當時舊金山尚未擺脫1906年毀滅性地震的陰影,為了振奮居民精神,並為1915 年的國際博覽會營造氣氛,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 Bay to Breakers。由於疫情,2020和2021年中斷了兩年,去年恢複了,今年是第110屆。
賽跑全長12公裏(7.46英裏),適合所有人參加。不分年齡、體育能力、國籍,誰都能參加,跑步走路自便。每年有上萬人參加賽跑或行走,最高紀錄是1986年,參與者多達110,000。
Bay to Breakers 對許多市民來說,不僅僅是橫穿城市的賽跑,也是全城的化妝舞會和狂歡節。參賽者,還有不少觀眾,都穿著醒目有趣的戲服,來參加這一活動。這是表現個人創造力的大好機會,大家想方設法在裝扮上超越他人,可以說,出眾的服飾甚至比跑步名次更令人矚目。
那天,在賽跑經過的街區,到處是歡天喜地穿著離奇服裝的男女老少,也包括一些裸體者,大模大樣在街頭狂歡,附近的咖啡館餐廳都擠得爆棚,街道上車輛堵塞,這是屬於全舊金山的節日。
隻要參加過一次 Bay to Breakers,便能體會到這座城市的精華,那就是多元。無論是自然環境、建築、居民、語言、飲食、服飾,文化,各式各樣,令人目不暇接。這個城市逼迫人接觸不同,體會不同,接受不同,漸漸欣賞喜愛不同。過於古板和墨守成規的,可能早早選擇離開這座城市。
昨天上午去附近的點心店買外賣,門口排著隊,有說廣東話的老人,說英語或普通話的年輕人(可能是ABC或留學生),夾著兩個說西班牙語的阿米哥,還有一名年輕的白人媽媽,帶著學齡前的小女孩。兩位年輕的女服務員,手腳麻利,飛快地用粵語、國語、英語、甚至簡單的西班牙語接待顧客。一位廣東老太一進門,不用看菜單,直接用廣東話大聲告訴服務員,要蝦餃、燒賣和皮蛋粥。老人話音剛落,白人小女孩鸚鵡學舌,大聲重複著老太的廣東話,逗得眾人一笑。孩子更來勁了,被媽媽拉著離開點心店的時候,還在重複“廣東話”。多元環境長大的孩子,得天獨厚,見多識廣,見怪不怪,包容力應該比較強。因此,不少居民以包容開放自豪。
今天去金門大橋旁的公園,洗手間的門口貼著“無性別洗手間”,發現除了熟悉的男性、女性、殘疾標誌,多了一個衣裙斜著的標誌,據說代表是“任何性別”(whatever)。
看到男女老少神情自若進進出出,我為這個一對夫婦加艾米的家庭感到慶幸,他們住在灣區是個明智的選擇,一般來說,不會因此遭到別人的歧視乃至仇恨。願艾米的孩子健康成長。
那個三個成年人撫養四個孩子的家庭實在太奇特了!希望孩子們能正常幸福地成長。
怎樣都是一生,我們要尊重所有人出於自己意誌的一切選擇,和而不同與彼此尊重是我輩準則。
祝福一切還沒有解體的各式各樣的家庭。
特別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家庭的多樣性了.可是我自己目前估計難以想像:
屋子裏另增一個男人,跟我的妻子共同撫養一個他們的孩子...若是這個男人的妻
子無生育能力,他們需要一個帶孕的媽媽,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我覺得這個可以幫助的.
俺從前有位男閨蜜,活得就掙紮多了。出國後落腳三藩市生根開花,跟一位美男同居後來結婚。美男也挺有愛心,同他共同撫養他通過試管嬰兒獲得的混血兒子,以讓他國內父母提出的“不管你咋樣我們也要抱孫子”的要求如願以償。後來他父母來探親,看兒子總被美男親,孫子更像外國人,沒多久就走了。他和他老公也因此生分,因為老公怪他想特立獨行卻又過不了父母這關:))
不讚成“無性別洗手間”。
---------------‘
我去過無性別洗手間,沒有任何稀奇古怪的東西。除了洗手間是合用的,上廁所是小間完全不可能偷窺。其實蘇聯當年援助中國的許多設施都是這樣的廁所。
歐洲有些地方才是真正的放開,洗澡都是開放,男女共用。但現在越來越少了。
“多元環境長大的孩子,得天獨厚,見多識廣,見怪不怪,包容力以應該比較強。因此,不少居民以包容開放自豪。”,一點沒錯,多元環境不僅僅是 co-parenting的孩子,東方的早茶, 遊行的裸體者,All Gender的洗手間,甚至會有更多,更多。。。。
海風姐實地紀實的真片片,很有記者的風範,要讚一個!:)
Bay to Breakers 勾起我很多往昔的回憶。。。 西岸的人特別寬容和開放的心態,東岸真比不了。 最後還要誇讚一下海風的照片,特別是其中一張,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