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閨蜜告訴我,終於把南加州五個臥室的家收拾好了,交給中介出租。我問,那你住哪兒?她回答,去波士頓。先前知道她大兒子念完了斯坦福的碩士,要進哈佛念博士。我想當然地說,噢,去陪大兒子啊。她說不是,兩個小的同時進了哈佛念碩士。
我問,他倆去年大學剛畢業,不是一個在微軟一個在穀歌幹得好好的嗎?怎麽都打算回去讀研了?
閨蜜為人低調,不置可否地說,想讀研,總是好事。就是哈佛那一帶,房租太貴了,我把房子租出去,收到的租金正好夠租一個三房的公寓,我就跟他們擠擠吧。
閨蜜是我博士班的同學,台灣人。畢業後在大學教書。一年後,結婚生子,正值先生要去加拿大念博士,就辭了工作,隨夫北上。大兒子才兩歲,又添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閨蜜傳承了中華傳統,定定心心在家相夫教子,雖然物質生活不一定富裕,但是她不在乎,家庭第一。
她先生來自大陸,受她的感化,也把家庭放在首位,認認真真賺錢養家,常年中美兩地跑,有時在中國一呆幾個月,留下閨蜜一人,照顧三個孩子。
她告訴我,在加拿大的時候,她常拖著三個寶寶坐公車去圖書館,兩個小的放在推車裏,大的拉住她的衣襟,車來了,孩子一個一個抱上去,再把推車搬上去,尿布袋拎上去。她說得有聲有色,這樣的出行被她描繪得充滿樂趣,其中的辛苦卻隻字不提。
有一次她帶著三個孩子來矽穀看望父母,我去看她。一進門就見三個學齡前兒童滿地跑。她父親是台灣退休的大學教授,笑著向我抱怨,我們家24小時,戰事不斷,男孩子玩著玩著就打起來,一對一,二對一,打累了,一個去睡了,剩下的接著打,又一個打累了,那個剛睡醒的,精神抖擻地出現了,倒下一個,又來一個,沒完沒了。
我問,白天這樣,晚上呢?
晚上就是下半夜比較安寧,上半夜可以打到十一二點。
如此混亂的生活,我建議閨蜜想法改進改進。她覺得孩子應該由著天性自由生活,她隻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健康和道德就行了。
實在說,對她的養兒法,我很懷疑。然而,事實證明她是對的。三個兒子上的都是公立學校,她由著他們自由發展,沒特別參加過這班那班的,但是也挺忙,學校的球隊樂隊,社區的義工服務,還幫著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為了盡孝,兒子上學後,她就搬去跟年邁的父母住在一起。兩個老人到了晚年,都需要日夜護理,雖然請了看護,但許多事還得親力而為。身教言傳,孩子學會了尊重,照顧別人。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孩子們沒有驕嬌二氣,性格隨和,善於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大兒子本科上的是伯克利,碩士斯坦福,博士哈佛。值得一提的是,本科假期實習去的是高盛。正是高盛一周八十小時的工作,讓大兒子認識到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選擇了做研究,而不是大公司的高工資。閨蜜完全支持,兒子的人生之路,由他自己決定。
雙胞胎,一起進了杜克,本科實習一個微軟一個穀歌,表現良好,故此一畢業就被那兩家公司聘用。或許是哥哥激勵了他們,兩人一起放棄了工作,同年報考哈佛碩士,雙雙被錄取。碩士畢業後,兩人決定轉學麻省理工讀博,與此同時,還申請了斯坦福。結果隻有一個被麻省理工錄取,兩人均被斯坦福錄取。雙胞胎感情好,不願東一個西一個,幹脆同時返回加州,如今正在斯坦福攻讀博士。
華人前段時候起訴哈佛耶魯,指控種族歧視。閨蜜家怎麽就逃過了歧視呢?僅僅是運氣嗎?絕對不是。
本人幾次參加過全國性獎學金評委的工作。從中觀察到的一些情況,可能跟大學入學相似。大學和創立已久的獎學金,審評的過程都規範程序化了,多數評委不是終身的,每年調換,這使得開後門作弊相對困難,保證了核審的客觀和公平。
申請往往有些基本的條件,比如必須是讀完兩年本科或必須本科畢業,平均成績必須在3.0以上等,收到申請材料後,會進行第一次篩選。然後各評委根據選拔或錄取的標準一項一項打分。這些標準分得較細,學習成績,領導能力,團隊精神,創造能力,全麵能力等等之類。評委一般是獨立打分,為的是避免評委間互相影響。現在的慣例是,申請人的名字都由案例號代替,這樣很難從名字上看出申請人的族裔和性別,進一步減少了偏見。
就打分而言,光靠成績單是不夠的,一般會借助於個人陳述 statement, 推薦信,或申請人製作的學習研究計劃。因此,要得到評委的注意,一定要在個人陳述上花功夫。
第一輪打分結束後,評委會決定篩選的分數線。比如說有五十個人可以獲得獎學金,一千人來申請,第二輪可以選得分最高的一百五十人,評委討論,再次篩選,也可以通過麵試複試的形式,做出決定。
第二輪分數接近的,評委一般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個人陳述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評委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具體做了什麽,有哪些能力,展現出什麽樣的潛能,這些都很重要。寫的好的個人陳述,是有具體內容的故事。
而要寫出故事,寫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需要這個人有故事。這點,我的閨蜜做得特別棒。拿雙胞胎來說,大學一二年級,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一放假,就被送到中國去惡補中文,去貧困地區支教,去美國老人送飯計劃Meals on Wheels 義務送飯,去圖書館教小孩讀書等等。這時候,活動不一定跟所學專業有關,目的在培養孩子對社會對公益的關心和投入。
雙胞胎三年級就成立了一個網店,銷售從中國進口的襪子,公司雖小,五髒俱全,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得到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他們倒也賺到了幾千塊錢,一分不留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留下的是學會了如何跟人交流,如何對待問題客戶,如何注意細節,避免犯錯,如何管理時間。如果能用幾千塊錢買到這一切,何樂而不為?大三還需要做的就是開始物色合適的實習公司了,這等於是提前一年為自己找好了工作。這一段辦公司的經曆無疑讓雙胞胎引人矚目。
閨蜜不慌不忙,為孩子們出謀劃策,鼓勵他們探索創造。一如既往,她的重點是注意他們的安全,健康和做一個好人。她沒有很強的功利心,不想把孩子培養成貪婪自大的利己主義者。三個兒子,熱心公益,關心他人,善於思考,從容內斂,自帶風骨。可以說人見人愛,也難怪哈佛大學一下子收了三兄弟。
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成為博士之家。一家人家,父母和三個孩子都是博士,不多見吧?
還得提一句,常有人建議閨蜜開個升學谘詢公司,寫本《三個兒子進哈佛》之類的書。閨蜜不為所動,家裏成了空巢後,她又去念了兒童心理谘詢,做完了一千多小時的實習,六十多歲,開始了事業的第二春。她想幫助更多的兒童健康成長。
名校本科入學競爭激烈,碩士博士入學相對容易多了。
三個孩子碩士博士都讀兩個學校? 這種情況比例應當不高,至少我上學那時候是那樣。現在變了? 碩士博士時髦分開讀了? :)
各位不知道有多少人熟悉大學的錄取。這些名校難在本科錄取。實際上哈佛的很多碩士program,錄取率在50%甚至更高,並不難。其他名校也是這樣。博士看的是科研能力,願意讀的人並不多,而且如果對科研不感興趣的,我都是建議不讀博。我本人在美國做教授,就親自勸退過幾個想讀博的國人。很多人對讀博抱有一種美好的憧憬。實際上據NSF的統計,在美國畢業的博士,最後能拿到tenure track AP職位的隻有15%,當然專業不同差別也大。當然不能用找教職來衡量讀博,但是現實是:讀博真是冒險,不值得羨慕,名校博士也然。
============================================================
名校本科入學難是因為池大,高中階段真假天才還不易辨別。
去翻翻教這些花大力氣大價錢進去學生的老師的簡曆,本科是名校讀的還真不多
希望這個家庭繼續發揚下去,每個孩子都快快結婚成家,繼續多多培養更多優秀的後代。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超過一代人。注重後代發展,才有長遠未來。
這種故事很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