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有一件事需要改變(二)
哈佛大學的官方新聞網刊,《哈佛公報》,2019年6月至7月開辟了《焦點》欄目,邀請哈佛大學各學科的教授回答同一個問題:
您最想改變世界上的哪一件事?
上篇介紹了三位教授的觀點,在此介紹餘下三位教授的回答。
(4)蘭格:有意識地留心
埃倫·蘭格(Ellen Langer)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著名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家,出版了6本學術專著和200多篇學術論文。1981年,她是哈佛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製的女性心理學教授。蘭格教授的研究涉及麵廣泛,包括控製錯覺、老化、決策、注意力理論等等。她的提議是:我們要更留心。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無窮,視角萬千的世界裏,讓我們感到不安。於是,我們需要尋找到一些不變的、可以確定的東西。而這種確定不變的東西,會成為個人的規則、態度和偏見。一旦我們搞懂了某件事,就不再去關注它,確定感成了“絕對真理”。我們不妨問自己,從確定感中我們究竟獲得了什麽?
比方說,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對別人做出武斷的評判,認為某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壞蛋。這種絕對的負麵判斷會導致個人和群體之間不必要的衝突。蘭格教授提醒說,如果說有一件事需要改變,那麽我們應該知道,從每個行事者的角度來看,他做的事是有道理的,不然他就不會去做。這麽去想的話,就會看到別人做的事不一定是由於愚昧上當,而可能是因為過於信任別人;不是魯莽衝動,而是積極主動;不是先後不一,而是靈活應變。
簡而言之,每一個負麵判斷,一定有一個與之相應的正麵判斷。因此,我們需要留心。留心會讓我們看到,我們給別人的評價是強加於他們的,而不一定是真實的他們。
留心的好處非常多。譬如,如果留心,我們會注意到身體的微妙變化,用這些信息來減緩慢性疾病的發展。不留心的話,我們隻有在疾病急性發作時,才知道健康出了問題。
留心也會讓我們意識到,科學得出的是概率,是在為更多的可能性開路,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
蘭格教授喜歡與大家分享幾年前她遇到的一件事。在一次社交活動中,一名男士請蘭格教授幫他看一下他的馬,因為他要去給馬買熱狗。蘭格教授覺得這很荒謬,因為馬是食草動物,不是食肉動物。對這一點她確信不疑,畢竟她是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受的教育,不可能弄錯如此基礎的知識。
過了一會兒,這名男子帶著熱狗回來了,馬把熱狗吃了。蘭格教授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科學展示的是“馬不吃肉“的一般概率,而不是說“馬不吃肉”的事絕對不會發生。
蘭格教授建議,在日常工作中,留心就是在熟悉的流程中,注意到新的事情。隻要積極地有意識地去留心,我們的視覺會變得敏感,我們的視角會擴展,我們的知識會刷新,我們的觀念會變化。
(5)馮:全民投票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阿肯·馮 (Archon Fung)主要研究深化民主治理的政策和製度設計,包括公眾參與、審議、政府治理的透明度。他認為,100%的投票率能改善政治格局。
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取決於公眾的積極參與。馮教授說,如果他擁有一根民主魔杖,他要讓百分之百的美國選民參與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每一次選舉。
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美國的參選率較低。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隻有56%的選民參加了投票。這就意味著,沒有參加投票的選民數高於投票給獲勝總統的人數。
相比之下,比利時的投票率為87%,澳大利亞79%,法國68%。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WTO)的35個國家中,美國的投票率排名第28位。
數十年的數據清楚表明,白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收入較高的人比那些沒有社會經濟優勢的人更多參與選舉。當然,除了投票,其他因素也會導致政治不平等,比如金錢、遊說和政治關係。馮教授提出,用投票箱來平衡政治影響力是取得政治平等的第一步。
許多美國選民不去投票,是因為覺得投票沒有用。他們不信任政客和政黨,也不喜歡主要政黨做出的選擇。要讓選民充分參與選舉,就必須得到選民的信任,候選人也應該具有代表性。政治領袖和政黨應該提出一係列有遠見的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讓每個美國人從中看到一些令人信服、真實、有價值的東西。
全民投票將加劇政治競爭,從而迫使候選人為了爭取多樣化選民的選票,製定有益於所有選民,而不是部分選民,的政策和戰略。
要讓美國人全麵參與政治,需要建立投票文化,讓每個選民覺得參選是他的愛國義務。為了培養這種公民文化,學校、大學、社團、教會和企業需要認同深化民主的理念。
去年,哈佛大學用投票挑戰賽的方式,鼓勵學生注冊參加選舉。在馮教授任教的肯尼迪政府學院有93%的學生注冊投票。其他一些大學和企業,如密歇根大學和耶魯大學,也開展了類似活動。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福特和巴塔哥尼亞公司把選舉日定為企業假日,鼓勵員工參與投票和選舉。
雖然全民投票會帶來什麽結果尚不清楚,但是正如美國政治學家沙茨奇奈德40多年前所說的,這麽做,可能“產生曆史上最無痛的革命,這是第一個事先被合法化,能平衡政治體製權力的革命。”
馮教授強調,政治權力的平衡不僅取決於投票的公民,也取決於沒有投票的公民。要實現真正的民主,任重道遠。
(6)洛伊布:好奇心和創造力
哈佛大學天文學係教授阿維·洛伊布 (Avi Loeb) 出版了4本專著和700 多篇學術論文,內容廣泛,涉及的主題包括:黑洞、第一顆恒星、尋找外星生命、宇宙的未來等等。他希望大家保持童心。
洛伊布教授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讓學術界的同事重返童年,這樣他們就會帶著真誠去探索世界。
洛伊布教授說,我們生來天真謙卑,對周圍的世界感到疑惑。哪怕年幼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就已經在探索世界。這個探索學習的過程是人類活著的最高特權。孩子不在乎犯錯,樂於冒險,這是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也使童年充滿了興奮和真實。
但一路走來,當有些孩子進了學術界,得到了終身製的特權,他們就喪失了童年的純真和無窮的好奇。作為德高望重的教授,他們變得自我中心,變得隻追求一個目標,就是獲得最多的獎勵和榮譽、成為著名協會的成員。為了提高聲譽,有些終身製教授往往在創建自己的“回聲殿”,讓學生和博士後不斷引用自己的著作和研究成果,響亮的回聲擴大了導師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從童年的好奇到迷戀學術名氣,這個過程有什麽不對勁嗎?在追求自身利益之時,我們放棄了對學術的追求,忘了學術的真正目的是了解世界。
一個人在探索未知世界時,不免會犯錯,也需要冒風險。甚至愛因斯坦也一樣,他晚年反對過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他的這些斷言是錯誤的。但是,科學的長處就是允許我們通過犯錯來學習。如果我們不敢冒險進入未知,隻根據直覺來假設未來總是像過去一樣,那我們永遠不會有任何新發現。
洛伊布教授觀察到,做研究的過程可以僅僅是一個實現預言的過程。如果你下的預言是你想看到的結果,研究隻限於用新的數據來論證你的預言,那就是在躲避創新。
創新需要冒險,冒險也許有損我們在學術界的形象。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探索和學習,學習意味著,身邊的世界比我們更重要。沒有孩子謙遜學習的態度,創新會慢下來,對真理的追求會停滯不前,我們會成為博物館裏的老舊展品,而不是充滿活力的創新者。
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星空後,得出的結論是,“在科學中,一千個人的權威抵不上一個人的卑微推理。”當然,研究世界的時候,有很多事要擔心。哈希德派猶太教的創始人納奇曼有一句名言:“整個世界不過是一座獨木橋,關鍵是不要害怕。”
在宇宙一百萬億可居住的行星中,我們在一個小小的行星上,生存的時間非常短。我們何必裝腔作勢,讓自己顯得偉大特殊?我們需要像孩子那樣,保持著好奇和謙卑,認真去探索世界,探索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