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數據記錄

故事是曆史的演義,邏輯是曆史的抽象,故事與邏輯的統一,是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讀華夏經典:論語6

(2021-05-31 04:39:55) 下一個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發而皆中節,謂之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在重讀華夏經典:論語5中,從形而上的角度闡述了老子和孔子的相通之處,但僅以陰陽和合作為兩者的相通,難免有些讓人不服。下麵本博從形而下的角度來繼續老子和孔子的相通之處。

老子的無為已廣為傳唱,但什麽是無為?什麽是無為無不為?古今對此解讀眾多。本博認為老子的無為應從聖人為天下渾其心,以百姓心為心來解。

聖人和道而俯瞰芸芸眾生,通透天下人心之所向,人心之所欲。人心之所向者聖人向之,人心之所欲者聖人欲之,聖人因勢利導而潤眾心於無聲。因勢利導,因眾心之所欲之所向而成勢,所導亦不違眾心之所欲之所向,最後人心所欲所向和道而行。

聖人站在道的高度,因眾心所欲所向而潤眾心。聖人明達眾心而牢牢把握著眾心之所欲之所向,大行無痕: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無為,和道而行而潤眾心者,才能在眾心所行中行無不為。

為何聖人能牢牢把握著眾心之所欲之所向?因為眾心即陰陽,陰藏而陽顯,陽藏而陰顯。陰陽是互易的,能自然而然地流向其反麵。轉陰陽而陽陰者,聖人為之。

為何要無為?陰陽之易乃道之動也,無論有為在哪一麵,守雌守雄都一樣,最後都要流轉到其相反麵,所以要占不守之守之位,行無為之為。

無為,以百姓心為心,老子以形而下的方式闡述其形而上之道。當然這也能當做南麵禦人之術來讀,甚至當做最高明的陰謀論來讀。

說完老子的聖人,再來看孔子所讚的大聖人舜,孔子讚其行無為而用於其民。何為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啥意思?已發未發這塊在南宋朱熹時代已經爭論多多,闡發多多。本博認為這是孔子或子思用形而下的方式來闡述孔子的形而上之道。

孔子之道是君子行德之行而所成,人所成的。在君子行德之行之前,道的靜在狀態即未發,即。君子行德之行中,道已經因為君子之行的參與而變化了,即已發,既是君子依道而行皆中道之節韻,個體之有限和道之無限之和,也有因人的參與而將道改變的和的意思。

,即中道,即道,即未發,靜態的道。,和道而行而新道,動態的生成中的道。沒有靜態的道,人無法去認識道,隻有假定道在靜止的狀態時,人才能去認識道,而動態生成中的道是無法把握的。這是人類認識的必然。

明了何為,就能明了舜用中道於民是啥意思了。這裏用中就是無為,舜已經不是和道而行,舜所行不再更新道,這裏的舜所行已經是道本身,舜所行即道所行。何為孔子之道?眾君子行德之行的合力所營造的社會氣象。而舜能同道所行,已經等價於以眾君子之心為心了。

看到沒,這裏的孔子和老子以形而下的方式再次相通。孔子的聖人和老子的聖人是一樣的,以百姓心為心。明了此,就能明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啥意思?我老孔到七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心隨道行的聖人了。這才是橫行天下的老孔。

聖人,在孔子和老子那裏是道之所行的化身,聖人的相通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道之相通。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