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數據記錄

故事是曆史的演義,邏輯是曆史的抽象,故事與邏輯的統一,是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讀華夏經典:論語5

(2021-05-31 04:36:55) 下一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前麵在重讀華夏經典:論語4中曾說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跟老子是相通的,這可不是瞎說,下麵去分析老子和孔子的相通和不同。

如上麵老子那句著名的從道到一二三再到萬物,古今對此句有諸多的解釋,本博認同此句對應著老子的世界結構模式。道是一,即是無極又是太極,即是空寂虛無的無極,又是能演化的太極。無極和太極是道的一體兩麵,即道生一;無極和太極相互演化為陰陽,即一生二;陰陽和合為三,即二生三;陰陽和合的生生不息方能生世界萬物,成此大千世界,即三生萬物

這裏的陰和陽,不是具象的事物而是世界結構的抽象,是陰陽在陽陰之內,是陰陽不在陽陰之對,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萬物負陰而抱陽。此大千世界萬物的結構就是陰陽以及陰陽和合。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對是何的解釋。

老子是追問世界本源的,在老子那裏世界的本源是道。老子以道為本源而陰陽和合的演化出此大千世界,在老子那裏道是絕對的至高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絕對高於人的,道是超脫於人和天地而亙古亙今的。

有人解老子之道為規律,自然規律,豈真不識道為何也。然道為何也?道也者,天地之本也,萬物之本也,此大千世界之本也。道也者,非萬物而生萬物,萬物為其所展現也。然道可識否?可識者,道之動也;不可識者,道之用也。然何為道之動也?陰極而陽顯,陽極而陰顯,陰陽顯藏之易也。何為道之用也?陰陽和合生萬物也,大千世界之流轉也。

孔子不問本源,以學而時習之而直麵此世界,人與人、人與天地的關係在學而習和習而學的無止境的螺旋上升中展開為道,道為人所生。在孔子看來,以此大千世界的陰陽和合的學之生生不息而達學之無限,以此學之無限和天地之無限而成人與天地合,天人合一。此為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

老子的道以陰陽和合而成世界萬物,陰陽和合以成此大千世界。孔子的道是人以陰陽和合對此大千世界以觀照,以學之生生不息和此大千世界的無限展開。老子以陰陽和合生此大千世界以及人,孔子是人因陰陽和合以觀照此大千世界。這是孔子之論語與老子的相通與不同。

老子和孔子所謂的陰陽,不是具體的事物指向,而是對世界結構劃分的抽象。無限之於有限,永恒之於流變,普遍之於個體,整體之於局部,形而上之於形而下,這些都在陰陽的範圍內。但是孔子老子的時代沒有這些概念與之對應,而都將其作為陰陽來稱謂。然而陰陽的表述又需要通過文字語言,在沒有抽象概念與之對應的時候,又隻能使用具象對其描述。如果明了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則可得意而忘象,悟得何為陰陽。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