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數據記錄

故事是曆史的演義,邏輯是曆史的抽象,故事與邏輯的統一,是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讀華夏經典:論語3

(2021-05-31 04:33:09) 下一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概這條有子曰是孔子被當成封建衛道士所撻伐的一條重要罪狀。這也說明其嫡傳弟子有子沒有弄懂他的一以貫之之道,將孝悌錯解成不犯上作亂而成為道之根本,且放在論語第一章的第二條。論語能有這樣的次序編排,大概也是有子的徒子徒孫幹的。有子真不孝之徒也!

孔子當然也非常重視孝道,論語中論孝的子曰基本也都在論語的前兩章,但孔子對孝的理解不是有子的不犯上作亂,而是其一以貫之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展現:論語首章首句中說的那些永恒和流變、有限和無限以及人和道的關係,這些形而上的東西要在形而下的具體生活中展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陰陽和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與實際的統一,下學和上達的統一。

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麵前,理論上的生命之生生不息和學之生生不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被具體把握?這兩個生生不息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為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表現為華夏人DNA傳承的不息和華夏社會認知傳承的不息。

孝,是華夏人站在生命之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的角度,是在現實生活中對生命DNA傳承的具體把握的手段。孝,也是祖先崇拜和敬祖的認知傳承在華夏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展現,是為了生命DNA傳承的。在人類還沒能實現生命的多態前,人類還沒能脫離DNA傳承的束縛前,孝在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因為孝是為了生命的DNA傳承並能支撐生命DNA傳承。因此,孝是華夏文化的精華所在,絕不是近代以及現代一部分無智的小知識分子所理解的封建糟粕。

現實中,不少的意見放在生命演化的角度去觀照,都是噪聲。比如丁克,因為承載其意見的DNA隻是曆史長河的一瞬,其濺起的浪花很快就被時間流逝所撫平。華夏文明能在無數的天災人禍中能綿延至今,此綿延不絕在地球唯此一家,不能不說是其生生不息文化的反映和表現。

孝,在孔子那裏不是抽象的死的理論教條,而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展現。比如在論語中孔子論孝的子曰有好幾條,但內容都是不一樣的,孔子對孝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這恰又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在普遍和個體的陰陽和合中的再次展開,關於此普遍和個體的陰陽和合後續再敘。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