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務實小民

昨夜,多倫多冷月無聲,寂寥之下,看了很多博客,想到自己也開通一個,權當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個人資料
務實小民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看待赴美留學

(2021-05-29 17:46:13) 下一個

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看待赴美留學?

疫情對於出國留學的衝擊近乎是毀滅性的,

一方麵疫情本身,各國封鎖,隔離,出行受阻,上課受限。

留學生的基本課程和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家長更不放心孩子一個人漂泊在亂局之中。特殊背景下,留學生的海外生活也麵臨著孤獨、恐懼和無助等諸多挑戰。

另一方麵,因為疫情,中西方不僅沒有攜手抗疫,共度難關,反而出現很多不堪:相互嘲弄,競相甩鍋。原本危機四伏的中西方關係更加糟糕。中國民族主義/“煩美”情緒進一步抬頭,美國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亞裔歧視。

現在全球範圍內疫情遠未結束,發達國家通過全麵接種疫苗已經出現曙光,美國也開始狂發F1簽證。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看待赴美留學?多少家庭,多少機構都麵臨著抉擇。

毫無疑問,後疫情時代考慮孩子的留學規劃應該更加審慎,需要從更加長遠的視角來審視。否則,會非常糾結。

從功利性的短期目標而言的確麵臨巨大的挑戰。

第一:關於求職。如果為了孩子回國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們要清醒的意識到,光憑一紙留學文憑,在國內的就業市場已經沒有多大的競爭力。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中國早已經過了唯學曆論、唯海外文憑論的海歸鍍金年代。加上近年“戰狼外交”“四個自信”廣泛宣傳,民族主義非常盛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海外留學生對比中國本土一流大學畢業生而言,求職不光沒有優勢,反而在本地社會經驗、人脈和實習背景上處於競爭劣勢。

道理顯而易見,上大學不光是學知識,更是一個積累社會經驗和人脈的過程。雖然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與世界接軌,但同時中國也是全世界在經濟、商業和文化上最特殊的存在。很多事實都告訴我們,剛畢業的留學生正是因為缺乏職場上的適應能力,而在國內職場起步階段處於競爭劣勢。

第二:關於外語能力。為了孩子在國外鍛煉外語能力,回國後不一定能有用武之地。曾幾何時,在外資企業是就業的最佳選擇,但現在最好的企業已經被大量國企和民企取代。外國投資在中國也早已風光不在,風生水起國內資本更加看重對中國文化和商業環境的獨到眼光。留學生的語言和西方文化優勢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無關痛癢。

第三,關於對中國社會的了解和適應。留學生學到的知識不一定能馬上適應中國企業。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大學教育或者企業文化更注重實用、更急功近利,而且國外的理論、實踐體係並不針對中國的實際,注定了與中國的實際不完全接軌。國外就很難理解中國的直播、帶貨、恰飯、O2O,城市服務等一係列新型商業模式。而留學生常年的國外生活背景,很可能讓他們與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脫軌。而且大學生的絕大多數實踐技能都是在實習過程中積累,不管中外皆是如此。西方企業的實踐經驗很難一下子轉換到中國企業,這也給中國企業留下普遍印象,留學生手高眼低,無法快速融入。

不在乎這些的純技術專業又處在中國學生“限製”“關照”之列。

所以單純以短期的就業目標來說,哪怕是北美排名前三十的頂級名校,在中國的就業狀況也可能趕不上中國的本土大學。

那麽,讓孩子留學究竟為了什麽呢?如果在職場上都沒有競爭力,花費巨大代價讓孩子留學還有什麽價值?

但是考量留學的價值不能局限在就業,謀職不是終點,隻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留學的意義也需要長期來檢驗。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越往後越能凸顯它的價值。

留學的真正意義不是讓孩子學到一門實用技能,或者掌握一門語言,它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最重要的蛻變,讓孩子從溫室走到社會,從依賴走向獨立,從懵懂走向清晰的自我認知,從地域局限走向真正的國際視野的過程。

回望曆史,不管是6、70年代的上山下鄉知青,還是8、9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留學生,從短期來看他們的人生不光錯過了很多精彩,更經曆了諸多的磨難和錘煉。從來都是“有得有失”,每一個生命個體麵對現實如何適應和提升,把每一段經曆化為寶貴的人生財富,通過磨煉形成終身受用的品格與機遇。最後 正是這些經曆風雨的知青和改革開發後第一代大學生、留學生,其中的傑出者成為了中國社會幾個時期的中流砥柱。

所以不管是學業也好,就業也好,都不應是我們考慮孩子教育的終點和目標,一個人的教育、學習、提升是終生的。在我看來,從人的長遠發展來看,留學必然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對一個人的價值也決不能用一時的標準來衡量。

關於全球化視野,國際化人才

因為疫情的影響,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受到暫時影響,是不是國際化的人才就不再有其價值?

的確,妖風陣陣,精通外語,有全球化視野,似乎競爭力價值不高,到外企好的就業機會也不多。

從長遠看,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

首先疫情的影響必然是階段性的,讓我們來看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瘟疫 - “黑死病”,從十七世紀開始在歐洲各國間大範圍肆虐,造成大約7500萬-2億人的死亡,是人類曆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黑死病給整個歐洲的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但依然阻擋不了人類文明融合的進程。近代科學、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密不可分,而現在的信息時代更讓全球一體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

疫情在可見的未來終將過去,而先進的文明一定是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多元融合,西方少數國家的保守主義勢力,中國的戰狼外交,四麵樹敵也不可能成為長期的主流。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目前人類的文明正在以井噴的速度發展。倒退十年,我們還根本無法想象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如何改變生活。而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更無法預測將會出現多少科技進步,無法想象AI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無法斷定在多少個領域會出現甚至超越摩爾定律的指數級跳躍。在無法預測未來的背景下,我們更無法對將來的人才、能力、素質進行定義,但無論如何,追蹤世界前沿,於國際同步始終是價值無限,“國際化”始終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留學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融入,移民,而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熟悉和駕馭兩種文化,做差異與衝突的橋梁,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加獨特/成熟/創新的思維。這才是留學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真正意義。

關於獨立意識&批判性思維

受中國的家庭組成方式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維,缺乏獨立思想。而社會教育層麵的選拔體製,又讓孩子在同一個標準和價值觀中成長,從而形成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包括部分白領、骨幹、精英,但是社會顯然還需要不同的,創新型的人才和思想。

而到西方留學在這方麵具有獨特的價值。

學習知識之外,學習迥異於東方的文化,思想,思維方式,價值無可估量。

而且通過強烈的文化衝突讓我們感知到自身的差異,讓我們感受/體會/提升自己的獨立意識。有助於我們清晰的認清世界,客觀的審視自己/審視自己原生的國家/審視一直認為應該如何如何的文化。增長知識,提升技能之外,開拓了視野,刷新了思維,善莫大焉!

附:   

中國留學生簽證恢複了,但美國還是曾經那個美國嗎?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1/05/14/10560823.html

對即將來美的中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將麵對的可能是一個與五年前、十年前、甚至疫情前都大不相同的美國。疫情餘波、種族仇恨和中美關係都可能令他們陷入“抱團”和自我封閉。

經曆了疫情期間的停滯,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最近宣布恢複中國留學生簽證申請。這本是件值得慶賀的事,但美使館在微博上發消息時,把中國留學生比作迫不及待出門玩耍的狗狗,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不滿。中國國內高漲的民族情緒進一步推升了這種反彈,使館為此道歉並刪除了那條微博。

如果你是即將來美的中國留學生,這場風波可能隻是你將麵對的複雜環境的預演。你手裏握著的仍然是那張為美國帶來了幾代中國留學生的F1簽證,但你將麵對的可能是一個與五年前、十年前、甚至疫情前都大不相同的美國。

美國當下針對亞裔的仇恨攻擊浪潮到底有多嚴重並不清楚,也許有誇大和渲染,但是這或許會讓一部分留學生走在陌生的街道上感覺提心吊膽。(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14日現年68歲,曾任職過美國前運輸部長、勞工部長,早於19歲拿到綠卡的台裔趙小蘭(Elaine L. Chao),向該報投書表示,自己仍收到以「你這個中國女人,滾回中國吧」(Go back to China, China woman.)為題的郵件。她投書感概地說,「我們都是美國人」,隻因是生長在美國的華裔族群,就得活在恐懼陰霾之中。)

中美對抗在不經意間可能會影響到你。

早在2018年初中美貿易戰初露端倪的時候,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裏斯托弗·A·雷(Christopher A. Wray)就曾在一個聽證會上警告說,中國政府利用在美學生學者收集情報的做法已經很普遍。在那之後,敏感專業的中國學生簽證受到限製、一些被認為有軍方背景的留學生簽證被取消、一些在美國的華人學者也被警方盯上。即使現在白宮易主,這種氣氛也並未消失。肯塔基州共和黨國會眾議員安迪·巴爾(Andy Barr)近日提交法案,要求增設56個新的聯邦調查局探員職位,監控可能的中共在大學中的間諜行為。在網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懷疑中國留學生為中共收集情報的評論,但是另一邊美國高校似乎也在強調避免留學過於政治化,美領館給眾多華人留學生正常發放簽證,允許中國留學生入境。

另外,中國留學生的複雜處境並不隻是美國方麵造成的,中國這些年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樣可能把你拉進漩渦。2017年,馬裏蘭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在畢業典禮演講中說美國的空氣比中國的更幹淨,她可以用之前從未夢想過的方式公開討論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政治,結果被“愛國民眾”罵“賣國”,招來一場噩夢般的人身攻擊。去年,匹茲堡大學中國留學生許可馨在網上以激烈言辭批評中國政府的疫情應對,也被中國網友列入“恨國者名單”,身世和家人都被“起底”。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隻要自己謹言慎行,這些問題都可以避免。但是誰也無法肯定,當中美關係一片飛沙走石的時候,單靠謹言慎行是否能確保時代的那一粒砂不落在你的頭上。何況謹言慎行可能引起的一個副作用:自我封閉。這對於成長階段的留學生十分不利。

老一代中國留學生因為人數不多,無法避免與本土美國人的接觸和互動。疫情之前,中國就已經穩居美國留學生最大來源國,在美留中國學生總數超過37萬,這使得如今的留學生隻生活在“自己人”圈子裏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知乎上一條“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的帖子收到了150多條回複,已經被瀏覽了近23萬次。喜歡“抱團”的當然不隻是中國留學生,時報前專欄作家弗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這篇關於大學新生的專欄文章中也提到,即使是美國本地學生,也喜歡跟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群待在一起,更何況留學生還麵臨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而如今,安全可能也成了留學生考慮社交範圍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正如布魯尼所說,跟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讓人安心,卻也浪費了機會,“多元能讓你接觸到豐富的思想,在多元環境中如魚得水對任何職場或事業來說都是一筆財富。”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對時代的烽煙和大國關係無能為力,但即使在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中,我們至少也還能逼著自己把留學的意義發揮到極致。不然,不遠萬裏飛過來卻浪費了這樣的機會,豈不是可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新手一位 回複 悄悄話 地主,資本家已經養得白白胖胖的了,準備割。現在是磨刀階段。耐心等待照片中的鐮刀長大,變鋒利,持刀人就可以下地開割了。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注冊很麻煩' 的評論 : 是啊,現在國內左轉很厲害啊,緊密圍繞建黨一百周年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這照片是新一代孩子嗎?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2017年,中國有18.21萬人赴美留學;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41.91萬人在美留學,美國有2.39萬人在華學習。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心中之城' 的評論 : 的確時代不一樣,觀念也變了。 為了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仍然存在,為了鍍金的也不少,反正多元化了。總規模還是不斷攀升的,一個川普撕破臉,一個新冠,現在又在急劇變化中。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黑貝王妃' 的評論 : 留學的目的和意義真的大不同了。而且多元化了,各種想法的都有。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哈哈,我們現在都不敢隨便亮明身份,免生意外。罵叛徒的有,罵SB的有(我這次出來就是,善意惡意地罵我傻的不少),羨慕嫉妒恨的也有。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您的大作我也看了,道理和我觀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總之國內國際的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民族主義抬頭,社會向左,同時又貧富分化嚴重,階層固化.....但是您提出了窮二代隻有出國移民一途,有道理但不那麽現實,現在已經不同於幾十年前,窮二代也沒有能力膽識出國啊,托福分數都不容易達到,機票都買不起,簽證也拿不到......國內窮了不好混。想出國也擠不過人家。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x123' 的評論 : 謝謝指出,回頭改正!
務實小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牟山雁' 的評論 :回複 '常態' 的評論 : 回複 'modems' 的評論 :歡迎來訪,謝謝留言!
心中之城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人留學是鍍金,以前的留學是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時代不一樣,觀念也變了。
黑貝王妃 回複 悄悄話 話題令人思考。留學的目的和意義真的不同了。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個好題目,來後回去的經曆,取決於今後中國的走向。06年在國內就醫時,就被同室病友說是叛徒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不管疫情如何,不管中美、中加關係如何,
在窮二代隻能躺平的世界裏,窮二代改變命運的主要出路 還是留學, 移民: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920/201809/14935.html
gx123 回複 悄悄話 黑死病是在14世紀,不是17世紀。
牟山雁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是地,學,習,鬥地主,分浮財。

modems 發表評論於 2021-05-29 22:24:10
應該去梁家河社會大學留學,新時代了嗎,必須的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應該去梁家河社會大學留學,新時代了嗎,必須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