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釣魚

臭豆腐釣 魚=海 畔有 逐臭之魚
(雜說有趣,來來來,姑且聽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談談無妨!)
個人資料
lovecat0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人為什麽會寫“缺筆字”?

(2023-11-16 20:12:43) 下一個

多年前,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過,他們書畫組常開會,決定有的錯字是“避諱”還是真的酒醉或糊塗寫錯的,非常有意思,都是專家來開會,很嚴肅的討論,決定結果,然後寫報告,也有英文版的,登在故宮出的月刊雜誌“故宮文物”上麵。今天在網絡發現了這段,很有一看的趣味。。。。。。。。。。。。。。。。。。。。

 

 

避諱是古代封建社會

特有的文化現象

相傳起源於夏商周時期

古代帝王及其祖輩的名諱

臣民百姓在文書中是不可以提及的

在書寫過程中

他們必須避開這個字

於是就有了各種避諱方法

 

 

 

在傳世的碑帖中

最早可見於唐代

唐宋時期的避諱相當嚴格

不僅本字要避諱

連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寫

元代因為統治者屬於蒙古族

方言不同

名字屬於音譯

所以沒有嚴格避諱要求

直到明代又恢複避諱製度

但並不嚴格

清代為滿族

他們不介意漢字諱

但從康熙時

又恢複了嚴格的避諱製度

 

總的來說

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缺筆

這在法書碑帖中很常見

二是改同義詞

如"匡”改為“輔”(宋太祖趙匡胤諱)

三是改同音字

這個方法僅限於明清

因為此時不避嫌名(同音)諱

如改“弘”為“宏”(清高宗乾隆諱)

 

一起來看一些經典碑帖中的

缺筆避諱字

 

出自唐·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鍾樓銘》

唐太宗李世民諱

中間少一“丨”

 

出自唐·顏真卿楷書《東方畫讚碑》

唐太宗李世民諱

少寫最後一筆斜鉤

 

出自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唐高宗李淵諱

省略了中間的“米”

 

出自唐·陸諫之行書《文賦》

唐高宗李淵諱

直接省略了右邊“丿米丨”

 

出自北宋·米芾行書《蜀素帖》

宋太祖趙匡胤諱

少寫最後一筆“?”

 

出自南宋·趙構楷書《養生論》

宋欽宗趙桓諱

缺寫中部與最下兩“一”

 

出自清·姚孟起楷書

《臨歐陽詢<九成宮禮泉銘>》

清聖祖康熙(玄燁)諱

缺寫最後一“丶”

……

 

 

(來自網絡)

 

中國人的文字迷信,很有意思,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