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釣魚

臭豆腐釣 魚=海 畔有 逐臭之魚
(雜說有趣,來來來,姑且聽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談談無妨!)
個人資料
lovecat0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水滸傳到金瓶梅,武鬆從完美人設跌落神壇?張竹坡:沒一個好人

(2023-01-14 19:34:48) 下一個

《金瓶梅》和《水滸傳》當中都有武鬆這一人物形象,雖然《金瓶梅》的故事是出自《水滸傳》的一個章節,但是對於人物形象來說,尤其是武鬆這一人物形象,在兩部作品中卻是天差地別的,相比與《水滸傳》,《金瓶梅》中的武鬆更具有煙火氣一些,他也有常人都有的缺點,在《水滸傳》中完美無缺的打虎英雄武鬆,到了《金瓶梅》中變成了凡人。

《金瓶梅》用了"舊瓶裝新酒"的手法,繼承了《水滸傳》的衣缽,借鑒了武鬆殺嫂的故事,去講述了一件全新的故事。

在《水滸傳》的二十三到三十一回與《金瓶梅》的一到六回、九、十回還有第八十七回的情節基本相似,在這些情節裏,武鬆是一個大俠的形象。

但是細細來看《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武鬆形象又有所不同。

首先是武鬆和武大的關係,在《水滸傳》中,武鬆對武大既倚仗又信任,完全符合長兄如父的形象,麵對柴進和宋江的不舍,武鬆依舊去找哥哥,而見到哥哥的那一瞬間便"撲翻身便拜",以此可見,武鬆對武大的敬重,而武大對武鬆也是掏心掏肺。反觀《金瓶梅》中的表現,武鬆和武大之間反而似乎是有些嫌隙,兄弟兩人見麵之後,僅僅是笑逐顏開,表現的並不如《水滸傳》一樣明顯。而邀請武鬆回家住的時候,也僅僅是潘金蓮先開口,武大幾乎沒有主動邀請自己的弟弟回家同住?是因為分離太久感情淡了?是武大在家裏沒有發言權,潘金蓮全代表他?還是武大就是嫉妒武鬆,怕武鬆覬覦潘金蓮的美貌?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武大的表現,相比於水滸傳來說,更具有煙火氣,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小市民的氣息,這樣的性格才是真實的"人"。

在武鬆殺嫂的細節裏也和《水滸傳》中的形象大有出入,將《水滸傳》中忠義敢為,有勇有謀的武鬆,變成了亂殺無辜,略顯愚笨又貪生怕死的形象。

在《水滸傳》中武鬆將鄰居請到家裏來作證人,還有人作筆錄,帶著王婆作人證,殺死潘金蓮之後,自己去官府自首。足以見得《水滸傳》裏的武鬆有勇有謀,敢作敢為。但是在《金瓶梅》中的武鬆呢?武鬆以照顧迎兒為借口將潘金蓮娶回家中。殺死潘金蓮的手段也是殘忍"把刀子去婦人白馥馥心窩內隻一剜,剜了個血窟窿,那鮮血就冒出來......雙手去斡開他胸脯,撲扢的一聲,把心肝五髒生扯下來,血瀝瀝的供養在靈前",殺死了潘金蓮以後又殺死了王婆以及王婆的兒子,這裏的武鬆顯示出的是殘忍暴力的性格,殺死王婆的兒子就算是濫殺無辜了。在為哥哥報仇以後,武鬆自己逃之夭夭,這裏的武鬆在殘忍殺人之後,又表現出自己貪生怕死。和《水滸傳》的英雄形象也是差了十萬八千裏。

還有在對待迎兒的問題上,迎兒在《金瓶梅》裏是武大的女兒,武鬆作為叔叔來說是不能不管的,但是在《金瓶梅》裏,武鬆殺嫂之後卻自己逃之夭夭,留下迎兒孤苦一人。

兩部作品關於武鬆殺嫂的情節既然這麽相似,那為什麽武鬆的形象卻大相徑庭呢?

金瓶梅中似乎沒有一個好人,它揭露的是最真實的人性問題,揭示了人性的複雜,人心的險惡和自私。但是它寫的不是人性之惡,而是人性的複雜。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十足的惡人。

最能體現武鬆性格不同的便是武大的女兒迎兒,這個形象是在水滸傳中沒有的,迎兒這一形象,既表現了潘金蓮的陰險毒辣,又體現了武鬆的自私。可以說是作者的畫龍點睛之筆,當武鬆殺嫂之後,迎兒與武鬆的對話可見。在殺死潘金蓮和王婆以後,他將迎兒倒扣在屋裏。迎兒說"叔叔,我害怕",武鬆卻回道:"孩兒,我顧不得你了"。迎兒作為自己親侄女,卻隻是他報複的工具,當他找潘金蓮報仇之後,卻將迎兒不管不顧,自己逃走,還害得迎兒遭受了牢獄之災,最後還是鄰居將迎兒救出來嫁與人做小。自己的至親竟然不如一個外人。

武鬆殺嫂的原因,也便一目了然了,他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哥哥報仇,而是為了自己被刺配孟州所受之苦的一種宣泄,並非是報殺兄之仇。

從《水滸傳》到《金瓶梅》武鬆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一個忠義兩全的大英雄變成了如此狹隘之人。一個讓人相信時間的美好,一個讓人看透人性的複雜。一個是忠義的典範,一個是真實的生活.(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