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釣魚

臭豆腐釣 魚=海 畔有 逐臭之魚
(雜說有趣,來來來,姑且聽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談談無妨!)
個人資料
lovecat0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代影後,25歲自殺,30萬人送葬:阮玲玉,到底有多傳奇?

(2022-03-18 04:54:27) 下一個

她把生命停留在了最美的年紀,離世的時候有30萬人自發吊唁她的葬禮。

她是阮玲玉,一個被愛情禁錮的熒幕神話。

我們在惋惜她對愛情的付出之外,不評判對錯。

事業獨立如她,仍然逃不出對於親密關係的過度依賴。

阮玲玉用她傳奇的一生提醒世人,事業對於女人固然重要,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模式。

她很美,卻重複在關係裏吃苦

阮玲玉短短的一生,一共經曆三段感情,每一段都是以耗竭阮玲玉的精神力而結束。

第一段感情是和東家的少爺張達民,也就是阮玲玉的初戀。

就算是這份感情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張達民仍然瞞著全家,為阮玲玉母女提供生活上的保障。

阮玲玉在感情中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耗盡自己資助張達民。

她努力拍戲,用盡心力詮釋每一個角色。但是張達民發現,隻要隨便幾句話阮玲玉就招架不住,她會脆弱的交出自己的全部收入。

熒幕上的阮玲玉是萬千星輝,熒幕下的阮玲玉卻被無止盡的感情勒索。

此時,無力的她遇到了一同在香港避難的富商唐季珊。

和張達民不同,唐季珊經濟獨立,經濟上能夠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是否有同居”,“是否有背叛”,“是否有經濟牽連”,成了那個時代另一種形式的網暴。

阮玲玉退縮到了一旁不敢參與他們的爭搶。

鬥得如火如荼的唐季珊,還在外麵花天酒地。阮玲玉雖有不甘,但再一次選擇妥協。

千瘡百孔的阮玲玉,在留下“人言可畏”四個字以後,選擇了結束自己25年的傳奇年華。

在唏噓之時,我們不禁生出疑問,到底是什麽,讓阮玲玉會重複在親密關係裏受苦跌倒?

所有的親密關係模式,

都逃不出最初的原生家庭

其實,阮玲玉的三段感情,都在重複她最熟悉的內在模式。

而這種模式,形成於她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裏,父親角色的缺失,讓她恐懼於“被拋棄”。

阮玲玉父親早逝,從小到大陪伴在身邊最多的,就是母親。

從小缺少父親的關懷,讓阮玲玉對於和異性的相處患得患失。這樣環境下的阮玲玉,會格外的珍惜每一段和異性的感情。

珍惜到怎樣的程度?

珍惜到奉獻自己的一切收入,滿足張達民的情感勒索。

珍惜到唐季珊拿著自己作為武器在法庭上攻擊張達民的時候,她隻是選擇默默哭泣。

珍惜到不怕千夫所指,也願意成為蔡楚生的“小三”。

父親的角色,是每一個女孩子學習愛情最初模板。

缺少父親角色的阮玲玉,其實內在模式已經是脆弱而敏感。這也最終導致了阮玲玉在日後的親密關係中潛意識的尋找這種愛,以至於過分的依賴於親密關係。

每一段感情的失去,喚醒的不僅僅是阮玲玉失去愛情的痛苦,同樣還喚醒了她失去父親的痛苦。

阮玲玉的內在模式最脆弱的地方在於:一個人的離開,會盜走兩份最原始的動力。

第二個讓阮玲玉成就不了愛情的原因,是童年的經曆讓她自卑,讓她習慣於“不配”。

自我的形成,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別人。從他人眼中的“自己”,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最終形成一個內在的“我”。

阮玲玉以傭人女兒的身份生長於富庶人家,自然少不了“下人孩子”的標簽。而對“下人孩子”的自我認同,也成為了阮玲玉內在模式的一部分。

但是這種自卑和敏感,卻讓她失去了對親密應有的防禦。

張曼玉飾演的阮玲玉

阮玲玉說過:“我太弱,我這個人經不起別人對我好。要是有人對我好,我也真會像瘋了似的愛他。”

“經不起別人對我好”是一種尋求過度融合的狀態,隻要對方稍微的付出,就值得自己給出全部。“經不起別人對我好”的另一麵,則是潛意識裏告訴自己“我不配那麽好”。

這種不配得感,已經深深的烙印在阮玲玉的內在模式之中。

早年時期的過度缺乏,導致了她的自卑,最終讓阮玲玉抑製了自己,讓自己活在別人的需求裏。

阮玲玉,不是“一個人”

有這麽一類人,她們總是遇人不淑。

在建立親密關係前,她們滿懷期待,卻隻敢遠遠的看著,不敢交流。

我常常會接待這類型的來訪者,她們有著和阮玲玉類似的內在模式。

在她們眼裏,自己似乎被命運緊緊的扼住了咽喉,老天一直不讓她們幸福。

有一位優秀的王女士,她工作於著名的國企中。有著穩定的工作,很高的收入,不錯的社會地位,在外人看來,她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麽可挑剔的了。

但其實,她經曆了兩段極度耗竭的婚姻。

第一段婚姻以丈夫出軌,帶著小三回家而結束。第二段婚姻也是很類似,雖然還有一紙證件,但兩人的關係等同於離婚。

這位女士曾卑微的對第二任丈夫說:“你在外麵怎樣都可以,回家就行。”

後來丈夫回家了,但是也換來了丈夫的不理不睬和無止盡的出軌。

這次,王女士沒有勇氣離婚。

氣若遊絲的她和我們溝通的時候說:“對,這些不都是我同意的嗎?”

這本質上,其實是一場“合謀”。

從這種隻有付出沒有收獲的親密關係中,我們看到的是,王女士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

王女士的父親是當地一個高職位的幹部,從小到大對她極其嚴格。

原本應該充滿愛和溫暖的一段父女關係中,就盡是不苟言笑的要求。

最終王女士成長為了一個令家人驕傲的女性,但是內在極度的脆弱,讓她很缺愛。

值得注意的是,王女士還有一個女兒,她的女兒在青春期的懵懂愛情中也逐漸表現出了失去自我的現象。

王女士的悲劇,有可能接下來再次發生在她女兒身上。

雖然隔了一個世紀,但她們身上都有阮玲玉的影子:

早年缺乏溫暖的父愛,讓他們難以自如的在一段關係中相處。

缺乏安全感,通過付出減少不安。

所有的親密關係中,隻有一種親密關係占據成為生活的主要部分。

明明不愉快,明明想要改變,卻又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說服自己服從於現狀。

久而久之,她們被困在關係裏,無法自由,循環在不健康的內在模式裏,認為這都是命。

尋覓健康的內在模式

才能獲取關係自由

舊時代遺留下來的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始終還是束縛了那個時代的女性。

不論是經濟機會還是教育機會,一個世紀之前的女性和此時此刻的今天都是無法相比的。

或許我們有一個需要治愈的童年,甚至是糟糕的感情。

但是這並非是命,而是可以改變的。

你可以從自己的“內在模式”著手。

首先,需要清醒的對自己的情緒和成長有覺知。

你已經多久沒有描述過自己的情緒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有多久了?

這個問題是否曾經有覺察到?

不自知的悲傷,甚至是自我攻擊和自我否定,會很容易將人拖往抑鬱的狀態。回避或者壓抑自己的情緒,本身就是內在模式不健康的表現。

覺察自己的內在模式是否健康,也是走向心靈獨立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們在很長一個時間裏被教育“不能矯情”,要去適應社會。這個說法本來沒有錯,但是我們適應的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麻痹自己習慣於一個糟糕的環境。

“算了,這都是命”就是拒絕成長的消極表現,也是不健康的內在模式在嚐試感動自己、說服自己和改造自己。

健康的內在模式,本應該是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通過尋求改變的方式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犧牲自己讓別人變得越來越好。

健康的內在模式,還表現在可以從多種社會關係獲取動力。

阮玲玉的悲劇在於,她把愛情作為了大部分的動力來源,以至於失去愛情的時候,她感覺失去了全部。

然而,健康的內在模式根本不會讓你過於把情感傾注在一種關係之上。

想要不被“一葉障目”,那麽就要打開心扉去發現世界的其他美。

是不是人世間的情感,就隻有愛情了?

肯定不是,一個讀書分享會,一個女性成長的團體空間,一場團體運動,哪怕隻是一個廣場舞,都是能夠讓人獲得動力的。

最後,請讓強大的內在接受自己的童年,接受早年的不悅。(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