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釣魚

臭豆腐釣 魚=海 畔有 逐臭之魚
(雜說有趣,來來來,姑且聽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談談無妨!)
個人資料
lovecat0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讓歐洲人驚豔的清代畫家

(2021-02-03 00:30:06) 下一個

如果要請一位藝術家為自己創作一幅肖像畫,你覺得要花多久才能拿到?

  你可能會說,街上的漫畫家幾分鍾就能拿出一幅。

  如果是掛在客廳的大幅油畫呢?

  想到油畫打稿、上色、調整……一係列的步驟,你是不是覺得一天之內很難拿到?

  史貝霖 Richard Wheatland船長夫人肖像 1799-1805

  但你知道嘛?即使是油畫肖像也可以快速完成。不到半天就能帶走作品的事,在清代廣州的一位畫家那裏一點也不誇張。

  他是個專門畫洋畫的中國畫家,人稱“史貝霖”。他作畫非常迅速,2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幅肖像。當時的中國藝術圈,四王和四僧的水墨畫是最流行的,油畫這種賦色濃麗、帶著陰影的畫作並不受歡迎。所以,這位快手畫家的客人,並不是中國藝術圈的藏家,而是來中國經商的洋人。他的畫惟妙惟肖,十分精美,即使在歐洲也能突顯出藏家的貴族眼光和身價。洋人們很喜歡找他畫肖像,所以他的客人絡繹不絕。

  史貝霖 Richard Wheatland船長肖像 1800

  這些客戶有的是老客,但也有的是聽了這個畫家作畫神速的傳聞,特地來看個究竟的。

  “連歐洲最好的畫家都不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中國人到底能不能畫油畫?會不會是騙子?”

  “聽說這個家夥學油畫沒多長時間,有這麽大本事?”

  直到畫家已經動筆,他們仍是半信半疑。

  作畫的時候,畫家和端坐的肖像主人公已不再講話。畫室十分安靜,旁觀客人的神態變化,幾乎是畫室裏最熱鬧的一景了:滿臉狐疑的表情幾十分鍾後開始消散;接著,是時而點頭;再後來,他們已經在不自覺地發出驚歎聲。

  外銷畫上的中國畫家

  在他人看來,洋人們成了畫室的焦點,而洋人眼裏的焦點,是眼前的畫家和即將完成的作品——短短的2個小時,一幅肖像竟真的呈現在眼前。

  美國商人哈斯堪在1803年的日記中曾說:

“覓得空閑之時,我去找史貝霖,請他替我畫肖像,坐了兩個小時就畫好了。他每幅肖像畫收費10美元,生意十分興隆。我驚奇地發現,他是多麽擅長此門肖像畫藝術!”

  可惜,這個畫家在中國本地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2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關於他名字的記載。隻能從洋人的記錄中知道,人們對他的稱呼是Spoilum。中國的學者再轉譯成中文,稱他為“史貝霖”。但也有人譯成關貝霖,因為傳說另一位外銷畫家關喬昌是他的孫子。

  史貝霖 托馬斯船長肖像

  史貝霖 紅衣男子肖像

  林呱(關喬昌)自畫像

  在清代,能這樣把洋人的心深深抓住的畫家不隻一位。據說,在對外國人開放的廣東十三行,有幾千位外銷畫家。關於他們的文獻記錄,大多查不到,現在能知道的有“林呱”“蒲呱”“庭呱”這樣的稱呼。洋人喜歡的題材也非常多樣,除了史貝霖這樣的肖像畫,還有風景畫和風俗畫。尤其還有下麵這種描繪清政府酷刑的作品,也是西方人喜歡的題材。

  挑斷腳筋

  環首絞刑

  看到這種畫,不要被西方人的惡趣味驚到,因為洋人買它們可不是為了滿足變態心理,而是想一睹東方大國的尊榮,滿足自己對神秘東方的幻想。

  繪有中國人物和西方風景畫的外銷畫

  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中國是一個充滿神秘和傳奇色彩的國度。商人和船員夢想著去富饒的東方賣掉貨物,換回精美的工藝品和茶葉絲綢回到歐洲倒賣,以此發一筆橫財,走上人生巔峰。洋人建造出了大型船隻,裝滿自以為暢銷的新產品和歐洲特產,運往東方。雖然那時候歐洲的旅行家能進行世界遠航,商人們也可以來中國做生意。但這樣的遠行,至少要個一年半載,不是所有的歐洲人都有機會遠渡重洋。當回到歐洲,商人和船員既帶回了新奇的玩意兒,也帶回了奇聞和讚美。

  通過遊記之類的文字想象,永遠不如圖畫感覺真實。在沒有照片的時代,繪畫成了洋人認識中國的首選。商人和船員會讓中國畫家繪製很多符合西方口味的外銷畫。它們材質多樣,有油畫、水彩畫,也有工藝複雜的玻璃反畫。當他們返回時,這些畫作將跟隨整船的貨物一起到達歐洲。

  繪有仕女的外銷畫

  這些表現風土人情的畫作,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東方的好奇心,外銷畫成了當時歐洲人眼裏的香餑餑,購買和珍藏的客戶遍及商人和貴族。奢侈品的製作過程是歐洲人喜愛的題材,尤其是在歐洲最受歡迎的絲織品、茶葉和瓷器的製作場景圖。

  采桑

  絲綢製作

  製茶

  可惜,這些圖畫跟真實還是差了一大截,因為活躍在廣東的這些畫家,可能從未離開廣東,甚至從未見過真正的製作場景。

  你一定會問,那他們怎麽畫出來的?

  別忘了,中國畫有一大方法是“摹”。尤其清代,臨摹仿寫古代作品是備受推崇的一種作畫方式,受到從小學習國畫技藝的外銷畫家們自然也不例外。外銷畫家會借助前人和洋人帶來的風俗畫、人物畫、藝術複製品,來一個挪用和修圖,就成了外國人喜歡的“采茶圖”、“農耕圖”、“采桑圖”。它們看似寫實,卻很少寫實。國畫和西畫一大不同點,就是不強求寫實。若去看看古代帝王妃子的畫像,你會發現他們表情幾乎相同,動作也異常地相似,就像一個模板裏出來的。

  林呱大宮女仿作

  清代外銷畫西洋風格的外表下,是中國藝術的魂魄。外銷畫家大多隻受過短期的西洋畫技法訓練,創作的筆法還是會用到中國畫的技巧。中國畫因為作畫工具材料的原因,幾乎都是下筆無悔,不可修改。這種經驗,讓許多外銷畫家可以迅速準確地落筆,線條流暢,畫麵構圖和諧,甚至比歐洲畫家的作品更精美。他們的作品具有微妙的神韻,產生了不同於歐洲傳統繪畫的味道。

  林呱 帕克醫生

  200多年的英國“馬葛爾尼使團”成員約翰·巴洛這麽形容外銷畫家:

“他們模擬自然界豔麗色彩的本領無人能及……歐洲彩色印刷畫送到廣州,被他們複製得相當逼真。”

  女子像 外銷畫

  女子像 西畫原作

  外銷畫代表了西方曾經對中國的憧憬,也是中國人學習西洋畫的印記。然而曆史總是向前發展,隨著照相機的發明,外銷畫的記錄功能被替代,世界的格局變化也讓西方人對東方的神秘憧憬日益減少。風靡一時的外銷畫,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外銷畫上的西方商人和中國官員

  描繪伍秉鑒的莊園的外銷畫

  這段承載了中國西洋畫曆史開端的作品,因為多在國外流通,曾一度被國內忽略,關於它們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