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站

光就是信息,黑暗是信息的缺乏 選自《黎明的帶來者》
個人資料
正文

自由是什麽?桑希亞大師談如何擺脫思想的牢籠

(2025-09-03 22:14:15) 下一個

發布於2025年9月3日 作者Michael Hersey |

我將以美國作為這次關於自由的演講的開端。你們中的許多人,當然,,不是來自那個國家,所以當你聽到這些評論時,請將它們與你自己的土地或你所移居的國家聯係起來,看看它是否合適。從美國開始很有趣,因為它聲稱是自由的土地。讓我們仔細看看在這種情況下自由意味著什麽。孩子是如何被培養成自由的?大多數孩子被教導要聽從父母。你要做你被告知要做的事情。在一定年齡,政府強迫孩子上學。父母沒有拒絕這一命令的自由。孩子或父母有選擇的自由嗎?在學校,你被迫遵守規則,保持安靜,完成你被分配的工作。你不僅在身體上沒有自由,而且在精神上也必須完成你被告知要做的工作。你沒有自由選擇你的科目,學習方式,甚至沒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你被分配的事情。對完成期望的行為有獎勵,對偏離或抵抗有懲罰。在家裏,父母也是如此,盡管這可能更多地與規則、期望和行為以及完成任何分配的任務有關。所以,這個國家的自由似乎意味著你做別人想做的事會得到獎勵,而你隻做自己想做的事會受到懲罰。似乎隻有成年人才有自由,但讓我們繼續挖掘。那麽,這種自由在哪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似乎是,他們不能被賦予自由,成年人需要教你應該如何做以及你應該做什麽。這種“教育”在學校和家裏持續十二年,直到你完全學會如何將你的自主權交給那些“知道”的人,或者你遭受無休止的懲罰並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

現在,作為一個年輕人,你已經學會了以“正確”的方式行事,否則你會發現自己陷入了與權威的無休止的、甚至可能是失敗的鬥爭中。你每天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嗎?不能。你現在被設定去做你“應該”做的事。如果你不按照你現在的大腦告訴你的去做,可能會有可怕的後果。你將無法養活自己。你將不會以負責任的方式行事。你將不會用你的生命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你可能會失去你的房子、你的車子、你所愛的人。你將沒有未來。你會無家可歸,沒有朋友,徹底失敗。人們不會愛你;他們甚至不想和你在一起。你必須遵循社會的期望,否則你會被排斥。這就是在自由的國度裏發生的事情。那些隻想玩耍和探索周圍世界的小孩被訓練成了機器人。現在人們擔心的是醫療保險,這需要你保住一份工作。社會通過廣告和一些不那麽含蓄的暗示告訴你,你擁有什麽,你就是什麽。你的汽車、衣服、房子、電子產品、外貌,以及任何你可能擁有的伴侶,都定義了你。你可能選擇維持婚姻,因為你擔心離婚後你會被視為壞人,尤其是在涉及到孩子的情況下——而且你可能會失去醫療保險。這就是自由。你可能背負著抵押貸款、學生貸款,信用卡也已經透支。又或許,你節衣縮食,努力避免為原本可能令人愉悅的事情付出代價,過著拮據的生活。你艱難前行,按照別人、專家和權威人士的指示去做。

也許你很幸運,在宗教環境中長大。教會會告訴你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以及如果你行善會有什麽後果,如果你做錯會有什麽後果。所有這些規則都要求你遵守。即使你沒有在宗教環境中長大,你仍然被灌輸道德觀念,仍然被教導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也許你從小就被灌輸科學信仰。你被教導的是,科學是聰明人研究和證實的,它描述了世界真正的運作方式。科學告訴你,你必須通過接種疫苗和其他注射來保護自己免受疾病侵害,如果預防措施無效,還要服用某些藥物。它告訴你應該吃什麽,應該如何對待環境,同時也暗示科學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任何未經科學證實的事物都不能被相信是正確的。我們仍然有無數的規則來指導你的生活。自由在哪裏?“科學”的一個有趣之處在於,真正的科學家不會接受他所學到的任何東西作為絕對真理。一切都值得質疑。所有研究都以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進行,以探索實驗將產生的結果。人們渴望超越“已知”的領域,探索新的領域。他們明白,科學並不能證明任何東西;它隻是提供理論。理論有保質期,最終會被新的“理解”所取代。科學永遠無法確定,也永遠不會完成。它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科學家們意見不一。不能準確地說,科學證明了一切。然而,人們的生活卻被科學的“信仰”所引導。他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把自己的權力交給科學、宗教、父母、權威、雇主、親戚、朋友,交給大眾意識。自由何在?在自由的土地上,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相信所有人,除了自己,讓別人決定他們的人生方向。大多數情況下,生活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那些不遵守這一準則的人非常可疑。他們以為自己是誰?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自由。沒有人被迫放棄自己的權力。然而,很少有人宣稱並行使這種自由。在美國,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任何工作。他們不受任何模式或信仰的限製。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但前提是不能傷害他人或違反現有法律。然而,事實上,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自由地違反這些法律並承擔後果。在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深處,他們是絕對自由的……如果他們想要宣稱這種自由的話。同樣,很少有人真的這麽做。人們選擇職業是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是懷揣著對財務自由的渴望,是懷揣著對權力和控製的夢想,或是出於絕望。人們可以自由地將每一天都用於個人的快樂和探索,但他們最終選擇了工作。隻有極少數人才能體驗到工作帶來的自由和快樂。即使能立即獲得回報,通常也伴隨著某種妥協,即為了想象中的未來自由而放棄當前的自由。無論你是生活在“自由之地”,還是生活在極權社會,最終都沒有什麽區別。無論在哪一種社會,你都可以追隨內在的指引,選擇追隨內在的喜悅和神性,或者屈服於大眾意識的壓力。四麵牆壁並不能構成監獄。監獄長是你內心對世界聲音的臣服。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觸及你內心的聖殿。別人可以嚇唬你。那麽你必須直麵恐懼,或者將你的力量拱手讓給它,放棄你的自由。結果是,從那時起,你就生活在恐懼之中。說實話,你本來就生活在恐懼之中,隻是外部威脅讓恐懼更加明顯。恐懼的心靈相信它別無選擇。

這種自由是什麽?我們想在此指出一點:自由就是做你真心實意想做的事情。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真心實意地希望每周五天起床上班,然後在工作崗位上待上八個小時?那可能就像一座監獄。你每天都是自由地選擇做這份工作嗎?或者,你是否因為喜歡這份工作而感到自豪——它比你現有的其他工作更好,或者薪水讓你擁有其他自由?你是否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期待?你是否沒有更想去的地方?我們可以說,自由就是每時每刻都朝著你熱愛的事情邁進。大眾意識的教導是,你不能隨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事。你必須務實。你必須保護和照顧好自己。這是你的責任,在你追求快樂之前。也許你可以在周末或晚上做這些。但即使這樣,如果你有家庭和房子,你仍然有差事要做,有清潔工作要做,有購物要做,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你在騙誰呢?除非你是少數例外,否則這就是父母、學校、社會、教會、科學等等教給你的。自由在哪兒?快樂和激情在哪兒?隻要你相信這些對自由的限製是事實,它們就永遠是事實。你不能放棄選擇的自由,但你有選擇不想要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你的牢籠。沒有人強迫你這麽做。你有自由去相信你別無選擇。隻要你做出了那個選擇,生活就會證明你是對的,因為你確實用你的思想創造了你的世界。你會受苦,體驗各種負麵情緒。你會像坐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你將無法逃脫這個循環。你將不會有真正的自由感或持久的快樂。這是一個無期徒刑,然後你就死了。自由在哪兒?

自由在於你的選擇。你是選擇相信自己沒有自由嗎?還是選擇明白,作為上帝之子,你是按照造物主的形象造就的,擁有無限的想象力、喜悅,以及從這份熱情中創造的能力?明白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追隨任何在體驗物質世界、運用這具肉體時湧現的表達。唯一的自由在於做出這個選擇,在於聆聽你內在的指引,而不是屈服於大眾意識。做出這個選擇能保證你從此以後的生活一帆風順嗎?或許不能。這就像你從未做過的任何事情一樣。你一開始可能做得並不好。舊的信念可能會慢慢消亡。一開始你可能認為,隻要你實現了某件事,你就會感到快樂。這種信念可能是,快樂來自於獲得、人際關係和成功。我可以告訴你,事情並非如此,這樣可以節省你的時間,但你可能需要自己去學習,所以盡情發揮吧。我不是這方麵的專家;你的內在驅動力才是。當你從內心做出選擇時,你的學習曲線會急劇上升。你會明白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麽。同時,沒有錯誤,沒有彎路。讓你的GPS朝著你真正所是的平靜、喜悅和愛前進。你的自由將帶你去往何方,你將不斷改變和發展。它永遠關乎過程和當下,而不是任何目標或指標。自由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非常可怕。你不知道它會把你帶到哪裏,也不知道當你追隨內心時,你會放棄什麽。至少在監獄裏你不必擔心。你一直被告知該做什麽。意外被最小化。即使它可能不會讓你快樂,至少你會融入其中。其他人都在這樣做。人多力量大。有了這種自由,沒有人能告訴你該選擇什麽或走哪條路。你必須自己去發現。沒有人能告訴你你要去哪裏。大多數人會批評你的方向。你會發現你的道路與眾不同。它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指引你,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你要去哪裏。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道路是什麽。隻有你知道該做什麽,該去哪裏。

自由就是允許自己去做那些事。自由就是傾聽你內心深處那平靜的聲音,而不是周圍喧囂的聲音。無論你如何成長,有什麽樣的父母,什麽樣的學校,什麽樣的宗教思想,或者身處什麽樣的社會,都無關緊要。和所有人一樣,你也曾被所有這些力量所左右,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和行動。自由就是讓你擺脫所有這些,活出你的激情。勇於說“不”。像辛納屈一樣,說“我要按我的方式做”。你遵循自己的指引,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這就是自由。

現在很好!

桑希亞/精神

來源https://eraoflight.com/2025/09/03/what-is-freedom-master-sanhia-on-escaping-the-prison-of-the-mind/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