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沒有學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之我見

(2020-10-18 17:45:44) 下一個

首先聲明,我並非借著這句話來指責老師和對老師的工作內容進行幹涉,僅僅討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也僅僅是在自己孩子教育上的反思。

開篇名義,我非常認同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句話就是說於受教主體而言,隻要他是想學習的,那麽肯定會有一種教學方法會讓他學會,絕不會是榆木疙瘩或者朽木不可雕也。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曾經不知何時見過或者聽過的施教主體的評價,像是”太笨了“,”你怎麽就是不開竅呢“,基本上都是貶低打擊甚至惡毒諷刺之語,我能想到的孩子往往都是低著頭,不知所措,而如果施教主體並非孩子家長的話,那麽家長往往也是無奈的,陪笑的,其實,孩子學不會隻能怪孩子嗎?我們是否也曾經從孩子的性格和興趣閱曆著手,來找到可以讓孩子開竅學習的方法呢?

長久以來,老師的地位都很崇高,老師如果說了什麽評價,而忙於生計的家長往往都不假思索的相信,再加上平時也沒有太多時間去考慮孩子的感受,甚至於會說:”我就是這麽長大的“,或者認為就應該對孩子多打擊多批評才能讓孩子進步,在打擊批評之後還可能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真是有種過去重現的熟悉感。

學校的教育是針對一個集體,如果這個集體中有個學生與別人不同,而老師又願意因為這個學生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隻能說這個孩子太幸運了,在傳統教學當中,其實學生的想法是不太被重視的。我們都會希望我教什麽孩子學什麽,練習什麽,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來跟討論一些問題,但往往事與願違。特別流行的關於寫作業的段子,就深深解釋了這種現象,那些能讓家長們放心的孩子往往都是別人家的,好在大家也沒有諱疾忌醫,往往爸爸媽媽們聚集在一起,都是大倒苦水,互相取經,威逼利誘各種方式輪流上陣,隻是為了讓孩子這輛牛車能夠在自己認可的道路吭哧吭哧前進。

當我讓孩子學鋼琴或者小提琴時,我並沒有讓他/她成為音樂家的願望,當孩子學畫畫時,我也沒有想過孩子要以此為生,所以老師所教都是基本技能,而學生想要學習卻遲遲不得法,那麽肯定就是有問題存在,這個時候要做的是找到這個問題是什麽,還有怎麽樣來解決問題,但被長久的挫敗打擊的施教對象卻似乎忽視了這一點,往往是批評指責受教對象,而不知這個時候才是為師最關鍵的挑戰。如果隻指責另一方而不反思自己的方式,那麽受教對象要麽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接受施教的填鴨式的教學,死記硬背,長久或者也能以量變積累成質變,某天突然醍醐灌頂,領會貫通,還有可能厭學,越學越煩;要麽就是換老師,每個老師的教學方法會有不同,而好一些的老師,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有興趣,會聯想,來學習。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也就是人天生就想學習。當孩子想學習的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機會,並且盡可能維持這種學習的興趣,但孩子又天生是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的,隻是大人增加了自製力或者是囿於各種條件的取舍,所以當孩子表現出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不用非得像爭奪陣地一樣,非得按照某個模式來,一絲一點不能改變,畢竟,這是孩子的人生,他們在家庭裏更多需要的是愛和嗬護,而不是嚴格按照某個模式一成不變的學習練習,直至成為父母師長認可的棟梁。其實家長們大可放心一些,哪怕孩子一時沒有跟上趟,那是他/她有自己的節奏,這個節奏也許是他/她在創造一個秘密花園呢。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自然我們就不能按照同一個方式去教,如果當真有怎麽都教不會的學生,那是需要特別當心了,因為這個學生是如此的與眾不同,需要特別對待,而非早早的把這不同給標記出來,並且鋸之磨之,美其名曰不琢不成器,但你會疼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