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湘梅(84級物理係)
01 證明自身的價值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我也不例外。
我的青少年時期,正趕上國家撥亂反正、百廢待興。那是一個充滿活力、講求奮鬥的年代,我也為自己編織過一些美麗的夢想,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
我不是一個資質特別聰明的人,但相信勤能補拙,因此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和執著。憑著自身的努力,我從小學到中學都保持優異的成績,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高考時,我考入了理想中的北大物理係。
在北大的學習生活,讓我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得不令我實時調整自己的夢想。當夢想和現實不斷地碰撞,雄心壯誌漸漸消退後,我的內心依然有一種渴望:不虛度此生,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證明自身的價值。
1991年底,隨著出國的熱潮,我放棄了在北京科研單位的工作機會,隨著先生來到美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奮鬥。但我到底想要什麽?是為了看看外麵的世界?為了過好的生活?還是隻為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自己也不清楚。
在當時的認知裏,人生的價值體現在成就上,例如:高學曆、好職業以及由此而來的高收入和富裕的生活。至於在家庭中擔當的角色、花費的精力,不但不被認為有什麽價值,反而被看作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阻礙。
02 “這個孩子有問題”
我在美國讀計算機碩士時,我的兒子出生,這是我和丈夫的第一個孩子。那時我們分居兩地,在不同的學校讀書。我生下兒子三個月後,離開丈夫、兒子和來幫我們的婆婆,獨自回到學校繼續上學。等學期結束了,再飛回丈夫那裏。記得當時丈夫帶著6個多月大的兒子來機場接我,將兒子放在我懷裏。小家夥並沒有拒絕我,隻是瞪著眼睛好奇地盯著我看。旁邊一位美國婦女看著我們,問我:“你多久沒有見到孩子了?”當我告訴她有3個多月時,我注意到她一臉的驚訝和不解。
由於兩地分居,我沒法照顧兒子。婆婆簽證到期後,帶著7個多月大的兒子回了國。等我拿到學位他再回來時,他已經19個月大了。我花了一些功夫才和兒子熟悉起來。後來,我們又有了一個女兒。像絕大多數華人父母一樣,我們盡自己所能,給孩子們提供好的條件,希望培養他們成才。尤其是,兒子從小聰明伶俐,認識他的親友都說應該好好培養他。我們就更不敢懈怠,給他報各種課外補習班:琴、棋、畫、中文、英文寫作、演講、體育,等等,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兒子卻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成為各方麵都優秀的孩子,反而出現了許多問題。他天資聰明,卻個性倔強,常堅持己見,與同學搞不好關係。他渴望有朋友,卻不懂如何交友、與人相處。由於沒有太多人願意和他交往,他就常去招惹別人,結果造成更多衝突。
在偌大的校園中,他常顯得形單影隻,課間常坐在圖書館裏,一本接一本地讀裏麵的書。即使是這樣,他仍然常與人發生衝突。十歲時,竟因此開始被學校停課,並且頻率越來越高。校長說這個孩子有問題,需要看心理醫生,更斷言他這樣下去,根本沒有辦法讀到中學。
03 漸漸被信仰吸引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聽了一位朋友的建議:在2005年5月的一天,和丈夫一起帶著兩個孩子到離家不遠的基督徒會堂參加教會的兒童活動。開始時,我們很不習慣教會聚會的形式和內容,尤其是《聖經》裏所記載的神跡,感覺和我以前讀過的神話故事沒有什麽兩樣。
可兒子非常喜歡去教會。雖然一開始,他也常會和別的孩子發生衝突,但這裏的人不像其它地方的人那樣,給他幾次警告後,就拒絕他;而是對他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和寬容,真心誠意地接納他。我和丈夫為了兒子,一周要去好幾次教會。
最初的3個月,我們常把孩子放在教會,自己抽空做別的事。後來礙於情麵,又留下來參加了一次福音組的聚會。在那次聚會中,我們觀看了馮秉誠牧師“信仰·科學·人生”係列講座的第一講“啟示之光”。馮牧師一開始就提醒我們從事科研的人,應該有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和認識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能在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斷言其不可信,並加以拒絕。
在這一講中,馮牧師提到大自然的井然有序。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水的反膨脹現象是為了保護水裏的生物過冬。這種將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歸結為出於有目的的設計使我產生很大的震撼。我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想過,這時細想一下,卻顯得非常合理。
這以後,我和先生自願參加教會福音組的聚會,也有興趣去接觸以前不知道的信息,思考平時沒時間顧及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關於個人的價值、奮鬥的目標、生活的態度以及人生的意義等等。
通過6個多月的學習、思考,我越來越相信天地間真有一位造物主,相信耶穌不僅真實地在曆史上出現過,且對人類曆史有著重大的影響;祂的死和複活有許多無可辯駁的證據。我還發現,許多我敬仰的科學巨匠和曆史上的偉人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們不僅學識豐富,且品德高尚。
即便是我身邊普通的基督徒,對我們的關愛和接納也讓我非常感動。例如,教會的長老每次見到我兒子都會笑盈盈地擁抱他。兒子開始時不善於在群體中與孩子們相處,有的弟兄就會專門帶著自己的兒子和他一對一地玩耍。
當我對信仰了解越多,就越被它所吸引,也越想接受它。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信仰,找到解決我兒子問題的辦法。但有一個難題阻礙我邁出最後的一步——我無法接受自己是個罪人。
04 求神赦免我的罪
在教會牧者的建議下,我開始為這件事禱告,求神讓我看到我的罪,好接受基督的救贖。
不出一個禮拜,神就使我在兒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罪。兒子個性倔強,常常是讓他做的他不做,不讓他做的他總去做。他的行為常讓我失望,再加上在學校常出狀況,使我不勝其煩。
雖然在美國是不許打孩子的,我也還是忍不住打過他,並且常責備他、訓斥他。後來我才意識到,怒氣中的我,常是口不擇言的,對他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有一天,當我又一次訓斥兒子的時候,我將自己一直以來的壓抑、委屈、怨恨一股腦兒都發泄在他身上。在一陣宣泄過後,我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我意識到自己的怒氣太強烈,言語太尖刻傷人。我承認我的惱怒其實並不都因他而起,我把怒氣發在他身上,隻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發泄的地方。
當兒子後來為惹我生氣向我道歉時,我突然有一種強烈的罪疚感,我發現他是多麽得無助和可憐。他隻是個十歲的孩子,他處在一個困境中,多麽需要愛、需要鼓勵、需要幫助!而身為母親的我,不正應該是那位給他愛、給他鼓勵、給他幫助的人嗎?“母愛”之所以被人歌頌,不正是因為人總是能在自己的母親那裏得到接納、肯定和支持嗎?兒子現在出現的狀況,是不是因為我平時忽略了他的需要,沒有給予他及時的正確的幫助呢?
我強烈地感到自己不配作母親。我想如果我繼續這樣下去,不僅不能幫助他,反而會毀了他,會失去他。我誠心地祈求神赦免我的罪,救救我、救救我的兒子!
2006年5月7日,我們夫妻及我父母四人一同受浸,歸入基督,開始走上了一條蒙福的路。
05 祂改變了我和兒子
生活中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我多麽希望神能很快改變兒子。開始時,我常在《聖經》中找相關經文讓我兒子讀,例如應聽從父母、不輕易發怒、愛惜光陰……與他一起讀經時也常針對他的問題發表評論。沒想到,這樣做,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使兒子不再願意和我讀經了。
信主後一年,兒子的情況仍沒有明顯改變,我的信心也跌到了穀底。
有一次,林三綱牧師來教會作同工培訓,我沒去參加,在培訓快結束時,我去教會接父母回家。當我走進教會,林牧師正在講“愛是恒久忍耐”。他說,這個“忍耐”不是別人打你一拳你不踢回一腳,而是無論“你的兒子”讓你多麽失望,但因為“愛”,你仍然相信他,對他有盼望,並且會滿懷希望持續不斷地為他禱告,永不放棄。
這一席話簡直就是對我說的,不然牧師為何會突然用“兒子”來做比喻。對照牧師所說的,我對兒子的“愛”顯得那麽蒼白無力。我雖然花工夫在他的學習上麵,卻幾乎沒有花時間傾聽他、了解他、關心過他的想法。因為常常關注在他的問題上,所以對他批評多,鼓勵少。
神讓我看到,作為母親,我自己需要先被改變,因為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兒子說,他脾氣大,是因為我的脾氣大;他常發脾氣,和別人打架,是因為我也常罵他、打他。
藉著神的話和聖靈的引導,我開始省察自己:為什麽會常發脾氣?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我一直很努力,卻說不清那是為了什麽。是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還是為了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擁有一個安定、沒有缺乏的生活?因此,我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有投資就想有收獲,有付出就希望有回報。這種心態不僅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態度,也影響我對身邊其他親友的態度,甚至影響我在工作中與同事和上司的關係。
神讓我看到,我其實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盲目地拚搏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在祂賦予我的各種角色中看到了我在祂眼中的價值,那是為人妻子的價值,為人母親的價值,為人女兒的價值,更是作為天父兒女的價值。我隻要按照神的心意去做好我各樣角色中的職分,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神也通過《聖經》教導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路加福音》12:22-23)。我不應該舍本逐末,注重外表的光鮮,而忽略內在的實質。就教育孩子來說,我不應過分看重他將來從事什麽樣的職業,而更應該看重他能成為什麽樣的人。隻要我們按著神的心意行事為人,祂會供應我們生活所需用的。神不僅通過祂的話,更通過每一天親自的帶領,讓我真正經曆到祂的信實、慈愛和能力。祂真是一位我可以信賴的、又真又活的神。
隨著對神更多的認識和信靠,我心裏漸漸有了平安和喜樂,不再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也不再過高地要求別人。我開始學習按照兒子原來的樣子來愛他、接納他。雖然有時還會著急、生氣、還會起爭執,但我們學習在神麵前彼此承認錯誤,彼此原諒。我開始看到並欣賞他的長處,開始真心為神賜給我這個兒子而感恩,我相信他也知道我愛他並關心他。
兒子後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在教會裏,和他一起長大的孩子們都說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有了很多好朋友。在學校裏,他常被列在校長的全優名單上,並且以優異成績從高中畢業。
對於信仰,兒子有自己的體會。他高中一年級時受洗成為基督徒。當施洗的牧師問他是否願意接受耶穌做他生命的主,一生一世跟隨祂的時候,兒子回答說:“Yes, with all my heart and soul!”(是的,用我的全心和全人!)那段時間,他非常愛神。一本《聖經》被他讀得破損了;唱讚美詩時,他總是站著舉著手,哪怕全場隻有他一個人站著;禱告時,他總是跪著,哪怕全場隻有他一個人跪著。他曾立誌要做宣教士,並且準備學醫,去非洲宣教。
兒子去上大學後,我在他臥室的牆上看到他寫的一段話:
“Praise be to the Lord,
for He has changed me
beyond what I have ever hoped to be.
May His name be exalted forever and ever.
Amen!”
(頌讚歸於主,因祂改變了我,遠超我所期望的。願祂的名被高舉,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06 我的盼望與守望
回顧信主13年來所走過的路,正如《聖經》所說“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65:11)。我真的不再為生活憂慮,不再為吃穿拚命。靠著神的恩典,我不但可以坦然麵對每一天的挑戰,還可以參與教會服事,關心別人的需要,滿懷喜樂地積極傳揚神的福音,熱切盼望我的親人、朋友、以及更多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能認識這位創造宇宙萬物,又滿有恩典慈愛的上帝,得享豐盛的生命,活出美好自由的風采。
兒子現在在讀藥學博士,感謝神賜給他聰明才智,使他學業順利。然而,他讀大學時,受自由思想的影響,開始對信仰產生了一些懷疑。我曾經對這種狀況非常擔心,後來認識到這應該是一個人屬靈生命成熟所要經過的階段。正如提摩太·凱勒(Timothy J. Keller)牧師在他的一本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的信仰中從來沒有過懷疑,那就會像身體沒有抗體一樣。他需要與那些阻礙他信仰的因素經曆長期艱苦的角力,才會最終在信仰上站穩腳跟。
我現在常常在神麵前,滿懷盼望為兒子禱告。我知道我所信的神是“那叫死人複活、使無變有的神”(《羅馬書》4:17)。我相信神記得兒子在祂麵前所立的誌向;我相信神會帶領他走過屬靈的曠野,進入應許之地。我盼望兒子能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神在他身上的旨意,確定他人生的目標,並靠著愛他的神,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在他所作的事上可以榮神益人。
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
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
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
- 何西阿書 6:1 -
- End -
作者簡介:
王湘梅,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1984-1988年,北京大學物理係本科。現居美國加州。2006年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基督徒會堂決誌並受洗,現在該教會帶職從事兒童、團契、以及主日學的服事。最喜愛經文:“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