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成《黃庭經》第三遍臨習。運筆稍有感覺,點畫比較剛開始時已有了很大進步。今天對長橫和捺控製的好了些,但走之還是寫不好。點也有問題。結體已經好起來,但有些字還是寫不出“王”味來。再接著練吧,或者《黃庭經》要寫個幾十遍才行。耐心,耐心。
方家提出臨小楷要先從鍾繇開始然後再臨王羲之。三月底在Bora Bora度假時試臨了一下鍾繇,不成樣子,可能當時小楷的運筆都還一竅不通所致。臨十幾天的王右軍讓我對小楷運筆和結體有了些體會,待臨習王右軍後或者再回頭臨一下鍾繇。我對鍾繇字體裏的古趣還是很向往的。
鍾繇在隸書楷化的演變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現在鍾繇的碑帖中尚有濃鬱的隸味,然而正是這種隸味古意盎然,令人著迷。王羲之是完善楷法之人,他的《黃庭經》,《樂毅論》等中楷法已臻完美,看不到一絲隸意。在楷書的發展史上,鍾王是開山祖師,當然應是學習小楷必須朝拜的豐碑。從我最近的讀帖來看,王羲之— 褚遂良— 歐陽詢算作一路傳承,發展到後來就是走向極端的館閣體。而鍾繇—王獻之算一路,到後來的王寵有更多他們的影子。但從運筆的瀟灑和結體的舒展來看,小王一路更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