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雪

來美三十載,一直從事科學研究,文學天地裏,偶而耕耘...
正文

【戲說端粒 02】

(2021-03-16 22:30:10) 下一個

延壽與速死的一個悖論: 端粒和人類壽命有何聯係

    200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讓中國人知道了三位美國科學家的名 字: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同時也讓中國人知道了“端粒”和“端粒酶”這兩個看似高深莫測的生理學名詞。“端粒”和“端粒酶”之所以引起人們關注,是因為,據頒獎者的評價,它們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治療癌症提供了新思路,更有可能讓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成真。

    那麽,端粒和端粒酶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它們又是怎樣控製人類的生命進程的?本屆獲獎者發現的端粒酶與端粒之間的關係意義在哪裏?

" 端粒其實就是人的壽命鍾

    2009年10月5日,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三位美國科學家一起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關於他們獲獎的原因,頒獎詞中這樣描述:“他們解決了生物學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如何完整地自我複製以及染色體如何受到保護以免於退化。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向我們展示,解決辦法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這兩個詞對普通人來說非常陌生,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童坦君院士告訴記者,實際上,在醫學界,這兩個詞語並不新鮮。

    1938年9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法爾茅斯鎮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著名遺傳學家穆勒發表了一個名為《染色體重置》的講演。在講演中,穆勒提出,末端基因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即可以對染色體的末端起到封閉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染色體不被這樣封閉,染色體就不會持續存在。為了區別於其他的基因,穆勒第一次采用了Telomere(端粒)這個詞。

 “Telomere的字麵意思是末端的部分,翻譯成中文,就成了‘端粒’。也有人翻譯成‘染色體端區’,後一個翻譯可能更易於普通人理解。”為了說清端粒,童坦君院士還打了幾個形象的比方,“有人把端粒比喻成鞋帶兩頭的塑料套子,有了它,鞋帶頭子就不會被磨損;也有人把端粒比喻成染色體頭上的一頂高帽子,起到保護染色體的作用。”

端粒究竟是怎樣保護我們的染色體的呢?

    端粒磨損盡了人也就死了。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易被堿性染料染色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正常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攜帶著遺傳信息,它們對人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生命的形成發育和成長,就在於細胞的不斷分裂。

  “細胞的分裂是個奇妙的過程,每一個新細胞都會完整地將染色體攜帶的遺傳信息複製過來。這個複製的過程,就是人類漸漸長大的過程。當然,一個人的生長,不 可能永無止境進行下去。”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內科的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早在四十年前,細胞學家海弗列克(Hayflick)就發現,每一種細胞都有一定的壽命,它們在分裂到一定代數後,就停止分裂,趨於死亡。人的生長也就停止,死亡到來。”

細胞之所以停止分裂,就是和端粒的磨損有關。

    諾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卡蘿爾·格雷德在她們的名著《端粒》一書中,曾介紹過對一些特殊人群的端粒的研究。科學家對患有早衰綜合征的兒童的成纖維細 胞進行體外培養後發現,其端粒長度與正常的相比,明顯變短,這與細胞的複製能力降低相一致。另一種遺傳疾病——唐氏綜合征,已被認定為早老樣綜合征,通過 對唐氏綜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的檢測,科學家發現,其端粒的磨損程度是同齡正常人的三倍之多。

    對這些病症以及其他加速衰老病例的深入研究,證明人的衰老,的確和端粒的磨損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此,當人類從胎兒到兒童,再到成年老去,在外表和器官老去的同時,掌管生命長度的端粒,也在不知不覺中耗盡。

人體器官衰老的速度為什麽不一樣?

    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2000年前後,他也曾經帶領學生做過有關端粒的實驗。類似的實驗,國內的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做過。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童坦君院士和他的同事們,就通過實驗和其他人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正常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在體外培養是隨代數的增加,細胞中的端 粒以一定的速率縮短,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段。”童院士是國內比較早進行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學者,他告訴發現周刊記者,人體的其他細胞,例如血 細胞與皮膚細胞端粒長度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縮短。例如,每增加一歲,中國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端粒長度平均縮短35bp(堿基對,它常被用來衡量DNA和 RNA的長度)。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卡蘿爾·格雷德在她們的著作中也提到,人體的細胞一般有大約10000bp,總的看來,對於處在複製狀態的體細胞而言,其端粒丟失的速度在體外平均為 30-200bp/次細胞群分裂,在體內約為10-50bp/年。當端粒被磨損耗盡時,染色體失去了保護傘,細胞也就死了。“不同的細 胞,端粒縮短的速率不盡相同。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麽人體的各個器官衰老的速度會有差別。”

    當然,端粒與染色體之間的關係也意味著,如果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端粒能夠得到保護並被及時修複,維持原來的長度,染色體就永遠充滿活力,而人就能永遠活下去。

    這個夢想有可能實現嗎?怎樣才能修複受損的端粒呢?

端粒酶可以讓端粒“堅固耐磨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蛋白,它是以RNA為模板合成DNA的酶。端粒酶的存在,能夠修補DNA複製的缺陷,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因此,細胞中的端粒酶越活躍,端粒的長度就越能維持。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學獎的得主,正是因為在研究端粒和端粒酶方麵有突出的貢獻。

    科學家的發現,似乎為人類的醫學研究指明了一個方向:如果讓細胞中的端粒酶永遠保持活力,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就有可能實現!

    不過目前,這個夢想還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這是為什麽呢?

    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因為科學家同時還發現,隻有在造血幹細胞和生殖細胞,這些必須不斷分裂克隆的永生細胞之中,端粒酶才呈陽性,非常活躍;當細胞分化 成熟後,必須負責身體中各種不同組織的需求,各司其職,於是,端粒酶的活性就會漸漸地消失。也就是說,在正常的人體細胞中,是測不到端粒酶活性的。”

    如果在人體的細胞中加入端粒酶,並讓它保持活力,能否實現長壽呢?科學家已經做過這種實驗,結果細胞的生命比原來長了將近一半。科學家因此認為,人類體細胞引入端粒酶的確有望能延年益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而且,值得警惕的是,除了生殖細胞、造血 幹細胞,在人體的另一種非正常細胞——腫瘤細胞中,居然也有較強的端粒酶活性。這個發現,讓人類通過加強端粒酶活性實現長壽的夢想,變得更加遙遠。

癌細胞之所以凶猛是因為端粒酶在幫忙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她的同事早就發現,人類原發腫瘤細胞的端粒在其發育的某個階段,通常比它們附近正常細胞的端粒短,但長大的腫瘤,它的端粒則出乎意料的長。

    為什麽會這樣?《端粒》一書中,做出這樣的推測:“一種解釋是,這些腫瘤的端粒開始時喪失了一部分,但在潛伏期被端粒酶所複原。”因此,在檢測中,醫生會發現,腫瘤細胞的端粒酶活性較高。

    所以,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就提出以抑製端粒酶活性為手段的基因療法,對腫瘤有很強的廣譜性和針對性。不少學者甚至設想,將端粒酶抑製劑列入抗腫瘤新藥。

    江蘇省腫瘤醫院的何曉鬆醫生告訴記者,在學者提出設想的同時,這方麵的科研也已經啟動了。現在,一些專門的實驗室已經在進行端粒酶抑製劑的研製開發,隻是 還沒有大規模的臨床使用。江蘇省內在這方麵也開展了一些相應的研究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他就主持了一個省裏組織的“檢測端粒酶活性與診斷和治療惡性 腫瘤的意義”的課題研究。他們實驗室通過檢測病人體內腫瘤細胞的端粒酶活性,來觀察病人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以及預後情況。如果端粒酶活性相對較低,說明病 人預後較好。

    ”利用端粒酶抑製劑來治療腫瘤”,和過去的一些方法相比,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它對正常體細胞基本無害。不過,也有它的缺點。”何曉鬆醫生解釋說,“一是, 並非所有腫瘤都有端粒酶活性表達的升高,一般說來,端粒酶活性陽性腫瘤大約占80%~90﹪;二是,端粒酶抑製劑的使用,是否會影響生殖細胞與造血幹細胞?因為端粒酶對它們來說是必須的。雖然目前尚未在任何增殖組織中發現此種證據,但現在的研究和經驗畢竟有限。三是,腫瘤細胞可能進化出針對端粒酶治療的逃逸機製。”

控製端粒酶成了解決長壽與癌症這一悖論的密鑰

    抑製端粒酶活性,可以抗擊腫瘤。而加強端粒酶活性,則可能使人長壽。這兩種觀點,顯然是個悖論。

    但是科學家們的發現,似乎又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著名腫瘤學專家郝希山院士主持的“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研究”課題,建立了我國覆蓋範圍最大、時間跨度最長的人群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監測係統,曆時近 30年、覆蓋400萬城市居民,共獲得連續20年、59種惡性腫瘤、520萬例發病死亡的數據及流行趨勢參數。郝希山院士他們根據統計數據,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人口老齡化是導致惡性腫瘤總體發病率上升的主導因素。”

    還有一些激進學者甚至認為:癌症是自然界調控人類生命,使之趨於平衡,不至於嚴重失衡的一種重要機製。

    對此,何曉鬆醫生表示,“根據目前的假說可以看出,衰老可能是由端粒的縮短導致,這似乎可以通過激活端粒酶來阻止,在基因治療的幫助下,改變我們的細胞使 之都產生端粒酶已成為可能。可是,一旦重新獲得有活性的端粒酶,這些細胞又將成為永生化細胞,繼而衍變為腫瘤細胞。為了避免衰老而導致腫瘤的發生,這顯然 不是人們激活端粒酶的初衷,那麽如何能恰當、正確地發揮端粒酶在解決衰老與癌症中的作用,這為生命研究領域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看來端粒和端粒酶 同衰老和癌症是密不可分的。雖然人們提出的各種假說很難全麵解釋其中的奧妙,但是我們畢竟找到了同衰老和癌症有著密切相關性的因素——端粒與端粒酶。現在 的關鍵是我們如何了解並掌握存在於它們之間的聯係和規律。”

    也許,這就是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要解決的課題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