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60周年校慶 6.07
從 771 校友的成長看科大精神
舒其望(771)
[作者簡介] 舒其望,198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係, 1986 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曾擔任美國布朗大學 應用數學係主任,現為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係教授,中國科技大學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在談從 771 校友成長看科大精神這些細節之前,我先給 出一個關於 771 校友現狀的不完全統計。這是前兩天我上網 查的,有些東西可能查得不全。63 個同學中,在美國大學裏 擔任終身教職的至少有 17 個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有 1 位, 德國有 1 位教授。在德國當教授比美國要難得多,我們中國 留學生能在德國真正做到數學教授的少之又少,771 校友曾 經有兩位在德國拿到過教授職位,其中 1 位做了一年後來到 美國,現在在美國做教授。另外,在國內從事科研的至少有 8 位,其中 2 位在中科院的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其餘在 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學府。所以我粗 略統計了一下,至少有 27 人現在仍然在學術界工作,他們在 數學領域所做的工作,涵蓋了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所有領域。
如果把這 27 個人組織起來的話,這 27 個人在學術界還是比較活躍的,作出了很多的成 績。我昨天就看了一個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數學方麵 的高引用率作者一共有 334 個人,其中看上去像華人的大概 有 29 個,這 29 個華人當中有大陸背景的是 10 個人,而 771 就有 2 人,這說明科大校友做的工作在自己的領域裏很有影 響。教育部實施長江計劃以來,有 4 人是長江教授或者講座 教授。這些不很全麵的數字說明一個問題,就是 771 這個團 體在目前的學術界成績斐然,人數眾多,尤其是在美國研究 型大學任教的人數可以說是特別多。
我希望通過我下麵講的這些,讓大家相信,這個成績的 取得,是和科大精神分不開的。
科大精神聽起來很抽象,其實就在你身邊。我們 771 這 個班級,最小的入學年齡隻有 15 歲,最大的 23 歲,是從全 國所有的省和自治區錄取來的,除了西藏和少數省區以外幾 乎每個省都有。進校以後,771 的同學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 易的學習機會。我記得很清楚,1977 年的夏天,我們還覺得 大學離我們非常遙遠,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因為那個時候 的大學招生是推薦選拔,沒有什麽考試,需要政審,走後門 也很嚴重。如果你家庭出身不好,你就沒有可能上大學。現 在能來到全國最好的理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家 都非常珍惜。
我理解的科大精神,第一點認識就是對於困難的態度。 你碰到了困難會怎麽樣?我感覺科大的學生有足夠的自信 心去克服這些困難。這個自信心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勤奮 的基礎上,碰到困難就會加倍努力。因為 1977 年的高考是每 個省獨立命題的,每個省的考卷是不一樣的,所以進校以後 係裏就給我們組織了一次摸底測驗,考高中的數學,當然這 和任何一次考試都一樣,有的同學考得好,有的同學考得不 好,也有不及格的,但是我感覺到這個並沒有影響到同學們 的自信心。這個測驗我考得不好,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事實上當時很多考得不好的甚至不及格的同學,後來都做得 非常優秀。
第二點認識就是科大老師的敬業精神。當時教我們各門 功課的老師,大部分是科大數學係的中青年骨幹,這些老師 後來也都成為了我們共和國恢複學位製度的頭幾批國務院 批準的博士生導師,可以說水平相當高。水平是一個方麵, 但是最主要的方麵是他們非常敬業,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寫講義、備課、出習題、改作業、出考卷、改考卷。我記得 當時我們大部分的講義都是自編的,很少用全國統一教材, 因為那個時候統一教材都是“文革”前的教材,有點過時, 我校自編的講義質量非常高,後來還成為經典教材。我認為 科大老師,是我見過最敬業的教師團體,當我們自己成為老 師的時候,當然也會傳承我們老師的一些敬業精神,用自己 全部精力去教育好下一代學生。所以這一點,我覺得是科大 精神裏最值得提到的,至少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
第三點認識就是對基礎方麵訓練的態度,即求真、務實 的態度。我記得 771 當時學的課程非常全麵,進校的時候沒有 分專業,頭三年半全部上基礎課,幾乎涵蓋了數學的所有 內容。課程開得非常全麵,也有一定的深度,不僅是數學課 程,其他課程如物理課程也是如此,力學是和 5 係一起上的。這 些課程的學習,對我們後來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771 許多校友在學術上很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時非常嚴 格的基礎知識訓練。
第四點認識就是敢於創新的精神。什麽叫創新?就是大家 跟著你做,你的方法大家在用,其他領域也在用,那麽你 做的東西就有新意。我認為這個創新性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 識之上的,不應該把它單獨提出來。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 訓練你就談不上什麽創新。我在科大讀了四年半,1978 年的 春天進校,1982 年的夏天畢業。我在這個四年半裏沒有做過什 麽研究,沒有接觸過任何所謂的科研,我們那一屆也沒有 做畢業論文。目前的看法這好像很不好,你修這麽多課,也 不知道什麽叫科研,我認為完全不是這回事,如果基礎都沒 有能做什麽科研?當然我說的這個東西對數學比較實用,對 其他學科我不知道,也許一些實驗學科早一些接觸科研會有 好處。
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需要很長的時間 去打這個基礎。不僅在科大我沒有做過任何科研,我到 UCLA 的第一年也沒有做什麽科研,就是修課,而且我修的這些課和 後來做博士論文也沒有多大的聯係,但是它後來絕對有用,至 少是訓練你的一些思維方法。我一共用了四年讀完了 PhD,這 四年我是一直在修課。我記得當初我的博士論文寫好以後給一 位老師,他看了以後給我來了三四個 Email 說很好,我以前以 為你做東西不怎麽樣,現在看還蠻不錯嘛,是很好的東西,你 可以寫出文章投出去發表。國外是不需要你發表文章後才給你 畢業,我隻把博士論文寫出來,就拿了博士學位。那年夏天, 我把它寫成三篇文章投了出去,刊登在了比較好的雜誌上,引 用率比較高,可以認為是有些創新的東西在裏麵。
關於科大精神的第五點認識,就是科大的畢業生非常熱 愛母校,願意為母校服務與效力。當然,任何一個學校的學 生都熱愛母校,但是科大表現得更加突出。可能有的同學知 道我們 771 校友張上遊,若幹年以前他就倡導成立科大校友 基金會,很多科大校友積極響應,有的積極捐款,有的幫助 運作、管理等等。這個基金會,雖然目前捐款數目不是最大 的,但是基金會校友參加的比例與其他學校相比還是比較好 的,說明科大校友非常熱愛母校,願意為學校盡一些力。還 有就是校友回到學校,對學校的教學科研作了很大貢獻。
我最後想講的是,今天的科大可能會碰到一些困難,有 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說地點在合肥,遠離那些大城市,這 在當時就表現出來了,甚至有的同學搞不清楚中國科技大學 在哪裏,拿到通知書還以為科大在北京,直至看到上麵的報 到地址,才知道是安徽省合肥市,今天還是有人認為學校在 選址上有遺憾。實際上,這不一定是缺點,你想想,在這裏 讀四年書和在北京讀四年書,覺得有多大區別嗎?從某種意 義上說,說不定它是一種優點。
現在學校已經不像當初可以招到全國最好的學生,高考 的平均分數和北大清華是有些差距。關於這一點,關鍵是你 怎麽看,分數這個東西在心理上會有影響,成績第一名的考 生來這裏的比較少,覺得不如人家,但是你看這麽大的一個 省,這麽多人參加高考,第一名和第一百名的分數差得並不 多,沒有什麽區別的。在美國你很難用分數來判斷哪個是最 好的大學,SAT 滿分的也有的大學不收他,所以美國沒有一 個很線性的排名。今天的科大,從師資力量來講,從學生來 源來講,從學風來講,從教師質量等等各種情況來講,完全 可以做到全國最好。
我剛才講到的那些科大精神能夠發揚下來,完全可以把 科大辦成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再加上科大的學生招得也不 多,如果能維持住這樣一個好的傳統,那麽再出若幹個像 771 這樣的班級,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這些人並不比其他 人聰明多少,其實就是一個氛圍、一種風氣,然後加上自己 的一份努力,隻要有了這些條件,就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 9015 | 林菁 8616
這也是現在數學教育、大學通識教育的缺陷和應用數學的危機。不願麵對問題,未來後果會越來越嚴重。因為這些問題重要,多說了幾句。
丘成桐教授如果不研究這些問題,談純數學教育可以,談數學是科教基礎就不妥了。不知陶哲軒教授怎麽認為。
如果科大的學長們對這些問題尚噤若寒蟬,重要的研究和教育變革還需時日。
不知係裏學長們怎麽看待此事以及那位美國教授的教學。龔升教授還著重談了羅巴切夫斯基創立非歐幾何。但班裏其他同學都沒有印象了。而我覺得這是有數學分支完全脫離科學,是純數學的誕生。這裏有數學邏輯和智力的關鍵因素需要分離研究。
係裏老師也有不同風格。單墫老師喜好談論人文話題、按自己興趣做事。後來他離開科大,數次帶中國奧數隊獲獎。所以,我覺得應該讓不同風格有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