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哥一個有故事的人

生活在維多利亞湖畔的中國人 經曆了很多有趣的事 見了很多有愛的人
正文

第41天國際新聞自由日,談談UFO比較安全

(2020-07-11 00:48:30) 下一個


4月27日,美國的海軍部發布了三段美國空軍用雷達鎖定UFO的視頻。這其實早就被駭客攻擊後流露出來的視頻。但今天由美國軍方親自發布出來,就是等於給了背書,這三段視頻是真的,ufo真的存在,類人的地外文明存在,而且文明發展水平遠遠高於我們現在人類。
小的時候,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時是一段飛碟故事滿天飛的歲月,同時不少隱藏在民間的大師紛紛出山,比較著名的嚴新,張宏寶等,還有後來河南洛陽出山的香功大師田瑞生,再後來的XXX就屬於晚輩了。當時的國家科委錢學森給層出不窮的人特意功能做了背書,並鼓勵對這個課題進行開發跟進。
但這些東西於武當的無神論是相悖的,也看到了這些信眾和追隨者的數量浩大,不僅遍布市井,而且深入機關,從群眾路線取得政權的武當,立即對類似群體踩了刹車,到2000年,這類功,那類教的悉數熄滅。
至於UFO則因為沒有那些功的政治因素得以獨存,不過熱度也降了不少。我們小時候,都在學校定有期刊雜誌和報紙。除了少先報,我最喜歡《飛碟探索》了。每當雜誌發行,就迫不及待的在附近的報刊雜誌攤上買過來,一睹為快。我記得大約3毛錢一本吧。到了年末,如果僥幸還有餘錢,會買一本合訂本,存起來。因為平時買的,在同學間傳來傳去,早就破爛不堪了。《飛碟探索》雜誌社居然在甘肅蘭州,地處中國的大西北,印象中的荒蠻之地。後來漸漸長大,又接觸了羅布泊的故事,覺得應該是比鄰中國最大的核試驗場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有眾多的一手新聞線索和資料的優勢使然吧。
因為這本雜誌,成了我對天文愛好的啟蒙。甚至也期望有一天,也像雜誌裏講的第三類接觸,也和外星人來一個麵對麵。當時我還訂閱過《少年科學》的雜誌,在每期的後麵,它會推出一些自己動手組裝簡易天文望遠鏡的配件,供應給愛動手的小讀者。我還記得郵購的地點是在什麽上海江南製造局路某個地方。通過銀行電匯幾塊錢,過十天半個月,真的會收到他們寄來的用馬糞紙做的天文望遠鏡的筒,還有兩塊鏡片以及配件。組裝起來真的是可以把月亮拉的很近。上麵的火山丘看的很真切。但畢竟是簡易的玩意,鏡片的質量不行,色差很厲害,看星星,都是藍色的。
當時,全家隨著父親的調動,搬進了秦嶺山脈的餘脈,深入伏牛山裏麵。山裏空氣清新,沒有城市的光汙染。夏天,我們一個門洞的小夥伴,架一個梯子,從三樓的窗口爬到樓頂,月初看繁星,月中看月亮。真的積累了不少的天文知識。隻是後來,再次回到城市中生活,學習的壓力也漸漲,生活的節奏也漸快。那種抬頭望星的日子成了奢侈品,居然一去不再了。
到非洲生活,尤其有了女兒以後,一直想買一台天文望遠鏡,卻也一拖再拖。確實稍微高檔一點的就大幾萬,還真不好下決心。童年那馬糞殼子天文望遠鏡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真的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
關於UFO,說起來,我應該看到過兩次,但都是肉眼,事發突然,沒有望遠鏡等,也沒有現在手機方便的攝影功能。一次是在自駕去肯尼亞的路上,臨近烏幹達,肯尼亞邊境附近,我無意抬頭朝外望,發現一個很奇特的飛行物,像一個十字架,(絕對不是飛機)靜靜的,悄然無聲的從天上劃過。另外一次在夜裏,現在回想起來反而不確定了,我當時和朋友坐大巴,從達累斯薩拉姆去讚比亞的盧薩卡,發現車窗外麵有一個亮光,很長的時間若即若離的在一側飛行。少年時候的期望(第三類接觸)還沒有實現過,卻已人到中年了。但我對地外文明篤信不疑。進入網絡時代後,尤其智能手機普及後,有更多的人目擊甚至拍下了更多的UFO的影像。不管是各國政府的如何回避,也遏製不住民眾的好奇心。也有很多的陰謀論,說地球的各國政府早就被喬裝改扮的外星人滲透了。網絡也有很多關於腦洞大開的遠古文明,外星生物,地心人類等的故事和傳說,比起我們80年代的少年時代,真是訊息豐富的不知多少倍。隻可惜現在的孩子們被更多的垃圾訊息包圍,卻失去了像我們少年時代,追求太空宇宙的好奇心。
未來的人類,對外探索宇宙,尋找星際朋友,對內開發靈性,發現人類起源。歸根到底,我們人類是有造物主的,人不是從猴子進化來的,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我覺得這也是美國釋放出這三段影像的背後涵義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