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核汙水,爭論不少了。但是漏掉了關鍵的一點——富集

(2021-04-19 17:55:43) 下一個

跪日派的論點,就是就算有放射性物質,也是稀釋了。當然跪日派一直在刻意混淆核汙水(就是被核燃料汙染的水)和核電站冷卻水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反日派的論點就是盡管稀釋了,還是有很大的危害。不然日本人幹嘛不自己留著,要排到大海了去。

 

實際上類似的爭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過,當然那時爭論的焦點,不是核汙水,而是化學物質,殺蟲劑啥的,比如說DDT。

 

那時的論點跟今天一模一樣,就是排放到大海裏,都稀釋了,沒啥大事。讚成往大海裏排放的,甚至有炸藥獎獲得者,人家的資格比在這裏窮蹦躂的一堆網蝦要牛氣多了,比如說那猴博士爛筆頭還有假善人啥的。

 

但是哩,那位炸藥獎獲得者得的是化學獎,隻知道從化學的角度看問題。物質稀釋了,作用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卻全然不懂生物生命的過程。有些東西,吃下去了,就留在體內,不會再排出體外了。這個過程,就是富集,又稱作生物放大作用。

 

抄一段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生物放大作用

 

比如在一條食物鏈如下:水草,小魚,魚鷹猛禽。一旦河流被DDT汙染,水草體能就會有微量的DDT,然後魚吃掉水草,這些DDT一旦進入魚體內,就再也無法代謝出去,而是在魚的體內堆積,所以魚體內的DDT含量比水草高很多。以此類推,最終受害最嚴重的就是猛禽。曾經DDT造成了一些類別的猛禽體內的DDT比河流裏麵的高一百多萬倍,導致猛禽產的卵太軟,無法孵化。

 

從物理化學的角度說,這個過程,就是濃縮,不過是在生物體內完成的。

 

福島的核汙水也是一樣的道理,排到海裏,海裏的生物就在不斷替你富集。老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啃泥巴。富集的過程就是倒過來的,不過小蝦啃的不是泥巴,而是水中的浮遊生物,然後就是食物鏈一級一級加碼,到了人站在食物鏈頂端把這些富集了的汙染物吃下去,你還那麽篤定吃了沒事啊?你看日本人做了什麽稀釋的數據,你看他們有生物富集後的數據嗎?

 

曾經有那麽一位兄弟,病了,查不出原因。最後發現是汞中毒,原來這位兄弟太愛吃生魚了,於是三文魚體內的那點汞,都給他吃下去富集留在體內了。到了最後就是沒治掛了,領了盒飯。

 

所以日本來的東西,就不要吃了。以前還喜歡買一點日本做的小點心啥的,現在根本不敢碰。

 

俺到了國外也不吃肝、腎這一類內髒了,以前在國內可愛吃的,爆腰花那個脆,溜肝尖那個嫩,但那都是重金屬啥的富集的地方,不敢再吃了。

 

說福島的核汙水,也有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汙水固化,也就是把水蒸發掉,然後把留下的固態物深埋,就跟核廢料的處理一樣。不過這樣就要花大本錢了,說到底,還是日本人不願意花錢,讓全世界來承擔要持續多少代的後果。

 

TNND!鄙視怒鄙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