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琴

(2020-06-20 03:50:37) 下一個

    七歲那年,爸爸拿出一把做工很精致的小尺寸小提琴,說:今天起學小提琴!

 從那一刻起,便開始了我與小提琴的緣份。

      兒時非常不愛練琴。練著琴,聽著窗外小朋友們在玩耍嬉鬧的聲音,痛苦之極,更受不了平時和和氣氣的爸爸,隻要我拿起琴,霎時就變成個凶巴巴的陌生人。

   感覺一拿起琴就有無盡的委屈,幾乎三天兩頭都要流出許多眼淚,灑在小小的提琴上。

   每天爸爸一下班回家,會馬上毫不留情地把我從一幫正玩得高興的孩子當中抓出來。

   經常重複著這樣的對話:

“我還沒玩夠!”“你已經玩了一下午了。”

“我不想練琴!”“聽話”

“我累了”“累了我背你上樓。”

“我餓了”“餓了先吃餅幹,琴不練完我們不吃飯。”

“ 你不是爸爸,是老虎!”我抗議!

老虎就老虎,虎爸才無所謂怎麽稱呼他,隻要乖乖的練琴就行。

  虎爸毫不讓步,沒轍。

開始每天隻練半小時琴,隨著程度加深,練琴時間也一點點增加,到了十歲每天要練兩個小時琴,我練琴時總是不停地看鍾,覺得那時的鍾走得慢得可惡,漫長的兩小時是活生生地在受煎熬,可惡夢還在後頭。

    有一天父母帶我去冷飲店,買來一大塊冰激淩,(上海人當時稱冰磚)還有汽水,汽水澆在冰激淩上,咕嚕嚕地冒著奶白色的泡泡,好玩又好吃,那是我小時的最愛,記得那天吃得前所未有的脹,享受完了,正在摸著鼓鼓的肚子,打著舒服的嗝,就聽媽媽說:“好了,給你吃了個痛快,先慰勞你一下,因為從明天起你就要開始每天練三小時琴了。”我的嗝一下噎住:“要我的命啦!”當時恨不能把吃進去的汽水冰激淩全吐出來還給父母。

  七歲至今,練琴的情緒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極其痛恨練琴的童年時代,發奮苦練的青年時代,心甘情願練琴的中年時代。

   童年時代練琴是為了服從父母,盡管心裏一百個不情願,可不敢抗命,在淚水中還是練出了基本功。

   學生時期為了應付考試,開始懂得要有付出才有好成績,練琴態度有所改變。出國留學後,明白如不用手中的琴殺出一條生路,從小學琴付出的淚水汗水都將付諸東流。離開了親人,在異國他鄉我突然覺得小提琴變得親切無比。它變成了我的親密伴侶,也成了我奮鬥在人生道路上的武器。

   人到中年,沒有了青年時代的激烈競爭,事業家業已不需更多的發奮圖強,日子平靜安定了下來,該是高枕無憂之時。可是進入中年後,卻比年輕時還離不開琴了。

年紀越大,學識越廣,要求就越高,而體力卻在滑坡,人到中年,身體似乎處處開始生鏽,幾天不碰琴,手指關節就會有僵硬的感覺。其實練琴是相當艱苦的一項工作,每天拿起琴時它不一定都會有發出令人滿意的聲音,要有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如果不是全心投入,不癡迷,練琴是非常枯燥的苦差事。

 從事演奏職業,必須堅持練琴。年紀越大越不能偷懶,稍不注意,專業水平就會一落千丈,因為不進則退。這個特殊的職業隻要不退休,就沒有真正的休閑。

   我這個小時不愛練琴的人,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中年後卻變得真愛練琴了,並且如今可以不去在乎周圍人的目光,我終於為自己練琴了。

 記得老媽經常說:“練琴如磨刀,出了多少力是假不了的。”是啊,刀不磨要生鏽,變鈍,演奏家不練琴就如鏽鈍的刀。現在我這把老刀還有用武之地,還得繼續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音來小提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也沒什麽特殊的天賦,是沒必要強迫孩子學樂器。
音來小提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初一正是逆反開始的年紀,到了國外就能夠全麵反抗父母了。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兒子一到加拿大就拒絕鋼琴、乒乓球,到現在10年了。
沒想到他這麽恨這兩件事。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
他來加拿大後說要學trumpet,
一直吹到現在。
我曾經建議saxophone,沒用。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我兒子小學練了五年鋼琴,
他媽媽每天是威逼利誘,
初一到了加拿大,10年了,
拒絕練鋼琴了。
練了四年的乒乓球也不打了。
我覺得,培養興趣愛好最重要。

音來小提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每天練8小時是有點多,其實超過六小時的練琴效果並不一定好,因為人是會疲乏的,不過也要看人。你兒子5分鍾是少了一點哈,確實,如果孩子不是非常喜歡,是沒必要強迫他們學,孩子和父母都痛苦,哈哈。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記得一個熟人拉大提琴的,每天練琴8小時以上,特玩命,90年代去了米國,還是我給翻譯的信件。估計應該有點名氣了,要是那麽用功。叫什麽來的都忘了,什麽青。

我兒子每天練琴5分鍾,特懶。我也不想讓他成為職業音樂人,有個愛好就行。這愛好比較燒錢,一晃快10年了……
音來小提琴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寫了這麽多,It's really nice to read.我會盡快回訪。
seabreeze17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article brought back a lot of memories in my childhood.
I recalled that when I listened to the very first violin concerto, it was Beethoven’s in D major. It was a phonograph record, played by David Oistrach. The simplicity of melody could be presented by violin in such a beautiful way, I was absolutely astonished and obsessed. Even though, it was during the time period that Western music was not publicly encouraged, and I did not have the treat of any icecream with soda, but I practiced violin throughout my childhood; even after I left my hometown and stepped on this New World. I recalled that in my first recital, I played Beethoven concerto III movement.

Now, as I am aged and look around, many things have changed and people who were used to close to me were left; yet, my violin is still there and waiting for me to be touched. When I play my violin again and find out that most of the memories are still in my muscles, I’m deeply appreciate it and grateful.

“In youth we learn; in age we understand”.

P.S. my apology for unable to type in Chinese; but I can read/speak and write in Chinese. I can be reached at seabreeze035@gmail.com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