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密碼(奇人甲)

作者的話:此時,人類已進入了最危急的時刻!睜眼看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這僅僅是剛剛拉開序幕,更震撼的即將來到。我不得不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用心寫下這些沉重的文字,願為有緣之士指出通向美好未來的光明之路,平安渡過劫難。我將在這裏為大家講講故事,點破一些迷,為大家
正文

笑語天上人間 第八章 善解冤怨

(2020-06-18 18:31:01) 下一個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

在薛家滿門被抄斬後,樊梨花之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後被樊梨花勸退歸唐。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是一個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是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修煉文化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英勇善良,敢作敢為的古代女子。

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聖王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

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曆史背景上。

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是以唐貞觀年間平定西北邊亂為背景,描述了一幅熱血兒女平亂定邊,沙場揮戈的壯闊畫卷。其中的薛丁山三請樊梨花最為噲灸人口,被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至今流傳不衰。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體現出一種修煉人善良和忍耐的品行,為世人所喜愛。

據《神明聖紀》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

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曆時八載,道法高強。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將嫁與大唐小將薛丁山協助征西。”

唐初西涼國興兵作亂,進犯邊境。唐太宗為宣揚國威,任命薛仁貴為天下都招討四郡兵馬大將軍,平定西涼的叛亂。

及征,太宗遂親發密旨,由魯國公程咬金攜返長安,令監國殿下李治(太宗駕崩後登基為唐高宗)出兵救西大元帥,同時禦前親征,率兵馬三十萬直搗西涼,連取三關,後來不幸中計被困於鎖陽城待援。

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貴之子)為二路元帥,領兵增援,解鎖陽城之危。後兵至寒江關時,樊梨花遵從師命開關降唐,並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

於薛仁貴身亡後,樊梨花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小說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這裏要說的是曆史上真實的故事,是樊梨花的後世,通過大法的修煉,回憶起自己曾經身為樊梨花的一段生命曆程,說出來是為了開啟眾生之智慧。

唐太宗貞觀年間,樊梨花出生在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樊洪府中,自幼母親早逝,從小與兩個哥哥一同長大,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給她定了親,將她許配西涼大將軍楊藩為妻。

十二歲那年,楊藩隨父親到樊府作客,被丫鬟看見,便告訴小姐樊梨花,樊梨花偷偷到屏風後,看見楊藩生得奇醜無比,想象自己日後將嫁給一個醜八怪,心中非常不願意。但樊梨花又不能違背父命,一氣之下久跑到後花園一棵樹下,要上吊尋死。

恰巧梨山聖母在定中,見此情景,便運用神通將樊梨花救到山上,收她為徒。從此樊梨花在山上學藝八年,專心煉得一身武藝法術,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飛刀,攝魂鈴,捆仙繩等。

一日,驪山聖母將徒兒喚到跟前,讓她下山。樊梨花怕下山後,父親讓她與楊藩完婚,故不願下山。

驪山聖母就告訴她:“你今生的夫婿不是楊藩,你真正的夫婿,乃唐朝兵馬大元帥薛禮(薛仁貴)之子薛丁山。你將在戰場上與他相遇,將來要輔佐大唐天子。”

梨花聽從師命,下山後果真在戰場上遇到了薛丁山,後歸順唐朝,立下了卓越戰功。經過幾番波折,後來奉旨嫁入元帥府,與薛丁山成婚。

在這期間,西突厥一直沒有放棄對唐朝的侵犯,戰事持續了很多年。此時的大元帥薛禮年歲已高,一次在與西突厥名將楊藩的交戰中,不幸被困戰死沙場,樊梨花跟著接管大元帥之職。

此時的樊梨花已懷孕即將生產,無奈兩軍陣前,無人能打過楊藩,楊藩力大無比,有勇有謀。樊梨花披掛整齊,策馬上陣,陣前倆人相遇,楊藩一見樊梨花不由怒從心起,倆人征戰起來。

最終樊梨花手刃楊藩,楊藩人頭落地之時,在一股怨氣牽引下,元神直奔樊梨花腹中的胎兒,隨即樊梨花腹部劇痛,策馬進入一片樹林產下一子。

樊梨花由於勞累,失血過度昏了過去,醒來後見自己生下的孩子,竟然跟楊藩一樣相像。樊梨花想起自己與薛丁山成婚後種種……薛丁山仰仗是兵馬大元帥的公子,高傲、冷漠、生性多疑,與自己感情不好。

現如今自己生下的孩子又和楊藩相像,這真的是有嘴也說不清。樊梨花思前想後,流著淚,狠下心將自己生下的孩子掐死(其實是楊藩轉生的),上馬回到元帥府,與婆婆謊說產下的孩子死了。

若幹年後,樊梨花與薛丁山又產下一子,此子又和楊藩十分相像,其實還是楊藩轉生來的,這真的是一場孽緣。樊梨花正要掐死他時,驪山聖母趕到,告訴梨花天意不可違。

此子取名薛剛,從小力大無比,薛丁山有三位夫人,在眾多的子女中,特別不喜歡這個兒子。薛剛八歲那年,失手將國丈的兒子踢死,薛剛看自己惹下大禍,嚇得不敢回家,躲了出去。

於是小皇帝下旨:將薛家上下老少三百多口,綁到午門準備滿門抄斬。午時三刻,正要行刑時,一陣狂風刮過,驪山聖母將樊梨花救走,薛家滿門被抄斬,隻有薛剛躲在外麵幸免活了下來。

樊梨花經過了人生的種種磨礪,人生如過眼煙雲,方從迷中醒,終於了斷塵緣,潛心與驪山聖母修煉。

卻說薛剛得知薛家被滿門抄斬,一怒之下跑到西夏,投奔了西夏王,西夏王意欲謀反,現有薛剛的幫助,便起兵攻打長安。

此時的朝廷老臣們均已年事已高,無人能打過薛剛,危機時刻,樊梨花及時趕到,梨花站在雲端,告誡薛剛道:“你祖父薛禮一生馳騁疆場,保大唐立下赫赫戰功,而今你應繼續保小皇帝,放下自家恩怨,為大唐著想。”

一番話使小皇帝頓生敬佩,於是下旨赦免薛剛謀反之罪。薛剛謹從母命,繼續輔佐唐朝,樊梨花完成了使命,修得圓滿,白日飛升結束了那一世的修煉。

曆史中的樊梨花,在不同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奠定不同時期文化的同時,舊勢力也安排她欠下了一些生命的孽緣。

曾經的樊梨花,今生的正法弟子虛極,有幸在正法之時,成為師尊的弟子,走進了大法修煉之路。那一世的薛禮,現在是她身邊的一位同修,也就是前兩章所說到的龍兒。

通過大法修煉,在不同時期,師尊打開了虛極的部分記憶,知道了生命輪回之真相。舊勢力在不同時期,多次安排楊藩做虛極的丈夫與孩子,結下累世的冤怨,目地是想在正法時期幹擾她正法修煉和救度眾生。

然而慈悲偉大的師尊,及時地點醒了虛極,並利用了這一點,作為她修煉提高的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有苦有淚,虛極不斷的放下人心,放下後天形成的觀念,不斷的純淨自身,歸正自己,徹底否定了舊勢力在曆史上的安排。

師尊幫助虛極善解了她在曆史上欠下的多條命,並給與救度(虛極今生的丈夫便是曆史上楊藩),徹底破除了舊勢力在史前的種種安排。此時,虛極更加領悟了師尊在法中講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法理,正念正行,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借這個故事之即,恭祝師尊華誕暨世界宇宙根本大法日,借此機會祝願師尊好!祝願全世界正法弟子共同勇猛精進,救度眾生,圓滿隨師還!合十!

其實眾生曾經是曆史上的誰,這根本就不重要,神州大地就是最大的舞台,大家曾經在曆史上扮演過好人,也扮演過壞人,一切都已經是過眼煙雲了。

最重要的是今世的選擇,在宇宙根本大法在人間洪揚的關鍵時刻,選擇了大法,也就是生命選擇了美好的未來。

宇宙的主佛,大慈大悲,視眾生如子,要救度每一個的眾生,大開方便之門,不看眾生在曆史上的過錯,善解一切生命之間冤怨,就看眾生在宇宙正法過程中,對宇宙根本大法的選擇,來定眾生在新宇宙中的位置。

接著說一個曾經是曆史上的著名奸臣賊子,後來卻轉世變成曆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的故事。

凡是對清朝曆史有過專門研究的人,都知道:

張英和他的兒子張廷玉,倆人在大清康乾盛世中居官數十載,忠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立下了大功,而且都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是曆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同時也都是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

張英,(1637—1708),字敦複,號樂圃,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之父。

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通過當地的官府來擺平葉家。

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葉氏也深受感動,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後來,這裏成了桐城縣一處曆史名勝,代表著一種謙讓的美德,一直給保存了下來。

在安徽安慶,流傳著這樣說法:“父子宰相府”,“五裏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是張英家庭,張英的兒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

張廷玉(1672-1755)為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時加太保,為官康、雍、乾三代,曆半個世紀寶刀不老,為五千年曆史上的罕見名臣。

張廷玉有這樣的官場作為,應該說是他得益於父輩,祖輩那淡泊致遠,克已清廉的家風。六尺巷在父輩那裏寬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寬了萬丈,“心底無私天地寬”,無私的心胸因此坦蕩而無垠!

張英、張廷玉父子是大清朝著名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數十年,參與了平藩,收台灣,征漠北,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編棚入戶等一係列大政方針的製訂和實行。

這對穩定當時政局,統一國家,消弭滿漢矛盾,強盛國計民生都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二人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是曆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同時二人還是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

在張家官運亨通的背後是康雍乾三世,他們是清代有作為的皇帝,在有作為的皇帝身邊溜須拍馬,邀寵作奸是沒有市場的。特別是雍正皇帝,為政不長,卻厲行政改,一生勤於國政,“崇儉而不奢”,“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張廷玉記錄雍正:“上進膳,承命侍食,見一於飯顆並屑,未嚐廢置纖毫!!”,飯粒落於桌上也不舍棄!在張家高官的背後,也是有著一位威嚴自律的帝國皇帝。
大家也都知道:神州古人除了姓名之外,還另外有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劉備,字玄德,國人所說的“名字”一詞就是這樣來的。

當然到了近代,特別是神傳文化給醜化打擊,魔性文化占據神州大地以後,國人已經隻取名,不取字了,也就是說現代的國人已經是有名無字了。

而張英作為古人,自然也有字,他的字是“敦複”。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有其含義或來曆,那麽張英的字“敦複”又有何含義呢?其含義就是王敦再次轉世到張家。

而王敦是誰呢?王敦是東晉初年的權臣、大將軍,在西晉滅亡後,王敦輔佐司馬皇室在江東建立了東晉,後來又試圖謀篡皇位,但尚未成功就病死了。因此王敦被後人視為亂臣和梟雄,為世人所不齒。

那麽為什麽說張英是王敦的轉世呢?這其中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在這裏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據清代古籍《庸閑齋筆記》中記載:

在明朝末年,張英還未出生前,他的父親曾做夢夢見一位金甲人,對他自我介紹說:“我是東晉初年的王敦,現在想要投胎當你家的兒子。”

因為王敦是曆史上的亂臣賊子,所以張英的父親立刻就拒絕了他。

那個自稱是王敦的金甲人,接著說道:“當年天意定下晉朝要衰敗,所以我被安排作了晉朝的逆臣;現在天下即將清明,我此次來是要奉天意,作良臣來輔佐大聖人的。”

他的話一說完,張英的父親就從夢中驚醒了過來。不久,張家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可惜不久就夭亡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張英的父親又夢見了王敦,張英的父親責罵他說道:“你果然是騙人的奸賊,說來卻又匆匆走了,害的我家悲傷了一場。”

王敦回答說道:“我一一觀察了與我有緣的江南各世家,發現沒有福澤超過您張家的,因此又來當您的兒子了,這次絕不再走了。”

不久之後,張家果然再次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張英,為紀念他父親的兩次奇夢,取字為敦複。

張英長大後,果然才氣過人,在康熙年間考中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為康乾盛世的到來,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譽為賢臣良相,在曆史上留下了美名;

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於康熙年間考中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時加太保;而且張英的孫子和曾孫中也有人當大官,一個家族四代榮耀非凡,在中國曆史上實乃罕見。

論起這個福澤來,張家真的是在江南屬第一呀,這麽說來,張英父親當年的奇夢真的應驗了。

看了這則曆史上記載,不由令人感歎:晉朝的王敦,竟然轉世當了清朝的張英,可見輪回轉世之事是真實不虛,而且王敦轉生之前,還反複觀察各世家的福澤,可見古人說的“積德”等古話也都是有道理的。

而且從某一個角度上講,王敦也好,張英也好,都是在按天意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實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要想演好,一定不能違背天意,這就是人類曆史的真麵目,好人壞人,都是眾神在曆史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已。

就是說宇宙的生命,在漫長的歲月中,因為宇宙的變異,偏移了法,就變得不好了。高層世界的變異,最後導致人間界更是變得麵目全非了,表現出無比的邪惡狠毒,從這一點來說,眾生皆是有罪的。

生命在迷中,就會造業,就要去償還這個罪業,當整個宇宙的生命都走到了這一步,就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了。宇宙根本的大法,可以給宇宙眾生創造一個無比美好的全新宇宙,也可以給有罪的眾生帶來了大福分,善解曆史上一切的冤怨。

當然,宇宙根本大法的慈悲和威嚴是同在的,在給宇宙眾生帶來無比美好未來的同時,也會在清理淘汰著宇宙中一切不正的因素。

現在那邪惡的流氓政治集團,惡毒的誹謗汙蔑宇宙根本的大法,禍國殃民,罪惡滔天,即將遭報,被上天所消滅。

這其實就是這一曆史時刻,絕對不可違背的天意,每一個給打上獸印的人,都要發表聲明,把這個獸印給去除後才能進入到新宇宙中去,這關係到每一個生命是否得救,擁有美好未來的關鍵選擇。

更多曆史真實故事,敬請關注下一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