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對小劇場演出的探究

(2024-05-13 10:26:09) 下一個

某日看中文電視,碰巧看到北京台在播放對“鼓樓西劇場建立十年的訪問”,其中對其發起人/營運人/製片人等人的訪談,激激發了我濃厚的興趣。聯想起我喜歡觀看的紐約59街59號劇院的運營情況的直觀印象,我一邊比較一邊觀看。小述觀察如下。

鼓樓西劇場是北京一間民營小劇場,運營至今十年了。它的發起人叫李羊朵,是個斯文有禮,講話聲音悅耳動聽,很文秀的女性。從其經曆來說,她因對戲劇的熱愛開始創辦這劇場,中間經曆了很多困難,但她都堅持下來了。。。她硬是從一個戲劇運營的門外漢,到熟悉了解掌握,甚而引導小劇場發展的新方向。我聽了她的下屬略微講了幾句話,就知道她是儒商來的。她從事是文化事業,開始她有些理想主義,(她的事業剛好應合了北京市發展文化背景劇場北京的大趨勢),她和她的團隊也是堅定不移地把這事業做下來了,其中幾次生存攸關的當兒都逼他們想出新的運營辦法(如開展體驗式演出,成立觀眾俱樂部,開展劇本朗讀之夜等等),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業。。。

再說紐約59街59號劇院,它運營20幾年了.它的觀眾群依我看主要是中老年觀眾。他們像是鐵杆粉絲,很多都買的會員卡享受會員票價。(也許他們還有自己的交流媒介什麽的,我不是會員不清楚).每部劇大約演出40天左右。基本上座率能有七八成。要不就是演出不好的話,立馬撤銷了。反正我看的五六部戲上座率挺好好些都跟英國話劇演員或是英國編劇導演合作。成熟的劇本/編劇/演員直接引進。。。我看了它五六部小話劇。感覺59街劇場服務人員對觀眾也挺親和的。隻是,我總是默默來看,默默離開。有時開演前我在門廳徘徊,或是中場休息時,遇到別的觀眾們。他們似都結伴而來。偶爾有一兩位黑人大媽或別人單獨而來,跟我一樣也默默地看,默默離開。我得說絕大多數觀眾都是中老年白人觀眾。我絕少跟他們交流的機會。有時,我心想,他們這些人應該是非常熟悉戲劇,也喜愛話劇的,為何就沒有討論小組,寫劇評什麽的習慣。看了“鼓樓西劇場十年”中,北京的劇場經營人在挖空心思想觀眾所想,努力讓觀眾覺得劇場就是他們的家。我多希望紐約也有這種劇院的外圍組織形式。

這種可能性小些。一是紐約這裏小劇場似營運成熟(可供新劇及編導演人員都很充足,這跟鼓樓西劇院不一樣。十幾年前,我隻風聞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民民營的小劇場是看電視台對“鼓樓西劇場十年”的訪問才知它的存在;二是感覺紐約外百老匯劇場周邊團結著很多小劇團,跟英國倫敦這樣的戲劇之都聯係也很多。簡言之,他們選擇劇本/編劇等,都是放開國界挑合適的人。似乎隻要作品強,觀眾自然買賬,追隨而來。三是紐約小劇場話劇跟北京年輕人居多的狀況不一樣,它是中老年觀眾居多,文化水平相對也挺高。反倒是年輕人少看小劇場話劇,偶見是帶父母來看的。估計百老匯歌舞劇更熱鬧,更適合他們看。

總歸,我在紐約看小劇場話劇,是想與人深入些交流思想。而若我居北京的話,可能更容易找到同齡同興趣的朋友,就不借助看話劇這一形式了。其他形式可選的很多。這不就是一個刷寂寞嘛。

僅以此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