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Cabaret 與紐約亞洲電影節

(2022-07-21 08:23:08) 下一個

近日我總想抽空去看看紐約亞洲電影節的電影,隨便什麽都好,就是想在大銀幕上看看亞洲表達。。。但近日的高溫和時間點的限製,我沒能成行,轉而在附近電影院看了一場紀念“Cabaret”50周年的老電影“Cabaret”(表演夜酒吧)。

“Cabatet”是1973年攝製的歌舞電影,榮獲當年多項奧斯卡提名(除了最佳影片,當年最佳影片是“教父”),它講的是1930年背景下一個德國夜晚俱樂部的一位女歌舞演員及她男友,在納粹影響越來越濃重期間,她的演出和生活及情感糾紛。。。

我從表達的角度來講,它為何是一部相當成功的歌舞劇(也曾搬上舞台獲得兩次TOMMY獎):一,此劇以男女主人公(女演員與年輕男作家)的感情發展為主線,以1930S背景下,德國某城越來越濃重的納粹陰影為複線。二,女主性格率直奔放,感情真摯,常在晚間表演中以歌表達真實的內心情感,配以豐富舒展的舞蹈動作,一歌代萬言;三是她作為年青女演員,身邊圍繞著各種傾慕者,有窮作家、有莊園的富人,有同行,有各種演出資源的老板,而她隻想做個出色的女演員,這其中的夢幻和現實的衝突挺多,頗多戲劇性,她是很有話題性的。四是以她的單純及圈子,不經意間會遭遇納粹,遭遇猶太人造迫害,遭遇舞台言論的限製,直至某天取消演出。。。由此引出文化娛樂表演與政治的關聯,構思巧妙。五是用歌做隱喻。如這兩情侶與富朋友在鄉間旅行時,在旅館庭院遇到聯歡,一位崇尚納粹精神的青年黨衛軍在歌唱,飽含情緒的歌唱引領著同村的村民們一起高歌,成了動員歌,讓他們感覺極為不適,退席離開。。。由此隱喻當時德國的反猶和戰爭情緒已大範圍存在,他們一幫小文人無能為力。。。

我意思是說,紐約Broadway舞台劇很多,我經常無緣去看,即使搜索其演出目錄也經常覺得不知所以不知所雲(講的什麽,為何需要以歌舞劇形式呈現等)。。。偶爾讀NEWYORKTIMES周末的劇評文章,也雲裏霧裏。。。仿佛在紐約,文化界的表達跟我這華裔移民一點關係都沒有。。。似乎也確實沒有。。。但文化表達都是有借鑒性的,我偶爾看看其回顧展演,或許會有收獲一二。。。(其實也可能是笑談,在紐約學習戲劇電影藝術的年輕學子那麽多,又有幾人能留下來在其文化產業內發展。。。學習借鑒可能隻是願望。。。)

華人亞裔對自己狀況的表達的缺少,隻能依賴華裔自己勇於發聲勇於表達,以文字、電影戲劇音樂畫作的形式。其他行動,就像多參觀“亞裔電影節”,多觀覽本地劇作,多寫些劇評,努力了就好。(對我來講,看了一部:Carabet,解答了自己心中對百老匯歌舞劇的若幹疑問,有收獲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