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淺談中美理科教育的異同

(2020-06-19 18:11:01) 下一個

我在國內修過理工本科,在紐約幾年來也在公校修過一些科學課,我讀過一本書,美國一位媽媽為了了解美國高中SAT/ACT,她自己參加了若幹次考試,經驗匯集成書以谘高中生及家長。我僅就自己讀書在美公校經曆,在下麵就小述一下我眼中兩種教育的異同。

     

  一美國教育注重動手(注重實驗):

我修三門化學課和三門生物科,都是四個學分的課,真心話,那實驗的一個學分至少每周要付出八到十小時工作量(實驗三到四小時,實驗報告三小時,查資料兩小時(可略)),實驗必須到場(經常有測試考上回實驗內容),實驗器具自我管理,實驗過程精益求精,實驗室規範人人嚴格遵守,反複強調,是真真正正地在培育學生科學精神。

反觀中國,實驗似乎不是很重視,實驗室器具不大精良,實驗室配備人員稀鬆,是過於注重理論的教育。我年輕時曾被人笑過,本科四年後不會用電絡鐵,但真的沒人教過用也沒有地方需要用電絡鐵。

       二美國教育注重動嘴,注重培養歸納匯總和寫報告的能力。

每每到了實驗課後期,會要求每人一個小講演,講析本領域某發展新知/新方向(要求表達清晰,有理有據)。或者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試驗,目的/大綱/步驟/方法,特別有趣,也很考驗人,我才發覺每篇實驗大綱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是做出實驗結果最顯著的方法匯總。我不太記得在中國大學時寫過什麽理科文字報告(實驗報告要求都較簡單,不會要設計實驗),除了畢業實習論文。一次一萬多字論文,其他沒寫過。

       三美國教育注重強調學生獨立自主,自行解決問題:

我在生物總論課上被教育了一回。經過是這樣的:生物實驗課要求每人一篇小論文,列了若幹題目方向。我選了一個方向,讀了三篇生物博士論文,那論文真的是生澀難懂。我好不容易讀完,抄錄概要,用自己的話把幾個概要聯接順下來,安頭接尾,順成一篇讀得通的小論文。我心有戚戚,怕有什麽問題,但語言能力有限,我實在找不到比人家概要更簡潔有力的話來表述論點和論據。結果,我交上去,被實驗老師在GOOGLE搜索取證,說我75%的語句是摘錄的,不給分,也不給時間重寫,此作業以極低分記錄在冊。這是我第一個生物論文啊,第一個教訓吧。我這輩子都會記得,不能抄錄別人的文章原句,再艱澀的話用自己的話說,哪怕它一句你五句才表達得清。

另一次教訓是生物課參觀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作業:作業有表格填空,還有簡答題。表格填空有若幹個生物(具體到門綱種目屬),要查到它們具體在館中那個室那個展櫃。我因為不大會用WHATAPP, 誤過了跟實驗老師及同學一起去的機會,隻能自行到那裏。偌大的展廳,十九萬平方米,幾十個展室,展品包羅萬象,看得人眼暈。作業中十幾個生物物種位置(我沒預先研究博物館的網站,未了解大致分類方法),我隻找到了一半。我的眼睛還被自然曆史館的地球物理區裏展示所吸引(浪費了一個小時),很快就在裏麵呆三四個小時,到閉館時間了,我悵惘地離開了那裏。我再次跟同學們的見麵隻在下次實驗前,我來不及偷抄也不好意思偷抄補上缺漏的種屬放置地點,就稀鬆地交上去了(因交卷時間節點也卡得甚嚴)。我後來打聽到,有些同學四個一組一起去,每人承包表上四個種屬,去找到陳列地點,然後四人匯總報告;另有人一次去找不到全部列項,就去了博物館兩次三次。敬佩!我真沒想到一個小小博物館作業要付出那麽多時間/精力/協作,我語言也不太好跟同學不熟,沒想過找誰一起去。我去了也沒想過要查得那樣徹底,完成這課業需要充分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學校博物館作業不是就是晃一圈看看,交差就得了嗎?在紐約社區大學時,我也去過多次博物館,一般一張SELFIE加一篇小計(那多是文化類科目),似也沒為難過人。怎麽四年大學就這麽嚴,要求這麽高?老思維真害人!我的博物館作業又得了低分數!

我聯想到《加西亞的信》。生物課博物館作業實際上是要求學生自行解決問題,遇問題想辦法徹底解決,而不是等待或混過去。這和我過去的經驗是絕不相同的,引以為戒。

四。生物實驗課及實驗室有很多掛圖裝置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其實驗室的硬件投入可觀。

 五。美國這邊許多企業有INTERN

在INTERN期間,企業派人教學生帶學生,也選拔優秀學生苗子做備選梯隊,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手段。

我真是盼望中國也能有美國這樣的科研環境——有尊重科技,尊重和培養科技人才的大環境和優良的學術產業鏈,別讓學科學的孩子再經驗那種寂寞(我做畢業論文時,是給硒鼓鍍材料以尋找較強牢度的硒鼓鍍層的課題。我在一間小小的抽真空室裏呆了兩個月,每天先抽真空五六個小時,再鍍膜測試,最後的論文結果是試錯多次沒試完的過程綜述。枯燥的實驗真真把我搞專業的心思衝擊得不剩什麽了)我到工廠去的同學們,有一間工廠因為規定大學生必須在一線生產線上當工人呆夠兩年,好幾個同學都跑掉了。。。留下來的都是農村子弟,能吃苦,專業根基也打得紮實。。。但能不能換個法子培養人?  

六。贅述一點,美國公校(四年製)科學大課配的教授有些很有專業激情,即基礎課配備好教授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熱愛:

我在生物概論一門課上遇到一位姓布克的教授,他的大課在晚上,三小時的講課,經常內容豐富充實。例如講雌雄求偶模式及差異時,他播放的是他自己搜集的雨林地區雄鳥求偶時的鳴叫片斷,那色彩鮮豔的雄鳥為了討好雌鳥,鳴唱好聽的樂音,不斷轉動身軀,很賣力的。當有其他鳥來競爭時,那叫一個勇!立馬從舞士變鬥士,它堅決地把來犯之敵啄走,令我不禁想起人類在此情形下的行為模式,何其相似也!生物界太有意思了!這樣鮮活生動地材料他收集了很多。還有科學雜誌上最新的數據分享,及他過去研究論文的分享。。。我很感謝布克教授的敬業愛業,他把對生物專業的熱愛無時無刻地傳遞給學生們,他很受學生尊敬。他還是本係專業指導顧問,即學生有關專業選課/專業方向/論文問題/介紹信方麵的事都由他每周專門時間解答指導。他是行內專家,指導意見也中肯紮實。口碑很好的教授。

七美國大學值得讚賞的是它一二年級的通識教育科,如文理科學生都必須修60個學分左右的通識課:如科學/創作型寫作/多樣性教育/美國城市化教育/體音美等等。這些使文理科學生在基礎知識麵上都得到加強。反觀中式大學教育,除英語政治外基本無他。

 以上隻是我粗略比較美中兩國的理課學習和教學,我真覺得國內在此方麵還有挺大差距,未來更需趕上的是軟環境的培育。我認為主要要純化大學氛圍,鼓勵教師們重視專業領域,而不是舉國浮躁地發文章爭頭銜向錢看向權看,踏踏實實培育科技人才,踏踏實實做科技,踏踏實實做實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ophie308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大學教育注重推導,但不強調概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