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遛貓的婦人

(2020-02-26 12:32:43) 下一個

我每天都要在小區慢走,我經常遠遠的看見一個老婦人和一隻貓,我一直覺得挺奇怪,貓不都是自己隨心所欲的到處逛的嗎?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竟然牽著貓遛彎。

    這是一個初秋的早晨,我從樹林那邊轉過來的時候,那個遛貓的女人恰巧就走在我前邊不遠處,我有點不好意思超過她。我就在後麵盯著那隻貓。那貓長的比較瘦弱,黑色的毛,四條腿卻是白色的,貓的背上穿了一件小狗經常穿的那種類似的馬甲。一條帶著鈴鐺的鎖鏈在貓脖子上拴著,老婦人牽著它,走在人行道上。那鈴鐺隨著貓步叮鈴鈴的響動著。

婦人走路很慢,那貓走路和它的主人保持著一致的速度。我在後邊就仔細觀察這一對,女人的頭發花白,個子很高,走路有一點駝背。

“小鈴鐺啊,今天是咱倆最後一次遛彎了。你啊,你跟了我十七年了吧。老頭子把你帶家裏來的呢。老頭子都走了有十年了。”

女人專注的和貓聊著天,都沒有注意到後邊緊緊跟隨著的我。

我有些難為情,覺得在人家後邊偷聽,當是一件不怎麽體麵的事情。於是我側身快步走到前邊,和老婦人打招呼。

    婦人和貓同時停住了腳步。婦人看著我,那貓看著婦人。我看見老婦人昏黃的眼睛,眼角還掛著兩粒眼屎。右眼眼眶上貼著半個創可貼。我下意識的盯著那創可貼。

    “鈴鐺昨天撓的,可我知道它不是故意的。”女人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貓,然後用手一指,“鈴鐺就是它。”

“它來我家的時候,我的狗剛剛在馬路上被車撞死,我本來是牽著繩子的,繩子因為長特意打著結,不知道什麽時候繩結就開了。那車過來的時候,豆豆剛好一頭衝到馬路上。豆豆是我那條狗的名字,它是我的女兒愛麗絲特意送給我的。”老婦人閉上眼睛,對我說起來往事。

我是第一次和這個老婦人聊天,雖然之前在小區裏遠遠的看見過幾次她和她的貓,但是從來沒有一起聊過。

    老婦人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願意傾聽的人。我們一起慢慢往前走。女人從褲兜裏摸出一張照片來。 她說: “你看,這是我全家的照片。”,照片裏一個和藹的婦人,旁邊站著一位紳士,兩人的前邊還有一條狗和一個年輕的姑娘。照片已經有些發黃,但是仍然潔淨,齊整。

    “老頭子走了,去了天堂。愛麗絲也走了,這個家就隻剩下鈴鐺和我,可是明天鈴鐺也要走了,我隨後也就要走了。“, 老婦人感傷的說。

   “走了?您一下子用了四次這個詞,我可以多了解些嗎?”, 我的好奇心被勾起來。“ 當然,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趕緊補充一句。

    “我的女兒,我和吉姆唯一的女兒愛麗絲,她在非洲的莫桑比克,非洲你知道吧?那個很大的野生動物園。愛麗絲是動物科學家,她專門研究大象的。那裏的走私象牙活動非常猖獗,有一天夜裏,他們遠距離觀察象群的時候,有偷獵者打傷了一頭大象,其他的象群過來攻擊這個偷獵者,愛麗絲和她的一個同事,為了救那個偷獵者,卻被憤怒的大象攻擊,愛麗絲的腰部嚴重受傷,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性命,可是卻造成了她高位截癱,但是她仍然不肯離開那個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執意要留在那裏。距離那次受傷我去看她,到現在已經是八年零十八天了,明晚上六點就整整八年零十九天了。”, 老婦人繼續說著。“我每一天都在日曆上畫一筆,記錄我們母女分開的天數。”

   “那您和您的貓為什麽馬上就要分開呢?”。 看見老婦人沒有反對,我就接著問她。

   “鈴鐺要被送去動物安樂死中心了,它得了淋巴肉瘤,它已經十七歲了,已經超過了貓類正常的壽命,我找到的醫生說對鈴鐺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安樂死。所以這隻陪伴了我十七年的貓也要離我而去了,我不忍心讓它繼續痛苦下去。”老婦人的眼角有兩滴淚落下來,我遞給她一張紙巾。我注意到老婦人那隻擦眼角的左手在顫抖,當護士的我知道那是帕金森症的表象。我頓時明白了為什麽老婦人說她也要走了。她這是要去養老院啊。可是我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

“您是要去養老院嗎?”,我小心翼翼的問道。

“不,我要去莫桑比克!”,老婦人的話讓我很震驚。“我要去陪伴我的女兒,準確的說是去陪伴那些大象。那些可愛的大家夥!”,老婦人一臉的從容。那一瞬間,我感覺到有一些熱流湧上心頭。

     我們兩個人和一隻貓就這樣慢慢走著聊著,我不知道我應該說些什麽安慰的語言,我覺得什麽樣的言語也無法替老婦人解除她此刻要失去黑貓的憂傷。

    “我馬上到家了,如果你有時間可以來我家裏坐坐,我其實早就認識你,我知道你每天都在小區慢走,我隔著窗戶就看見你了。”老婦人終於露出一絲笑容,我也跟著笑了。 我心想,怪不得老婦人肯和我說這麽多私密的話呢。

     老婦人在一個兩側開滿掃帚梅的磚鋪的甬道前停了下來,那隻貓也停了下來,回頭看著我。老婦人補充了一句“其實鈴鐺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它是在聽我們說話。”,我的心頓時又感到更加戚戚然。

     我目送著老婦人和她的貓走向門口,我注意到門口的那株鬱鬱蔥蔥的柏樹下,插著一個牌子,上麵用法文寫著“此房已售出”。

 

 

 

本文發表在美國《僑報》, 2019/10/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