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de大美生活

媽媽日記,分享一些育兒經驗,希望與大家共同進步~
正文

家有【男孩子】,如何成為一位好媽媽

(2020-02-17 03:42:38) 下一個

《麥田裏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育兒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題記

朋友跟我念叨過好幾次:兒子兩歲半了,她最惱火的事情就是,在朋友不停地三令五申後,兒子仍然像從來不曾被警告過一樣,興致勃勃地對同一件物品“搗蛋”,然後在被發現後,壞笑著逃離現場。朋友就嘮叨“怎麽說了這麽多遍就是不聽呢?”,連這話兒子也學會了,沒事還在嘴裏念叨:“說了你就是不聽”“說了你就是不聽”,讓朋友哭笑不得。

我家有個差不多同齡的兒子,所以我對她的無奈簡直可以用感同身受形容。

似乎男孩耳根就是那麽“硬”,不像女孩容易成為“乖乖聽話”的寶貝。實際上,不隻是“聽話”這一件事,回想起來,我家兒子和女兒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差異。

姐弟倆在一起畫畫,同一個塗色活動,姐姐喜歡把空白的Kitty塗成七彩的,粉紅的頭飾,藍色的鞋子,紫色的裙身,黃色的袖子,裙子上的小口袋還要仔細換成綠色的。而弟弟則喜歡一色到底,一開始他喜歡用橘色,當家裏的兩盒水彩筆裏的橘色都被他蹂躪光了後,他轉而喜歡明亮的黃色,放眼望去,他一整張紙上的超級飛俠,全是清一色的亮黃色。

 

每天晚上的講故事時間,女兒大部分時間都不會插嘴打斷故事,而兒子卻動不動就會激動得還沒等講到畫麵顯示的部分,就迫不及待地用小手指著畫麵上的小動物“嗯哪嗯哪”地示意讓我講那個小動物怎麽了。

搭建樂高積木的時候,女兒常常會和兒子發生哭鬧,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姐姐剛剛搭好的“房子”,被“暴力”的弟弟一把推倒,而且推倒還不算,還會被“更暴力”地敲散。害得多少次正在廚房的我不得不衝到現場問“怎麽了?”,一番了解勸說後,就是更匆忙地去搶救可能糊掉的飯菜。

一起在戶外做遊戲的時候,比起製定並能適當修正遊戲規則的女兒,兒子更喜歡瘋跑,而且總是很難遵守遊戲規則。

不知道有多少次,女兒仰著小臉一臉無辜的問我:“媽媽,為什麽弟弟要那樣?” “媽媽,弟弟怎麽總是破壞我的城堡?”“媽媽,為什麽我那麽愛弟弟,有好東西都跟他分享,他還總是打我?” 我心疼地摟著女兒,看著手足無措的兒子,慨歎自己無法用孩子的語言清晰地回答她心裏的為什麽,也擔心兒子因此自責“自己是個壞孩子”,逐漸走向孤僻。

據說一門叫做 “性別科學”的全新科學正在嶄露頭角,專門研究性別如何影響男孩女孩的問題,這門科學指出35個發達國家研究的結果顯示,男孩與女孩的大腦之間差別至少有100多處。這些差別直接導致了男孩與女孩的成長行為差異。

可是即使我把這100條背得滾瓜爛熟,我也不能用其中的任何一條去解答女兒的疑惑。對她而言,沒有意義。我隻能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第一、牢記男孩和女孩之間的顯著差異,第二、教會孩子們學習如何協商解決衝突。

我不是科學家,兒子和女兒也不是我的小白鼠,我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做些如何讓他們打鬧而不受傷,如何讓他們在衝突之後擁有更好的道德自主能力。

我知道在包含語言技巧的領域,女孩比男孩早熟6年,而在蘊含空間任務的區域,男孩比女孩早熟4年。也就是說,在教會兒子熟練地用語言表達自己這件事上,我要花費更多的耐心和時間而在處理敏感情緒方麵,我要幫助女兒多找到一些適合她的情緒出口。

我知道關於閱讀,除去年齡因素,其實不是孩子沒耐心,而是相比較於女孩,男孩更喜歡互動型的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他們需要你頻繁和他互動。這一點,從她們喜歡的書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兒子喜歡像《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麽》《誰藏起來了》這樣在講的過程中有互動的故事,而女兒則更喜歡《吹口琴的藍特爾》《一園青菜成了精》這樣情節有趣的故事。所以在選繪本時,我不是將我自己所謂的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的目標列在首位,而是將他們的不同喜好列在首位。

在活動時間,如果姐弟倆同時參與活動,我更傾向於給他們解決矛盾衝突的機會,而不是防患於未然地當那個高大上的裁判。這一點,朋友曾給我一個很好的辦法,她說:“當他倆為某個物品發生爭執時,你讓他們石頭剪刀布,誰贏了誰說了算。這樣他們就感覺像自己做主一樣”,這讓我很成功地逃脫了“偏袒”任意一方的罪名。

如果單獨帶兒子去戶外活動,我就盡可能地讓他消耗他旺盛的精力,瘋跑也好,用小鏟子不停地來回運土也罷,時不時地像隻小熊一樣吼也行,隻要是安全健康的,隨他來。因為隻有讓他擁有足夠的大運動,回到家像“手工”“搭積木”這樣的精細運動才可能入他的眼。

在尼爾森的《正麵管教》裏提到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父親為自己4歲兒子總是突然大發脾氣而深感沮喪和困擾。斥責和懲罰隻是使其愈演愈烈。這位爸爸了解到,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失望的孩子,而且鼓勵是處理不良行為的最好方法。在嚐試之後,爸爸發現這樣的擁抱並沒有鼓勵到不良行為,倒是讓孩子相信了擁抱的力量。

在我家,讓我發現擁抱力量不是我做了上述的行為,而是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孩子們在我對她們嚴厲管教時對我說的一句話。

昨天晚上,兒子和女兒在吃晚飯,姐姐像往常一樣唏哩呼嚕一會就吃完了,弟弟卻一會兒摸摸玩具,一會兒笑嘻嘻地跟我說幾句話,一會兒要跑去“想休息一下”,一小碗稀飯眼看就要涼掉。

兒子再次嘻嘻哈哈地說:“我等等再吃,我保證”,在他即將離開小椅子的時候,我一把拽住他,把他按回到椅子上,沉著臉說:“好好吃飯!”

雖然我沒有吼,但他明顯感覺到了我的怒意,哇地大哭起來。我麵對麵坐在另一個與他同樣高度的小椅子上,看著他,不理會他的哭聲,說:“吃飯就坐在桌子這裏好好吃,不許到處亂跑。”

兒子卻哭著大喊:“媽媽,我想抱抱你。”這話讓我心裏一軟,怒火頓熄三分。

我說:“好吧。”兒子慢慢走到我跟前用小手勾住我的脖子,把頭枕在我肩膀上,慢慢地止住了哭聲。

然後,我看差不多了,就把他輕輕推回到椅子上,說:“嗯,好好吃飯吧?”他嗯了一聲,擦擦臉上的淚水,開始認真吃飯。

“媽媽,我想抱抱你”,我不知道孩子是怎麽學會這句話的

如果家有男孩,請不要總是期待他像個小男子漢。了解了男孩女孩的差異後,你就會知道其實,有時候他比女孩更脆弱,更需要關心。因為在他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很多成人期待的“乖行為”,他的獲取時間都比女孩要晚半拍甚至更多。

人總是喜歡聽自己想聽的話,總是願意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東西。

在孩子身上也是這樣的。你不斷地重複下命令或者重複地嘮叨某一件事,孩子也許都習慣性屏蔽你了。尤其是當你的這個熊孩子是兒子時。

孩子,我愛你,不僅僅是三個字,一句言語。

孩子,我愛你,是許許多多的付出,陪伴,努力,等待,鼓勵,擔心,指點,幫助……

孩子,我愛你,一輩子。

當你是一個兒子的媽媽,請先學會暗示自己“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並時刻保持“麻煩隻是暫時的”這樣的樂觀。耐心的守望和適當的身體接觸,才是養好一個男孩的必要條件。當你不是要為他好,而是做些對他好的事,你會發現:原來每個熊孩子心裏,都住著一個乖小孩。

 

愛他,就抱抱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