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坎裏溝(四)

(2022-09-26 22:36:22) 下一個

坎裏溝學堂(Calico School House)位於坎裏溝主街最北端,學生大多是商鋪主人和其他礦主的兒女們,多數礦工沒有家屬。當時教師的工資大約是每個月七十至一百一十美元,而銀礦工人的日薪是三美元。1882年至1884年,坎裏溝和周邊礦區的學生就是在這所學堂學習閱讀、寫作和算術(3 R's),當時學堂提供食宿。1884年當地發行$3,000債券購買土地,重新建了一所新學堂,之後學堂就不提供食宿了。1882年至1899年的十七年間,學生每天平均出勤率為三名學生至三十九名學生,周日學堂用做禮拜堂供牧師布道。有些孩子從家走到學堂,要沿著狹窄崎嶇的山路走三公裏,上學路上出事故經常會發生。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坎裏溝學堂是1955年沃爾特•諾特(Walter Knott)先生按照1884年所建的學堂原樣複製,隻是規模比原來小了三分之一。學堂隻有一間教室,一共有三十多張桌椅,中間是一個帶煙囪的大鐵爐子,以備冬天取暖。

 

這個一百多年前的教室比我上小學時的條件要好得多。回想四十多年前在晉南農村上小學,教室有一個用土坯和泥製作的簡易爐子,沒有煙囪。冬天一到,要求值日生從家準備曬幹的玉米芯數枚或幹柴數枝,上課之前要求值日生把爐子生著,先用廢紙將玉米芯或幹柴引燃,等玉米芯和幹柴燒到一半時,再添加煤塊,經常到了上課時滿教室還都是濃煙,而且無法開窗戶。因為戶外太冷,冷空氣一旦刮進來,教室空氣倒是好了,但是很多小朋友接著就怕會凍感冒了。我們二十多名同學就著煤煙味、玉米芯味、幹柴味聽老師講課,直到早上外麵的太陽升了老高,教室裏的煙才算消散,這個時候天氣也變得暖和了,也就用不著爐子取暖了。老師講課的內容早就又還給老師了,當年教室裏彌散的味道直到現在都還殘留在我的鼻孔中揮之不去。

 

據前麵提到的露茜回憶,孩子們在坎裏溝學堂所玩的遊戲有接球(Catch the Ball)、小羊快跑(Run Sheep Run)、捉迷藏(Blind Man’s Bluff)、丟手絹(Drop the Handkerchief)、打沙包(Toss the Bean Bag)、彈彈珠(Marbles)等等。捉迷藏遊戲規則和民國期間中國小學語文課本中描述的相同:群兒相聚,為捉迷藏之戲。先攜手作大環,甲兒立環中,以巾束目。諸兒環繞疾走,左右各三匝,然後俱蹲於地。甲兒呼乙兒,乙兒遙應之。甲兒張手摸索,獲一人,摩其頂,掣其衣,撫其足,呼曰:“乙兒在是矣。”揭巾視之,則丙兒也。複以巾束目,摸索如前,卒得乙兒。於是令乙兒代為盲者。

 

另據報道,坎裏溝被廢棄之後,這裏曾發生過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有兩位英國人參觀坎裏溝,其中一位聲稱,他曾經拜訪過學堂中的一位工作人員並采訪了很長時間。當這兩位遊客要離開坎裏溝時,他們和這位自稱是坎裏溝的“最後一名教師”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坎裏溝最後一位老師的名字叫瑪格麗特•奧利維爾(Margaret Olivier),她於1932年去世,埋在坎裏溝公墓。當這兩位遊客回國衝洗照片後,他們驚奇地發現那位坎裏溝的“工作人員”竟然沒有出現在照片中!後來才得知在他們參觀坎裏溝時學堂根本就沒有什麽工作人員,他們當年參觀坎裏溝是在1932年之後,這個事情也可以算作英國人講的Old Wives' Tale吧。

 

這裏曾經生活著一條當時全美國婦孺皆知的名犬,它的名字叫“坎裏溝到爾信”(Calico Dorsey),剛開始大家叫它傑克(Jack)。這條邋遢的流浪狗大約在1885年由坎裏溝郵政局長艾福瑞(Everett E. Stacy)收養,到爾信是一條渾身黑白毛發相間的邊境牧羊犬,兩眼炯炯有神。它對坎裏溝的大多數人都非常友好,而且忠於職守。在它從事郵遞員職業之前,它主要是靠向當地人乞討一些殘羹冷炙,混吃混喝過活。郵政局長艾福瑞的哥哥艾爾文(Alwin)在坎裏溝東北方向三公裏的比斯馬克礦山(Bismarck Mine Camp)開著一家商店。有一次艾福瑞想給他哥哥捎個口信,但是不想走崎嶇山路,於是心生一計,寫了個便條,綁在到爾信脖子上,請它送過去。第二天早上,到爾信回來了,而且脖子上還帶回了艾爾文的回信。艾福瑞馬上意識到他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即時將信件從坎裏溝送到比斯馬克礦工們的手上,雖然這種想法不正統但是極有可能實際可行。經過幾次試驗之後,艾福瑞確信到爾信完全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於是他就把印有美國郵政字樣的郵包搭跨在到爾信背上,並用兩個活扣將郵包綁緊,同時他還給到爾信特製了一套皮質靴子,保護它的四隻腳在山路上不至於被灼熱的沙子和石頭燙傷,從此到爾信開始了它美國郵遞員的職業生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