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為佛者,何故聲聞、辟支佛不名為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為佛?若一切智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複何以故不名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諦.”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足,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獸俱度,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如彼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
“善男子,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
“善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裏俱淨。聲聞、緣覺,智雖清靜,而器不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
“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靜;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汙,有大憐湣,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雲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裏,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複無邊。
“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禦、示導,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蓮華,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薩有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