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布施可以發財,此為佛金口所說之正理,然而卻需要當事人有財可施,方可行持財布施,若當事人窮苦無財富者,財布施則是一句空話而已!故而,十方諸佛慈悲,亦為無財之人開顯修福之法,即大禮拜拜佛修福是也;總令一切無財之人,亦能借用拜佛之法修福,拜佛福德增益增上之後,財富自然亦逐漸增上;普賢十願,禮拜諸佛第一,而供養隻居第二,由此可知拜佛修福之方便,居然先於供養布施之前,因拜佛修福之法不受財物條件限製也!!!!可惜諸多佛子,不識拜佛修福之方便殊勝,或者不肯吃苦多多拜佛,而令光陰每日空過,實可惜哉!《善惡報應經》言,禮拜佛、塔、廟之人具大福報;《增一阿含經》雲:拜佛之人,多饒財寶;宣公曾言,要想多發財,隻需多拜佛!可惜世人或者愚癡不知拜佛之利,或者高慢不樂拜佛之事,或者懶散懼怕拜佛之苦,或者窮困交加卻不知拜佛可以增益財富福報之理,,,,,,,於是乎,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總令一生時光,白白消耗於無意義之瑣事,卻還日日生活於窮困之中!如此迷人,天下不少!不知諸佛子何時能開迷茫,而肯屈尊多多禮佛,總令貧苦下賤之惡報速速得離,總令福德富貴之吉祥善報速速得致!?
我個人於貧困無財富可以供施之人,有兩種修福之法勸勉,一者勸勉諸君到寺廟做義工護持三寶,並且尋找最苦最累最髒的活計去幹,並且不享受寺廟三寶之財物纖毫,或者不得已享受立即等值補償令不欠三寶纖毫,此護持佛寺塔廟護持佛法僧寶之法,為增福迅猛之道,極為適合貧窮無財之人迅速修積大福德!二者,勸勉無財富可以布施之人,無論僧俗亦或外道亦或一切眾生,當於日日之中,專門認準一尊佛菩薩,專門苦苦虔誠禮拜,禮拜數量越多,增福越快,財富增上越快!縱然財富極差的人,禮拜到幾十萬遍的時候,財運也會大幅度扭轉,何況略有福德的人,豈能不因拜佛而早早改變財運?我經常勸佛友禮佛100萬拜為福德基礎,並且現世之中人人至少禮拜1000萬拜,這是我對諸仁者和我自己的期待。佛門修福之法雖然廣多廣多,然而適合窮人和富人都能修的修福法門,卻沒有比拜佛修福更方便、更殊勝的方法了!其他修福方法,或者受財物數量限製,或者受自然環境限製,或者受天氣氣候限製,或者受法脈傳承限製,或者受修福次數限製,總不能比擬拜佛修福之殊勝方便。智者須知,《華嚴經》普賢十願,將禮佛修福列為首位,居於供養修福之前,是有非常重要的甚深意義的,隻看是否明眼之人,能識其要。
此外,別有一事,需要提醒,禮拜諸佛菩薩固然可以增福發財,然禮拜之時,宜隻以虔誠恭敬之心禮拜之,不得以求財之心禮佛,否則折損福德矣;行者不可不知。
禮拜佛菩薩功德福報(佛經依據):
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聲。
二者有所發言人皆信伏。
三者處眾無畏。
四者天人愛護。
五者具足威勢。
六者威勢眾生。皆來親附。
七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八者具大福報。
九者命終生天。
十者速證涅槃。
是名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業報差別經》
禮佛有五種功德:
一、 端正。因見佛相好,發歡喜心,而生渴仰,來世即得相貌端正。
二、 好聲。因見佛相,三稱南無佛名,來世得好聲音。
三、 多饒財寶。於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燈,來世獲大財寶,心無貪著。
四、 生長者家。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來世生長者家。
五、 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由敬禮佛,所獲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
------《增一阿含經》
且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於佛不行禮敬?十大願王,禮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禮佛決不可以不。
若不禮佛,便難感通。何以故?以身圖安逸,心之誠亦末由必致其極也。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增廣文鈔卷二·複法海大師書》
=========================
菩薩最勝利益,即是出家;出家十種利益
=========================
《大寶積經》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複次,舍利弗,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刹。何謂一法?是菩薩應當樂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願:‘我當所在生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
舍利弗,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一者、不著諸欲,
二者、樂阿蘭若,
三者、行佛所行,
四者、離凡夫行,
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
六者、離惡道因,
七者、修善趣法,
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
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羨,
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若菩薩常樂出家,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
唐於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
無有一人住在家者,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悉得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植,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九
時閻浮提一切人 鹹皆舍欲而出家
比丘及尼樂習定 如來徒眾廣無量
粳糧自然從地出 諸天悉來而給侍
袈裟法服從樹生 無垢清淨甚可愛
割截縫治依量法 彼佛功德威力故
-----《月燈三昧經》卷六
=========================
遠離喧鬧,安住寂靜阿蘭若,有十種功德
=========================
複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複如是。
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雲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他故。
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
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
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嗔癡所緣境故。
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
六者能舍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
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舍凡愚無散亂故。
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
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一切遭遇不順者,請經常反複讀誦如下經文,然後開始重視修福吧;有財富者可以上供三寶下施眾生,以積累福德;無財富者可以專門選定一尊佛菩薩,以大禮拜方式久久禮拜,隨著禮拜數量逐漸增長至百千萬億,則福德逐漸增強,因之則財富威德一切境遇逐漸改善提升,病痛漸漸除愈壽命逐漸延長,一切不如意逐漸改善;因世人輕視福德者多,或者佛子重慧而輕福者亦多,導致世間出世間種種厄運病痛短壽貧窮諸不如意,是故以如下經文警醒策勵,勸諸仁者,重視修福:
無福者墮地獄中 受大苦惱常無間
或墮餓鬼或畜生 受饑渴苦及負重
無福之者壞其身 無福為奴重疲極
無福墮於聾啞中 無福愚鈍多邪慧
無福之者魑魅著 無福之者醜形容
無福多於下族生 無福心亂人所惡
無福之者多迷惑 無福為他所輕謗
無福之者諸所為 雖複勤力不成就
無福之者身粗澀 悉無威光不可意
無福之人兄所居 草木青潤成枯瘁
無福人所不隨順 外境觸害亦複然
諸惡鬼神羅剎娑 常時侵嬈無福者
無福者用藥治病 返成非藥病增劇
由無福故受貧窮 複為他人所輕慢
無福之人生子息 其性粗惡眾憎嫌
無福者雖眷屬多 常時離散生苦惱
無福者壞於眼目 而複相續諸苦生
多病皆由無福因 小生疲病固難差
無福之人多凶惡 無福常發粗惡聲
手指攣拳體不完 語言人多不信順
無福之人諸所有 王官水火盜賊銷
無福唯聞非愛言 觸處常生於驚怖
無福雖居平坦地 隨處旋當荊棘生
設或植種及經商 雖常多作無義利
無福者於一切時 所有財寶皆散壞
世間無少顧戀心 實不可愛無善利
諸無福者如是相 智者當知皆破壞
福者所作善護持 於一切時無散失
福者所行不懈倦 常起堅固勇悍心
如蓋覆蔭廣無邊 複能製除諸惡雨
猶犢隨母常飼乳 福者如意善欲同
又如劫樹悅意觀 常獲一切所欲果
福者能具忍辱力 及得悅意大吉祥
信行深固可依從 生生皆具妙色相
福者廣布大名稱 能具多聞及智能
見者鹹生愛樂心 又能獲得聞持念
福者臨終無疾病 臨終亦複歡喜生
極惡境相不現前 遠離驚怖及苦惱
福者臨終受天樂 天宮樓閣現其前
忉利諸天夜摩天 彼彼天人來引接
兜率天宮諸天子 化樂天眾亦複然
他化自在欲界天 鹹來衛護於福者
福者猶如大梵王 俱胝天眾皆宗奉
於其一千梵界中 廣大尊勝而自在
福者諸所作皆成 複常處於快樂位
一切皆生愛樂心 乃至外境無觸害
------- 《福力太子因緣經》
《大智度論》卷14
雲何持戒生禪?
人有三業作諸善,若身、口業善,意業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於麻中,不扶自直。
持戒之力,能羸諸結使。雲何能羸?若不持戒,瞋恚事來,殺心即生;若欲事至,婬心即成。若持戒者,雖有微瞋,不生殺心;雖有婬念,婬事不成——是為持戒能令諸結使羸。
諸結使羸,禪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結使羸故,禪定易得。
復次,人心未息,常求逸樂;行者持戒,棄捨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禪定。
復次,持戒之人,得生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若破色相生無色界;持戒清淨,斷諸結使,得阿羅漢道;大心持戒,湣念眾生,是為菩薩。
復次,戒為撿麁,禪為攝細。
復次,戒攝身、口,禪止亂心;如人上屋,非梯不昇,不得戒梯,禪亦不立。
復次,破戒之人,結使風強,散亂其心;其心散亂,則禪不可得。
持戒之人,煩惱風軟,心不大散,禪定易得。
如是等種種因緣,是為持戒生禪波羅蜜。
《大智度論》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精進者,現世即改命)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複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
複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餘處;信在根、力,餘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大智度論》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的重要性:
先施一切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令心安樂。然後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行大乘種種事業。以是義故六度彼岸布施為門。四攝之行而為其首。猶如大地一切萬物依之生長。以是義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布施波羅蜜多品第五
《佛說像法決疑經》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六波羅蜜,前者為因,後者次第為果
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曠劫行檀布施救濟貧窮困厄眾生。十方諸佛亦從布施而得成佛。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六波羅蜜皆從布施以為初首。善男子。譬如有人雙足俱折。意欲遠步不能得去。比丘亦爾。雖行五波羅蜜經恒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善男子。不行施者則戒不淳。戒不淳故則無悲心。無慈悲者則不能忍。無忍辱故則無精進。無精進故則無禪定。無禪定故則無智慧。無智慧故常為無量客塵煩惱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門。三世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攝法中財攝最勝。善男子。我又一時讚歎持戒。我又一時讚歎忍辱。或複一時讚歎禪定。或複一時讚歎智慧。或複一時讚歎頭陀。或複一時讚歎少欲。或複一時讚歎聲聞。或複一時讚歎菩薩。如是種種隨機不同。未來世中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各執己見迭相是非破滅我法。諸惡比丘亦複在座演說經法。不達我深意。隨文取義違背實相無上真法。口常自歎我所說義應著佛意。其餘法師誑惑道俗。作是語者永沈苦海。諸惡比丘見他修定複作是言。此人愚癡猶如株兀。不覺經論何所修行。作是語者殃咎累劫。
--------《佛說像法決疑經》
//////////////////////////////////
《大智度論》《佛說像法決疑經》《解深密經》六度次第,前前為因,後後為果:
布施,持戒,忍辱,此三種波羅密打好基礎,精進就不難成就!
請看佛語: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解深密經》
善男子。不行施者則戒不淳。戒不淳故則無悲心。無慈悲者則不能忍。無忍辱故則無精進。無精進故則無禪定。無禪定故則無智慧。
---《佛說像法決疑經》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雲:
複次,菩薩布施,常於受者生慈悲心,不著於財,自物不惜,何況劫盜?慈悲受者,何有殺意?如是等能遮破戒,是為布施生戒。若能布施以破慳心,然後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
福足之人,遇到黃土也變金,
惡業足者,遇到黃金也變土,
運來鐵如金,運去金如鐵,
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福德力和惡業力,在背後發生作用!
雲何少施之物。若幹天眾及諸鬼神各得受用?
謂由三種義之少供物一切受用。一由三密加持。謂運心法界實相妙供。二由大慈悲。三由彼諸天主福力多。如龍得少水以自福力遍灑諸國。咒於諸天所以滿四天下人福。不及四王天一人福財。隨持主誌有增減。而諸天福多故。得乏少供遍與一切。譬如少火隨薪有增減。少供亦爾。天福多故付彼成廣。又縱雖色味下劣。由先三義皆成清淨微妙醍醐。如耆婆悲一切即萬物成藥。尼健咒毒毒返成藥。世間尚爾。況行者隨順佛教。起大慈悲作三密加持哉。又由天福而彼下劣供物。成清淨微妙供如石磨男得石成王。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一卷
《解深密經》雲: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
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
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
藕益大師《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誌存輕慢。誌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大寶積經》在家菩薩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學出家戒
說是法時,八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長者得無生法忍,三萬二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鬱伽長者歡喜踴躍,以價值百千衣奉上供佛,白言:“世尊,以此善根普施一切諸眾生等,令諸在家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佛所教戒法;諸出家菩薩願令滿足,一切諸法亦令滿足如佛所教。世尊,雲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學出家戒?”
如是問已,佛告長者:“在家菩薩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何等為五?
長者,菩薩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財物,與於一切智心相應,不望果報。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淨梵行,不習欲想,況二和合?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至於空處,修習四禪,以方便力不入正位。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應極精進學於智慧,一切眾生以慈相應。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守護於法,亦勸他人。
長者,是名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學出家戒。”
爾時,鬱伽長者白言:“世尊,我在家中如世尊教,當如是住增廣佛道,諸出家戒我亦當學。”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種種色光,青黃赤白,從麵門出,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繞身三匝入如來頂。
爾時,阿難見佛微笑,從坐而起,整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以何緣笑?諸佛世尊非無緣笑。”
佛告阿難:“汝今見是鬱伽長者供如來不?欲修行法作師子吼。”
阿難白言:“已見,世尊。已見,善逝。”
“阿難,是鬱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如來應供正遍覺出現於世,常在家供養恭敬是諸如來,護持正法;常在家中住出家戒,廣聞如來無上菩提。”
爾時,大德阿難語鬱伽長者:“汝見何利,樂在家中,有聖智不?”
答言:“大德,不成大悲,不應自謂我是安樂。大德阿難,菩薩摩訶薩,忍一切苦不舍眾生。”
說是語已,佛告阿難:“是鬱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多化眾生,非出家菩薩百劫、百千劫。何以故?阿難,百千出家菩薩所有功德,不如是鬱伽長者所有功德。”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鬱伽長者會第十九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心地法門成就一切陀羅尼三種悉地》如何降伏諸魔鬼神?唯調伏自心爾!
爾時普賢菩薩從坐而起。白言法身世尊。諸佛如來以大慈為本。雲何諸陀羅尼說有操惡威德自在傷害鬼神及諸外道天阿修羅。毗盧遮那言。汝今諦聽。吾為汝說。期有二義應善知之。雲何為二。一者諸佛方便說法導引眾生。二者顯此猛烈操惡之身。降伏眾魔令入佛道。汝等應知。此亦是方便。持咒之人見有此事。即心生忿怒。降伏鬼神。未得悉地不然成驗。又不知諸佛方便所說。
欲知此者。降伏自心。種種顛倒忘想攀緣作諸不善。或生餓鬼之心。或生外道之心。或生修羅之心。或生諸惡鬼神羅刹之心。以是義故。念念相生皆是諸惡鬼神天阿修羅。及諸外道羅刹鬼要從心而生。雖不即生受如是報。
諸法所說摧伏鬼神者。以是咒力能滅心中如是惡念。無此惡念。不受惡身。故當知降伏者矣。若能先降自心諸惡鬼神者。一切天魔外道天阿修羅藥叉羅刹諸惡鬼神。自然歸伏。無敢違逆。若不自降伏惡心。能降伏諸餘天鬼神者。無有是處。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心地法門成就一切陀羅尼三種悉地》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三世菩薩求菩提,於蘭若中成正覺: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菩提果
(編者注:蘭若,或譯阿蘭若,意即“僻靜處”“寂靜處”,指遠離喧鬧,偏僻安靜,適合修行的地方。)
複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複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雲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他故。
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
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
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嗔癡所緣境故。
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
六者能舍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
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舍凡愚無散亂故。
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
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 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 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 於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眾, 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 能令證得三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 四威儀中無係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 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臥具無係著, 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 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 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 棄舍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 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 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為根本, 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 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 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舍離, 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 而能住於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 證得法身常樂果。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