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係之舟

在世界行走中的隨想和隨筆,耕耘為一塊自留地,送給自己,奉給天地,結識一起同行的夥伴們。。。
個人資料
正文

2020非洲印象IV:塞倫蓋地大草原(1)

(2020-06-11 05:35:32) 下一個

2020非洲印象IV:塞倫蓋地大草原(1)

無係之舟,2020。06。09

     二月22日七點五分,我們離開了馬賽馬拉營地,向東南方的屬於坦桑尼亞的塞倫蓋地草原出發。這兩塊草原從地理角度都是東非裂穀的一部分,是同一草地,不過是分屬給兩個國家,塞倫蓋地幾乎是馬賽馬拉的三倍,700多平方英裏。我們的車隊是直接從馬賽馬拉草原的土路上穿過整個保護區而南行的,非常有幸地看到了我們這些天沒有走到的馬賽馬拉草原的東南部。這一邊,可能沒有被太多越野車踐踏,也沒有很多捕獵的戰場形成,還可能是地下水要豐富一些,草生長的豐滿,茂盛,有的可達一兩英尺深,這個地區看起來更安靜和自然,除了成群的直角羚羊,彎角大羚羊和我喜歡的湯拇生小羚羊,還見到比北麵更多的斑馬,羚牛。幾年前,坦桑尼亞曾設計一條南北貫通的準高速公路工程,幸虧被眾多環保人士否決了。

     土公路邊上的村落無一例外地破舊但色彩還是很豐富,就是在殘垣斷壁之上也塗抹了不同的顏色,因此看起來很生動,幾乎村村都有學校,車一瞬而過,隻是沒有看到那個是校舍,希望孩子們有一個相對好點的房舍。由於是周六,人們穿著鮮豔的禮服,可能在走親訪友或去附近的集市。婦女的打扮尤其精彩,濃重色彩--大紅,墨綠,橘黃,全黑(國色),有的加少量修飾得當線條和圖案,總之,各式筒裙配有相得益彰色彩的包頭或插花,這樣在我們看來貧窮和偏辟地區,婦女可能很自然地從象烏幹達國雞那奢華的裝扮中得到了靈感,這就是為什麽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人類少了自然的啟發,生活不知會有多單調!

     中午時分,坦桑尼亞接我們的司機車隊準時到達邊界區,和馬賽馬拉的司機朋友互道珍重之後,就踏上了坦桑尼亞土地,這是一個有130多個部落組成的國家,每個部落有自己特有的語言,族規和特有的傳統(相比之下,肯尼亞要簡單的多)。雖然城鎮的風格和肯尼亞有相似之處,但整體感覺他們要富裕一些,氣候的漸變可能也是原因,這裏植被更豐富茂密,大片的香焦園,可以看到相對幹淨和整齊一些的民居,在當地可能算是莊園級別的住宅。而且在一些大些的城鎮,有極少幾座三四層高的建築和正在建設中的更高一點還有陽台的樓房。我想起美國西部小說家劉易斯說的:美國西部開拓者們夢想是我們今天的現代生活,而我們卻在夢想回歸到那原始,簡單和樸素的起點。

     穿過了馬拉省,遠遠近近的大片小片合歡書讓草原更加確賞心悅目。四點多鍾,我們到了塞倫蓋地保護區國家公園的大門,這裏建有幾個馬賽人的原始形狀的乘涼小亭,這種形狀就是金合歡樹的樣子。五點多,我們到了塞倫蓋地北段的第一個營地,HippoTrails Comp.從名字上看,這附近是河馬出沒的地方?這是一個流動的營地,是在大草原上人為清理出來的帳篷組成的駐地,所有的設施,餐廳,大堂,廚房都是用帳篷,每年根據需要搬遷,讓前一年占用地區的草地得到修養生息。這些帳篷沒有肯尼亞的那麽厚重(更不會有許多年前我們在西藏的犛牛毛和厚帆布的大帳篷那樣敦實!),但也頗有諸葛亮出征時的中軍大帳的風範,莊重中還有點威嚴。由於整個帳篷區沒有象在肯尼亞的Massa Mara營地那樣有一條天然的河流做屏障,這裏任何時候都可能有動物和猛獸來拜訪,因此特別是天黑後,當地人的陪伴是必須的,如果不願麻煩他們就隻有自鎖在帳篷之中了。非常滿足的是,在一天的路途顛簸之後,我們吃到了一頓在這荒郊野嶺就是非常象樣的法式晚餐,其中的法式燒豬肉火候和味道都地道,腸胃得到了不小的安慰。

     2。23日,照樣是清晨出發,這裏地域遼闊,平坦的荒原上,相互很遠會憑空矗立有各種石頭堆積的各種小山,山石形狀各異,山邊的樹和山上的植物的樹也是姿態不同,有的樹枝可以彎彎曲曲地伸展到很遠的地方,有的樹枝則會彎彎曲曲地環成一個空間,給草原上的動物和人(?)一個驕陽烈日下的休息空間,看上去很愜意。也許是太空曠了,動物顯得很稀疏,也許是氣候的溫暖,隻見到在山石上懶洋洋的獅子,顯得百無聊賴的禿鷲,在荒原上和我們一樣徘徊的一隻獵豹,據說它剛剛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和人類的十幾歲的年輕人,還沒尋找到自我?。。。剛剛從打獵的驚險和刺激中過來的同伴們對這種安靜還有些沒回過神來,可能覺得乏味和沉悶,上天可能感知到這一點,在傍晚之時的回程中,夕陽之下,讓我們又一次和神秘的花豹相逢,這是一片相對密集的樹林,花豹是很高的大樹枝上睡覺。。。就象我們第二次在馬賽馬拉遇見它,這種安全的位置讓它能被人們觀看而不太在意,不會迅速逃脫。車上的同伴們一下興奮起來,全力投入了拍攝之中,跟蹤它的一舉一動,直到它“表演”累了,順樹幹下來穿過車輛消逝在對麵的小水潭旁邊的密林中。這次邂逅相遇,讓我們在塞倫蓋地的第一天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24,我們離開這個營地,繼續遷徙,前往塞倫蓋地的中心。途中,第一次看見了幾千頭的斑馬散落在天地之間的一個湖水邊,目前還在談情說愛的階段,小斑馬極少。。。它們嘶叫,歡笑,互相追逐,震撼天地,讓我真得看呆了,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造化之中。

     這天我們車的司機是這次團隊的領隊人,他來自一個男人依法可以娶十個妻子的部落,在他們那裏,婦女是沒有任何權利和發言機會的。他自我介紹可以吃除了石頭以外的任何食物,吸煙,喝酒無所不能,認為這才是生活。當我告訴他,我的父親每天晚飯總要有一小杯白酒(烈酒)時,他特別興奮,似乎找到了和他認為清教徒一般生活的中國人的契合點。從職業的角度,他機敏而靈動,對塞倫蓋地的曆史,動物,鳥類,樹木都有很豐富的知識,能很快嗅到動物的方向,特別是能夠模仿各種鳥兒的叫聲,學得惟妙惟肖,因此似乎鳥兒非常聽他指揮,更錦上添花的是,他有相當不錯的攝影知識,他對我們說,他想做攝影師已經十年了,因此對攝影用光,選取位置,取景角度都能考慮,還主動和車內對攝影特別是鳥兒拍攝很著迷的三個人交流。

     25日,這個領隊又跟了我們車一天,而且這天的下午就是主要是拍攝鳥兒,這對於車內的三個“打鳥”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幸運和順暢的時光!我們車原安排的司機在相比之下,對攝影一無所知,也不去理解或沒有能力理解事情,就象一個漫不經心,長不大的非洲草原大男孩,在隨後的幾天裏,他不是沒有眼力撲捉到動物,而是沒有能力或耐性去追蹤攝影目標,反而用很大的注意力去跟隨他的領隊和其他同伴車輛。。。的確讓我們這輛車失去了不少拍攝機會,更不用說得到最佳拍攝角度。無論如何和他解釋,畫圖展示。。他就象一個聽不進課的緊張的乖學生,口中不斷地道歉,道歉的非常過分,可在行動上,還是在不該吃時吃,在不該喝時喝,該行動時緊張地把握不了時機和位置。。。同一個團隊,司機和和司機區別太大了!好在,我們都有能力理解在不可能改變的不利中盡量尋找有利,能為我們安排兩天的領隊司機,我們都非常感謝,不會怨天憂人,這幾天還是收獲了我們可能得到的最多。

     25日的上午,雖然是五點就起床,這裏並沒有肯尼亞那樣的清晨涼意,也許還由於這裏相對更濕潤,朝霞的色彩格外地豔亮,加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的金合歡做前景剪影,日出前的天空 顯得格外清新和透徹。天空剛剛撒下第一抹柔光,我們就到了Ndutu湖不遠處的幾個大小相連的湖邊,三隻小獅在父母的帶領下,正準備渡過湖水,小獅膽卻,一次次往回跑,不想再下,但母親就一次次地將它們捉回水邊,放進水裏。。。終於它們就一往無前了!幼小的生命都是這樣成長的,要有督促和培訓,上了岸的一家,母親在前,父親斷後,三個小東西跟上父母還有一定的難度,其中一個似乎要弱小一些,兩,三次想躺下不走,但都是長兄(?)過來接它,帶它一起走。父母的帶領,兄長的同行,這是多好的生命起步啊!之後,母親帶它們到另一個湖邊喝水,父親遠遠地為它們站崗放哨,為什麽剛才那個湖沒有喝呢?應該是有原因的吧?

     前行了幾公裏,我們來塞倫蓋地後第一次看到了壯觀的角馬群,在方圓可見的範圍內,360度,幾乎全是角馬,它們互相呼喚,高聲喊叫,各自小群向不同方向遊蕩和奔跑,群中看到了不少小角馬,估計應該有至少一兩天大,看到了一隻可能剛剛出生不到一小時的小家夥,母親的胞衣還沒有掉下,但小角馬已經很幹淨並跟上了隊伍。

     25日下午,當領隊司機帶著我們的車到處找鳥和“打鳥”時,我盡情的品嚐非洲大地的特有的風味,一望無際的草原充滿了自然野性的旋律,彎彎曲曲的小路就象是五線譜一樣,總會讓每一棵獨一無二的合歡樹放在最美的音符上,和天上風卷翻滾的雲層構成最大的3D畫麵,動靜相依,瞬息萬變。。這樣宏大的樂章,這寬廣的氣勢,唯有大自然的大手筆!

     26日,夜裏似乎有雷聲,到清晨才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我們的領隊冒雨一個個通知,推遲一小時上車,人很有意思,已經上好的弦一下就鬆了下來。。。雨一直都沒有停,兩個領隊決定為大家組織一場問答會,解答對非洲草原所聞所見的問題。這個司機團隊中的一位年長而智慧的司機先做了主講,領隊司機之後做了個人的補充。在這塊廣袤的草原上,因為東非大裂穀的火山岩石風化,大地含有豐富的營養素礦物質,豐富的水草,養育了約150萬隻角馬,35萬隻斑馬,數十萬羚羊,因此又養育了獅子,獵豹等食肉類動物。。。;講到這些食草動物的協調分食,每種動物都有自己喜歡的草,吃同一種草的斑馬和和角馬,後者吃接近草根的部位,而前者吃草的高端,這和它們的牙齒機構相關,按達爾文的學說,這應該是一代代優勝劣汰的結果;整個草原,幾十種動物,幾百種植物和草類,應該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我們以下要看角馬產子,他講了為什麽一般角馬都是選擇在清晨九,十點之前生育,是因為溫度清涼,節省能量,角馬媽媽的產程長短和人類婦女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一樣,不同的是,角馬的生產往往是在行進中,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帶著僅僅伸出兩條腿的小角馬走一兩個小時;我第一次知道,很多動物實際上是色盲,它們是憑借直覺,通過動物的移動來判斷動物的種類,隻有象狒狒這樣的動物,可以識別顏色,基本可以把穿不同色衣服的研究人員歸為同類。。。鳥兒側和食肉,食草的動物都不一樣,它們對色彩,對溫度,氣候都十分敏感。由於他們兩人都是動物愛好者,在那麽多動物圍繞的環境中生活,對動物的觀察得非常仔細。。。讓我這個來非洲之前沒太注意過動物的人學到了不少知識,但我感受最深的恐怕還是第一次意識到動物的確很好地保持了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屬性--直覺和靈性。就象溪流總是要最終奔入大海一樣,這些動物都能憑豐富的直覺和靈性找到它們的生存之道,這就是它們賴以生存的真本事!而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大腦容量變大,小腦大概相應縮小,似乎第六感官逐步退化了,特別是在受過教育之後,多了很多理性,條條框框,少了很多直覺和靈性,人們在說受教育多的人都很傻,很呆,雖是半開笑話,其實就是靈性缺乏的代名詞。這也是現代教育的敗筆之處!遺憾嗎?是進步還是退步?恐怕不是一本書可以討論清楚的問題。這個稍微年長的司機知識豐富而智慧,他曾做過多年的保護區的巡視員,還誠懇而委婉地勸大家不要忙於拍照,而要先多靜心觀察。。。對於到非洲機會不易的大家來說,恐怕是不可能的靜心觀察而錯過拍攝機會的,隻有我這個隨意的閑人,這次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充滿樂趣,盡心盡意地看!

     下午,放晴,冒著有可能誤車的危險,我們四輛車盡可能走在一起,迎接我們的是角馬群嬉鬧玩耍,而白鷺鳥在它們之間飛來飛去,互相追逐,為它們清潔皮膚。。。雨後的雲層變化萬千,為我們準備了那麽絢麗的晚霞盛宴,整個天空象是燃燒到白熱化的火焰,金黃中透著淡淡的紅暈,高空中,大風一筆又一筆地塗抹上豐富色底色,最終讓火焰的邊沿染上淡綠和淡藍。。那麽柔和和悅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