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門八二三炮戰62周年感懷

(2020-08-22 00:24:59) 下一個

金門形勢圖

金門八二三炮戰62周年感懷

               卜一

    金門八二三炮戰已過去整整六十二年了。 這個炮戰延續了二十一年(1958-1979年),使海峽兩岸長期處於「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帶給金門,廈門百姓無比的災難與困苦,也深深影響到大陸和台灣的長期對峙,導致如今台灣當局走向"去中國化"的形勢。 筆者上世紀60年代在金門當兵,夜夜炮火,惶恐驚魂。 回憶這段往事、展望未來,沉痛、憂慮兼而有之! 我深深感到那場戰爭沒有勝利者,因為遭難的都是海峽兩岸的人民!   

    台灣自甲午戰爭、馬關條約(1895年)而脫離中國大陸至今已經一百二十五年了,其中隻有短暫的三年多(1945-1948年)與大陸成為一體。 而八二三炮戰發生正巧在這一百二十五年的中點。 不禁使人們想到:如果當時沒有發生這場長期的炮戰,台灣今天又會是什麽狀況? 當今全球局勢紛亂,危機重重,隻要是關心大陸、台灣人民的人們都不希望台灣海峽成為外國製造衝突的地帶和戰爭區域。 基於這個精神,讓我們來回顧八二三炮戰,並吸取教訓曆史,以策未來!

古寧頭戰役與朝鮮戰爭             

    1949年10月,共軍進攻金門,在古寧頭全軍覆沒。 次年夏,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被迫發動[抗美援朝] ,原準備在這年夏由粟裕指揮進攻金、馬、台、澎的計劃,隻得改為 「1951年不打台灣,1952年看情形再決定。 金門則在1951年4月前不打,4月以後待命再打。」 這倒使國民政府柳暗花明,安下了心來防禦台灣。

    古寧頭戰役

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

九三炮戰   

    直到1953年夏,韓戰停火協議達成,中共才抽出手來對付國軍,首先在浙江攻占甌江口四島,積穀山等沿海諸小 島。 1954年底,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美聯合防禦條約》,蔣介石吃了定心丸。 但美國人也不願被蔣的「反攻大陸」 拖下水,要求蔣將攻擊性的行動減少,銷毀美援國軍所有的轟炸機,並在共軍1955攻占一江山島後,放棄大陳及所有在浙江沿海的島嶼。

一江山戰役

大陳島

    以後鑒於中蘇關係日漸惡化,美國也探索遠東及世界戰略的調整,在華沙舉行了中美會議,雖經久沒取得實質的進展,但持續不輟,希能緩和中美及台海的緊張局勢。 在這期間,中共對金門馬祖曾於1954年發動九三炮戰,做了試探性的炮擊,但大多均為零星的炮轟而已。 炮擊範圍尚不能遍及金門全島。當時彭德懷、陳毅都曾議順勢進取金門、馬祖,但毛澤東沒有表示同意。

三麵紅旗運動

    1957年,毛澤東首先對知識分子臭老九及民盟人士發動百家爭鳴,引蛇出動,接著反右派整風出籠。年又發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及總路線的三麵紅旗運動。 而對台灣局勢,因毛與蘇聯鬧翻了,考慮到與美國及他老對手蔣介石的關係問題,是戰還是和,精通韜略的毛此時也正如他的三麵紅旗一樣是令人費解的。 《孫子兵法》首篇《始計篇》 開宗明義提示[] 為準備用兵的第一要領。 「道」乃是指政治指導綱領。 是以1958年毛澤東的軍事行動也正如其在國內高舉的三麵紅旗一樣是有欠高明的。

三麵紅旗運動

三麵紅旗運動

黎巴嫩事件導火線

    據中共欽定的曆史稱,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黎巴嫩,毛澤東大怒,當即作出對金門大舉炮轟的決策。 毛澤東自始至終親自策劃並直接指揮整個金門炮戰,其目的在於「支持中東人民進行反美鬥爭、打擊美國對台灣的侵略,以及懲罰國民黨軍隊的騷擾」。 其實後兩項還扯得上邊,頭一條乃是中東人民反美,美國去那打人家,關我們什麽事? 再怎麽樣也犯不上對著金門骨肉同胞猛轟狠殺呀!而且把老美半個在歐洲的第六艦隊都引來台海,又何苦來哉?

   黎巴嫩貝魯特   

      其實毛澤東發動這個炮戰主要是當時國內三麵紅旗弄得怨聲載道,於是發動個對外事件來轉移注意力,凝聚向心力;同時也向老美和蘇聯示個威。當時中共和蘇聯的關係已經很糟。7月31日—8月3日,赫魯曉夫到北京訪問,毛澤東請他到中南海家裏一起遊泳、會談,令人覺得有調侃赫魯曉夫的味道。而在會談中沒有通報計劃炮轟金門的事。三星期後炮戰開始,驚動全球,特別是赫魯曉夫非常惱怒,中蘇關係每況愈下。

    七月中旬,毛下令福建駐軍準備,決定兩周之內於7月25日開始炮轟,十分倉促,泥濘中兵士拖炮到位,苦不堪言。 諸多裝備彈藥趕運前線,連新建不久的鷹廈鐵路也因超負而路基受損。 炮戰開始前,國共兩軍已在台海交鋒,各自宣布擊落對方幾十架飛機,而自己幾乎沒有損失註:但根據葉飛回憶錄中共擊落國軍五十架,國軍擊落中共二十架,看樣子二十架是真的,五十架是假的)。當時我們在台灣都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炮戰開始的三天前(8月20日),蔣介石和蔣經國乘艦前往金門,督促金防部司令胡璉及全體十萬官兵誓死抵抗。

共軍的米格17——殲五

國軍F-86 軍刀機

響尾蛇飛彈

蔣介石和蔣經國乘艦前往金門,督促金防部司令胡璉及全體十萬官兵誓死抵抗。

金防部司令胡璉

                                    國防部長俞大維

八月二十三日開打

    準備費時,再加上赫魯曉夫訪華,拖了約一個月,最後選在8月23日開打。 當時福建軍區司令員是曾指揮渡海解放海南島的猛將韓先楚。 但毛要他靠邊站,卻任命當年在古寧頭戰役全軍覆沒,指揮失誤而檢討得體的葉飛(聰明、能幹,萊蕪、孟良崮、渡江江陰等戰役立了大功;但在進攻金門之役,輕敵大意,全軍覆沒)擔任炮轟金門的指揮。 葉飛一直官運亨通,當時已是福建省長兼福建軍區政委。

韓先楚 

葉飛                  

      八月20日,毛東在北戴河休閑,決定了進攻金門的策略:「對金門國民黨予以突然打擊,把它封鎖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對方可能從金門撤兵或困難很大還要掙紮,那時是否考慮登陸作戰視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 並通知在福建前線指揮的葉飛立即前往北戴河,留在北戴河指揮。 說穿了也就是老毛指揮,他在旁邊聽著就是了。 

    葉飛匆匆趕到北戴河,連住的地方也來不及安排,就跟國防部長彭德懷擠住一間房。 毛問葉飛:「用這麽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呢? 」 那時美國有一些顧問在金門,後來為護航台軍補給船隊也派了軍艦。 葉飛告訴他:「那是打得到的啊! 」 毛又問:「能不能避免不打美國人? 」 葉無以為對。 倒是林彪機靈心會,寫了個條子給毛,提出:「為了避免打到美國人,是否可通過王炳南在華沙給美國人透露一點消息。 」 毛與葉考慮到「突擊」, 也就沒聽林彪的了。 可見毛心裏是矛盾的,一方麵想嚇老美一下,但又怕把他們惹火了。 正如赫魯雪夫所說:「那紙老虎可是有核子牙的啊!」     

吉星文等殉難、百姓遭殃

    炮轟於8月23日下午6時30分開始,金門立即陷入硝煙火海之中,軍民受損慘重。 當日金門諸島共落彈5萬7千5百33發,據說炮戰之密集,有躲在炸過的炮彈坑裏也中彈的。 炮轟剛開始就擊斃了三個國軍高級將領——金防部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也有一說他們是被共軍飛機火箭擊中的)。 吉星文之喪最令人惋惜。 吉將軍乃是1937年7月7日抵抗日軍侵略蘆溝橋的民族英雄,由此掀起了中國神聖的抗戰。 吉星文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在曆史上寫下了輝煌,永垂不朽的一頁。 日本人的炮火沒能嚇住,打倒他,二十一年後卻被中國人自己的炮火毀滅了。 隻因他最後是為國民黨犧牲在金門,中共的曆史教本上很少提到他,我在大陸問了許多年青人,卻沒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 我曾多次到蘆溝橋追思抗日舊事,緬懷吉將軍,同時為他抱屈。 我也曾去澎湖瞻仰吉將軍的墓塚,在那留連感傷良久。

吉星文

    非常令人費解的乃是:共軍炮轟的目標中許多是民房村落,譬如古寧頭村落全部被毀,人民死傷無數,同時留下一張殘破村落的照片,讓後世惋惜!

  共軍炮陣地

共軍的152mm 加榴炮

古寧頭民房被炮轟全毀,滿目蒼夷

民屋被炮轟慘況

老百姓家旁的防炮坑

共軍炮轟金門尚義機場

國軍反擊

    國軍在炮轟開始後,救傷補亡,進行反擊,但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乃是運送補給。 蔣介石親臨澎湖坐鎮督導船隊前往金門搶灘運送物資,蔣經國也於炮火之中趕去金門鼓舞士氣。 美國人當時也許沒有領會到毛澤東「氣在黎巴嫩」,認為解放軍打算先占金門、馬祖,再大舉渡海攻擊台灣。 在鷹派國務卿杜勒斯的大力支持下,調地中海第六艦隊部分武力前往台海加強第七艦隊戒備台灣,同時派軍艦護航台軍補給船隊前往金門。 大批補給物資不斷空運到台,那時我在台北,每夜都被巨型運輸機C130的響聲吵醒。 台灣的軍民在炮戰初的驚惶下很快就鎮靜下來。

  美國艦隊護航 

      最先幾天,台灣方麵擔心的是共軍計劃周詳,將大舉登陸金門,金門將會有激烈血戰。但僅僅幾天後不見動靜,也就比較放心鎮定了。當時誰也沒想到毛澤東「氣在黎巴嫩」,打金門隻是出出氣,並沒有整盤計劃(見葉飛回憶錄)。但當時對金門補給的登陸灘頭——料羅灣發炮非常頻繁,意在封鎖補給。國軍補給船進到外海,用小型登陸艇(LVT兩棲登陸車——水鴨子)搶灘,兵士們冒著炮火衝上沙灘,十分英勇。當時有一艘 LVT 載著幾名記者到金門采訪戰況,不知是LVT 發生故障,還是被炮彈擊中,這艘LVT失蹤了,幾名記者殉難,造成當時台灣最大的新聞與惋惜。此時在台灣「反攻大陸」,「打倒朱毛」歌聲整日不絕,士氣頗為高昂。

 

中字號登陸艇

LVT——水鴨子

國軍的水鴨子(LVT)在料羅灣搶灘運送補給

坑道

水鬼——蛙人

停火

    9月3日,毛澤東突然提出停火三天。 當時美國派艦護航趕運物資到料羅灣。 葉飛請示毛:「怎麽辦? 打不打? 」毛告訴他:「照打不誤,隻打蔣艦,不打美艦。 」葉飛又問:「若美艦對我開炮,是否還擊? 」毛說:「沒有命令,不許還擊。 」 9月7日中午,共軍再度開火,當時在中美華沙會議上,美方提出停火,同時也表示可要求國民黨減少在大陸沿海島嶼的駐軍。 炮戰持續了44天,10月5日夜共軍通過沿海各廣播及喊話站向金門宣布:「自次日(10月6日)起停止炮轟一星期。 」次日,毛澤東親筆,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向台灣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告:「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十三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10月6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轟, 你們可以充分的自由的運輸供應品--你們和我們之間的戰爭,三十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進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

    當時我們在台灣,每天都緊張的聽收音機(還沒有電視),看報紙,想知道昨天,今天金門,馬祖落了幾發炮彈? 被打傷了幾艘船? 打下幾架米格機? 那天晚上我在街上突然聽到一個人說:「現在可好了! 明天不打了! 和了! 周匪恩來就要飛到台北鬆山機場來了! 」但也聽到有人說:「這家夥談判太厲害了,我們和他談判總是吃虧的! 不能談啊! 」    

    四十四天炮戰,共軍向金門共打了44萬4千4百23發炮彈,10月6日停火一周後,10月12日,共軍廣播聲稱「停火延長一星期」 。 10月20日下午,炮彈又從對岸飛向金門。 這次除了空中爆炸彈外,還加了一種「鑽炮」,也就是落地不開花,而向地下鑽,再進到空洞或實體中衝力盡竭才爆炸的炮彈,炸得許多民房連根翻起,也使得躲在 防炮洞內的軍民屍骨無存,譬如在西園小村,就發生了一起一洞喪九命的慘案,事實上既然說「我們都是中國人--為了人道主義--」,又何必對小老百姓狠下殺手呢?

日不打

    又過了一周,共軍於1026日向金門廣播:「今後單打雙不打」,也就是雙日停火,單日可打可不打。 事實上當我幾年後在金門時,每晚都可聽到炮聲,隻是上半夜,下半夜之分而已。 落彈的數量從此大為減少了,以後也逐漸改為非爆炸性的「宣傳彈」,不用空爆、洞爆或土爆的殺傷彈了。   

   「宣傳彈」乃是一個炮彈從對岸飛了十來公裏過來,但不爆炸,隻是彈筒底在空中脫開,彈膛裏也有兩片鋼板掉出來,中間放滿的宣傳單臨空而飛。但彈頭、脫出的兩片鋼板和彈筒底,誰碰到誰倒黴。經常聽到有士兵及百姓中彈被打斷一條腿或「回老家」的。我在金門服役的時候就曾在附近的村樓見到一些拿著拐杖的獨蹆青年。

    我們幾乎每個夜間都聽到炮聲。有一夜共軍密集炮轟我營陣地,連續幾個小時,炮聲、火光令人驚恐萬分。當時老兵就告訴我:“我們的碉堡是頂不住的!如果打個正著,大家就一起上西天去吧!”次晨我們在貂堡附近找到好幾個深洞,都是炮彈頭穿地而入打開的洞,據估計洞深有五米。可見雖不爆炸,但殺傷力還是很可怕的!

一個夜裏,共軍對我陣地密集炮轟,碉堡幾乎被擊中

共軍打過來的宣傳單

十七萬發炮彈迎送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小民遭殃

    隻是到了1960年,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去台灣訪問。 6月17日夜,艾氏來台前夕,共軍突向平靜已久的金門發射了8萬5千9百多發炮彈,同時廣播這是表示歡迎之意。 6月18日,台灣國民政府發動了百萬民眾在台北歡迎,瞻仰艾森豪和蔣介石立於敞蓬車中馳過街頭頻頻向群眾招手的神采。艾氏於6月19日離開台灣,中共再度發炮8萬8千7百89發,並宣稱這是為了歡送。

    當時金門百姓苦不堪言,說道:「美國總統在美國,在台灣,要歡迎,要歡送都打他不到,受害的都是我們金門百姓! 」孟子曾說:「武王一怒而安天下! 」金門炮戰中毛公一怒及一嬉,則小民遭殃矣!  如今在金門留下的炮轟痕跡已不多了,我十多年前回金門訪問,曾在古寧頭展覽館見到一張當年古寧頭民房被炮彈全毀,滿目瘡痍的巨幅照片,真是慘不忍睹。 回想到四十多年前與我在金門朝夕共處,深受戰火摧殘的百姓,心中不禁辛酸的想到毛先生在炮戰中時時叮嚀:「不要打到美國人啊! 」如果他老人家當年能囑咐共軍:「不要打到老百姓啊! 」那我們的金門百姓就有福了!

國軍誤殺”廈門百姓

    國軍這邊,反炮戰也很起勁,美國不斷提供更凶猛的武器。 譬如用熱線追蹤的空對空響尾蛇飛彈,老美造出後還從沒有機會真正用過,美國顧問就發令在台海用來做了試驗。 可憐的空軍健兒們第一次遭逢,就添了五名冤鬼;另外因為響尾蛇飛彈隻追蹤熱點,結果國軍把自已的一架由張迺軍駕駛的飛機也擊落了,他跳傘被共軍虜,彭德懷還接見了他,最後共軍把他送回台灣,回去後就被"永不錄用"了。

    共軍轟擊金門的主力炮是152加榴炮;國軍原用155加隆炮,老美後運去了八英寸(203毫米)榴彈炮,最後還給了240毫米口徑的大炮,國軍發了一炮到廈門西邊的火車站鬧區,打死了不少百姓,共軍以為美國人用原子炮彈了,提出抗議。 可見福建沿海也同金門一樣,老百姓總是受苦受難的。 "我當時在金門聽說是"誤射",也有一說是美國顧問下令"既然有了,就試試看!" 總之,都是老百姓倒黴!

國軍155榴彈炮

國軍的八寸——203mm 榴彈炮

國軍的240mm 大炮

誤失和談時機,導致兩岸長期對峙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鑒於中蘇關係惡化,有意緩和台海緊張局勢,試探改善與中共的關係,譬如1960年大選中,肯尼迪與尼克鬆最後的電視辯論主題之一就是金門、馬祖問題。 甘氏主張放棄,而尼氏主張堅守。 甘氏的論說得到美國大眾的認同,也影響到選舉的成敗。 以當時形勢,如果毛主席停止炮轟,進行和談,有可能美國會逼蔣介石像放棄大陳島一樣,放棄金門和馬祖。而肯尼迪上台之後也在考慮利用中蘇破裂的機會,與中共建交,但不幸他到德州達拉斯去時被刺身亡,英年早逝。

    有趣的乃是十多年後不遠萬裏,親臨中國打開大門的卻正是當年堅決主張反共、死守金馬的尼克森。 審時度勢,此一時,彼一時也! 

    其後中共在三麵紅旗失敗後,造成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千千萬萬人民餓死,蔣介石蠢蠢欲動,叫著「反攻大陸」。 中共加強戒備,聲稱「我們等著你們上岸」。 事實上國民黨叫反攻大陸,主要是唬老百姓的。 那時候還弄了個"光複大陸委員會設計",薛嶽整天瞎忙。 據說還做了幾個方案,許多將領參加討論,都慷慨激昂。 當時羅列當陸軍總司令,因為他於1950年最後在西昌戰敗後,潛逃到四川待了一年,再輾轉逃到香港,去台灣。十分了解中共情況,聽到這些“反攻大陸計劃”後覺得是兒戲,勸大家冷靜點。 結果蔣介石、蔣經國知道後,就把他罷官了。(也有一說是羅列訪美時去見了他抗戰時的上司李宗仁,但許多人認為那是推脫之詞,因為羅列不至於那麽笨。)總之那個年代,跟著上麵瞎扯就行,誰說真話誰完蛋。 國民黨、共產黨都一樣!

    不過那時候國民黨在台灣的宣傳、洗腦非常成功,大多人,特別是孩子們都相信「反攻大陸」一定成功。但也有例外,譬如我一個父執輩就告訴我:“別信那一套,被大陸老百姓趕出來了,那還能回得去!”他從軍隊退伍時,給了他一張“戰士授田證”,告訴他分了一塊在青海的地給他。他看了後,說了聲:“他奶奶的熊!”就把那張授田證扔到字紙簍去了。可是三十年後,台灣經濟起飛,政府也不談反攻大陸了,還出錢把授田證換回去。弄得皆大歡喜,可見發錢比反攻大陸要切實際些。

    所幸中共的經濟困難在劉少奇的施政下很快複蘇,台海局勢也安定下來,劉雖功在人民,但功高震主,替自己惹下了大禍。 1966年文革開始,毛澤東將劉少奇打為「工賊、叛徒,走資派」 ,最妙的乃是認定他還是國民黨特務。 時過境遷,當今大陸沒有人不認為文革這場浩劫是中國那一代人慘痛的不幸。 但文革卻使得中共忙著內鬥,無力對付台灣國民黨及美國了。 台灣方麵受美國的限製,加之麵對現實,也減少了「反攻大陸」的活動。 逢年過節送幾個「反共救國軍登陸到大陸沿岸去,就算是給蔣老先生一點心理慰籍罷了! 文革內亂給台灣經濟起飛提供了良機,一方麵是蔣氏父子可潛心於建設,功在人民;另一方麵該「感謝」毛主席冷落了台灣。

國共各自宣稱炮戰勝利

    金門炮戰後,台灣國民黨宣稱:「八二三炮戰,我方重創匪軍,光榮勝利」。 直至今日在金門還到處可見到許多「八二三炮戰勝利紀念碑」。其實共產黨也沒想登陸,隻是打著玩玩,也沒得讓你贏的。 而在台灣,金門炮戰之後也了解到中共武力犯台乏術,大家也該過些好日子,好好發展經濟去了! 

  國軍在金門的八二三炮戰勝利紀念碑

    共軍在大嶝島的八二三炮戰勝利紀念館

     大嶝島共軍炮戰勝利紀念

      對於金門炮戰,中共宣稱「不僅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在政治上、在曆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即揭露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陰謀和戰爭政策,又打亂了美國在中東的侵略部署,懲罰了國民黨當局」。 我到大嶝島訪問時也見到許多“慶祝炮戰勝利”的標誌。其實一場沒有計劃登陸進攻,隻是鬧著玩的炮戰,也數不上誰贏誰輸!孫子兵法道: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這的確是千古之名訓!

毛主席的“絞索政策”

    中共又宣稱「不攻占金門乃是毛主席高瞻遠慮的"絞索政策"!」 我曾去廈門旅遊,導遊告訴我們:「當時拿下金門易如反掌,但毛主席認為如果占了金門,台灣就太遠了,與大陸斷了線了,所以毛主席說留個金門給蔣介石,就可以把台灣像用鎖鏈一樣綁起來。」又曾聽到一位先生告訴我: 「當時共軍已經攻占金門,但毛主席下令還給蔣介石以便保持聯係,不使台灣獨立。」 這種愚民的宣傳,令我這個當年在台灣、金門的人聽之,感到不知所雲。 六十多年過去了,毛主席的"絞索政策"弄出個"去中國化",貽害無窮! 康熙當年就沒用這一招,最終把台灣問題解決,中國重歸統一。毛主席這根“絞索”隻是把自己的手腳鎖住,隨者歲月的逝去,使台灣離開大陸越來越遠!

二十一年、百萬發炮彈

   事實上,金門炮戰一直延續到197911中美建交才正式停止,一共打了二十年,共軍先後發了977772發,也就是近百萬發炮彈。金門民間死亡162人,傷638人,國共兩軍及福建居民死傷不詳。在這二十年的戰火中,金門民生活受到許多限製,他們不能聽收音機,不能用照相機、攝像機,看不見普通的廣播電視,禁止遊泳、出海、放風箏、養鴿養鳥,過年過節婚喜不準放鞭炮。汽車機車管製進口,連籃球、排球、足球等可供漂浮之物均列為嚴格管製品。金門軍民長期生活在時光倒流的狀態,同樣地福建沿海的居民也長期處於戰備狀況,經濟萎縮,生活困苦,譬如廈門市東部朝向金門的大片區域一直荒蕪,真是斯民何罪,遭此災殃。

二十一年,共軍打了近一百萬發炮彈

炮彈鋼刀

    從八二三炮戰起共軍炮轟金門持續了21年,打到金門近百萬發炮彈,唯一的好處就是送來了百萬件做鋼刀的上好原料。現金門吃這行炮彈鋼刀飯的人還不少,我十多年前重回金門,參觀了一家"金合利鋼刀店"。 這家老店在1937年就開業了,多謝共軍送來的上好原料,他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那老板展示了炮彈與一般菜刀鋼材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比較圖,令人一目了然,他打出來的肯定是"天下第一刀",削鐵如泥;他作了一個精彩的演講與示範,手腳利落,邊講邊做,幾分鍾就做了一把好刀。 他告訴我們每個炮彈可做60把菜刀。 我看雖然他開店吃老共炮彈的飯已幾十年了,但剩下的炮彈,少不了還有一、兩千萬把刀可做,他家幾輩子還有好生意,肯定要發更大的財。

金老板靠炮彈做菜刀,發了大財

曆史的借鏡——(請參見附錄:在戰與和之間,康熙用了二十二年收複台灣)

    曆史很少重演,但往往有一些相似,而可以作為借鏡之處。康熙花了22年時間收複了台灣;而毛主席弄了幾乎同樣長時間的炮轟,弄出個如今台灣的“去中國化”說白了就是日本皇民化。從康熙收複台灣的過程中給人們三個主要的教訓:(一)主要是以和平、溝通、談判,爭取民心為主,武力為輔:(二)即使發生一些戰爭,均在大陸沿海及澎湖海域,沒有在台灣作戰,台灣的人民沒有直接遭到戰火,得以保全無害;(三)金廈兩島非常重要,曾易手多次。明鄭希望在大陸沿海島嶼對峙;而清朝則積極攻占金廈兩島,在台灣海峽對峙,以攻取澎湖,台灣不戰而歸順為其策略。

    毛澤東沒有汲取康熙平台灣的曆史教訓,與國民黨在金門對峙數十年,延緩了解決台灣的時機。十年文革浩劫過去,鄧小平複出後立即終止了金門炮戰,與美國建交;恢複民間的來往,與台灣當局對話,探討解決台灣的途徑。另一方麵,蔣經國在晚年也開放大陸探親,許多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創業,兩岸交流、互惠取得很大的進展。隻惜長時間的隔閡及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造成認同及其他問題,台灣當局在教育、社會、行政諸方麵持續推行“去中國化”。近年南海爭端頻起,列強打壓中國,台灣的政治地緣非常重要,有可能形成未來國際勢力製造的緩衝地帶及戰爭區域。這是任何關心台灣及大陸人民者所不願見到的危機。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為了要當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割給了契丹,使得中原漢族政權喪失燕山、陰山和長城的屏障,無法抵擋北方少數民族南侵,導致其侯靖康之恥,積弱數百年,直到432年後朱元璋驅逐蒙古,才恢複故土,抗禦北方遊牧民族。台灣居於東亞海運要衝,與中國南海同為政治地緣的重要區域,向來為西方及日本意圖控製的地區。中國千萬不能讓台灣成為第二個“燕雲十六州”,否則後患無窮!

省思

    毛澤東於1958年推動反右及三麵紅旗運動之後,內政不修,民不聊生之際發動了目標與計劃不明的八二三炮轟。其後經曆大饑荒、文化大革命,使炮戰延續長達二十一年。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因為它帶給金門、台灣及大陸百姓痛苦與災難,並延緩了兩岸和平、共榮的時機。自馬關條約起,台灣已經脫離大陸125年了,而八二三炮戰開始至今也已62年。我們不能再等待62年,希望兩岸的問題盡早解決,台灣和大陸的百姓免於戰爭、危難,攜手共榮!

附件:

在戰與和之間,康熙用了二十二年收複台灣   (騰訊網)

      清政府逐步穩定在全國的統治後,明鄭勢力成為清朝統治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在順治去世後,新統治集團對招撫鄭成功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決定改以武力解決。順治十八年末,早已投降清朝並在北京軟禁十五年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處死。

      次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鄭成功在台灣病逝,明鄭內亂,鄭經即位,清政府因征伐台灣不易,和議又起。雙方在是否剃髮、可否依「朝鮮例」再次陷入僵局,遂無下文。但在多年招撫下,歸誠的鄭氏官兵卻日漸增多。康熙元年至康熙三年間,「投誠文武官員3,985人,食糧兵40,962名,歸農官弁兵民64,230名,眷屬人役6,3000餘名,大小船隻900餘艘」。康熙二年,鄭經擒殺叔父鄭泰,內亂再起。清政府遂聯合荷蘭人共同攻取金門、廈門兩島,,鄭經退守銅山(今福建東山島)。康熙三年(1664)正月,明鄭再次發生大規模叛逃,清軍幾乎肅清東南海域島嶼,鄭經退守台灣。

      清廷對是否繼續征討明鄭意見不一,李率泰認為雖金、廈已破但「窮寇勿追」,不如「四處招降,以散其黨羽。倘技窮受撫,亦免士卒勞苦;如再頑抗,移師未遲」。但明鄭降清將領施琅、黃梧堅持繼續追擊。七月,清政府授施琅靜海將軍銜,命其伐鄭。康熙四年四月,施琅數次出兵進攻澎湖,卻因強風不克西還。清政府內對用兵台灣的主和派漸佔上風,於是對施琅等人征討台灣的聲音不再理會,回到封禁、招撫的老路。康熙七年(1668年),整個東南沿海幾乎被清朝所掌控,清政府裁撤福建水師提督,焚燒沿海水師戰船,將明鄭降兵遣入各省屯墾。康熙帝繼續招撫路線,派遣兵部尚書明珠、侍郎蔡毓榮到泉州主持議和之事。但雙方在台灣的政治地位議題上無法突破僵局,和議再次破裂。康熙八年(1669年),清國興化知府慕天顏來東寧議和。同年,明鄭柯平與禮官葉亨以明製衣冠前往泉州談判,觀者如市。會議間,柯平等人堅持將東寧比照朝鮮事例辦理:「不削髮,不易服,但稱臣納貢,而世守臺灣。」然而清廷方麵否決此提議,和議遂不成功。

      自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起,鄭經勢力進入大陸東南一帶,極盛時擁有閩粵沿海五府之地。然而好景不長,兩年後,王輔臣、耿精忠相繼降清,鄭經再次退敗到廈門、金門。負責平定東南地區的康親王傑書派人到廈門與鄭經議和。因沒有解決台灣的政治定位問題議和不成,康親王準備使用武力剿滅明鄭。但康熙卻決定放棄武力攻台,反而對明鄭勢力做出極大讓步,在清朝之後和鄭經的溝通中,已經同意明鄭可以藩屬國的地位存在,且以通商貿易來彌補海島之困。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清政府還多次允諾明鄭隻要釋甲東歸,海島歸還清政府,則可不削髮,以澎湖為界,通商貿易,並「照依朝鮮事例,代為題請,永為世好,作屏藩重臣」。康熙本以為滿足明鄭一直堅持的依「朝鮮例」就能收穫和平,孰料明鄭仍以種種藉口,如堅持不歸還明鄭佔據的海澄,和議始終不成。

       當康熙認為明鄭不願被納入朝貢體係後,舉兵伐之也就成為預料中的戰略選擇。隨著清軍在東南沿海軍事行動的勝利,清政府征台之議再起。被康熙重用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在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攻取金門及廈門之後,即奏請康熙,由他統兵進征澎、台。他寫道:「鄭經不滅,則廣東、浙江、福建山海之寇終難殄絕。臣願親督水師進取台灣。」

       然而不同的聲音也漸起。大學士明珠於同年奏稱:「閩疆新定,逋逃殘寇,姑徐俟其歸命,再若梗化,進剿未晚。」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也反對武力進取,他認為「澎湖遠懸外洋,且港口迫狹」,對明鄭應「徐行招納,必自歸誠」。萬正色的意見得到了兵部侍郎溫代、刑部尚書介山等人的支持,康熙決定沿用招撫的方法。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亂被平定,而鄭經去世導致明鄭內部動亂,馮錫範擁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繼位,台灣民心離散,棄鄭投清的官兵越來越多。清朝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等人認為這是攻台的大好時機,宜「剪除根株」,康熙由此下定決心徹底剿滅明鄭勢力。這年六月,康熙傳旨要各方「同心合誌」,「底定海疆」。此時清政府內部仍有相當一部分官員認為明鄭對清朝已構不成威脅,可棄台灣於不顧。萬正色上疏《三難六不可疏》,堅持「台灣難攻且不必攻」;大學士馮溥退休回籍時還上疏康熙稱「台灣不宜征剿」。已經解除了後顧之憂的康熙對這些聲音統統不予理會,他將反對武力攻台的萬正色改任陸路提督,重新啟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規取台灣。康熙二十一年授權施琅「相機自行進剿」,命姚啟聖等同心協力,不得有誤。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清軍在施琅率領下由東山島啟程進攻澎湖,在澎湖海域大敗劉國軒率領的明鄭艦隊,據有澎湖。在台灣屏障被破後,鄭克塽差人與施琅議和,康熙趁機對明鄭發佈諭旨,指出雙方長期處於對峙狀態「以致沿海地區,裏閈不寧,時遭兵燹之厄」,這種狀態應盡早結束。今已克澎湖,台灣「指日蕩平」,希望鄭克塽能「審圖順逆,善計保全」,如他歸降,清政府不僅既往不咎,還「從優敘錄,加恩安插」。

       這道諭旨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至關重要。在經過月餘的爭論後,最終,明鄭選擇投降清朝。七月初五,馮錫範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馮錫範將鄭克塽送交施琅,並提出「三不傷」請求,即清軍入島「不傷鄭室一人,不傷百官將士一人,不傷台灣黎庶一個」。八月十三,施琅進入台灣受降,康熙收復台灣,統一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希望再沒有這樣的內戰,遭難的都是海峽兩岸的人民!
也希望當今中國政府不要去幹涉台灣的內政和人民的生活,還有搞什麽一帶一路,撒錢買霸主位?, 還是腳踏實地把精力放在改善大陸老百姓的日子。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誠信老弟(老妹),承您誇獎我有如黃先生、林先生等“三十功名塵與土“,令我慚愧無比。我一不會開飛機,二沒膽子遊泳過金門海峽(想當年遊個兩、三千米水還可以,不過就是沒林先生的膽子),哪能跟他們這些大人物相提並論?我隻是生於亂世,一再逃難奔波、流離顛沛。為了生活、工作,四海忙碌,一事無成,乏善可陳,老大傷悲而已。不過也就此走了一百多個國家,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年事漸長,閑來無事,把所見、所聞、所思整理出來,呈給文學城的讀者,也得到許多珍貴的回應與指正,學到不少新知。總之您的誇獎不敢當!
robato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對我說的你都視而不見我有啥辦法?比如後選人排隊去華府去麵試,維基解密披露的那些事,我無法大段抄給你,自己去查吧。找個有名有姓的實例:當年小布希是怎麽罵陳水扁的你該記得吧。那就是老子罵兒子的罵法。
czhz 回複 悄悄話 robato 發表評論於 2020-08-22 23:12:23
c這還用我說嗎?你我都心知肚明。別的不用囉嗦,就說台灣一到大選,兩黨“總統”侯選人第一大事是,個個先去老板那兒麵試,許諾言,表忠心。。。維基解密披露台政要在美國人麵前的醜態還不夠嗎?尤其是這二十年所謂的“民選”總統,老實說還不如兩蔣,連兒皇帝都不夠格!
--------------------------------------------------------------------------
請不要隻貼標簽,不說事實。你倒給我舉個實例,台灣民眾投票時如何看美國人臉色投票,看哪個美國人的臉色? 台灣的民選政府官員如何向美國表忠心的?
robato 回複 悄悄話 czhz 發表評論於 2020-08-22 22:03:23
你倒給我說說,一個經曆了20年民選,和兩黨正常權力交割交替的政府,怎麽就成了老美的“兒皇帝”?

-----------------這還用我說嗎?你我都心知肚明。別的不用囉嗦,就說台灣一到大選,兩黨“總統”侯選人第一大事是,個個先去老板那兒麵試,許諾言,表忠心。。。維基解密披露台政要在美國人麵前的醜態還不夠嗎?尤其是這二十年所謂的“民選”總統,老實說還不如兩蔣,連兒皇帝都不夠格!
czhz 回複 悄悄話 robato 發表評論於 2020-08-22 13:28:38 台灣早已是第二個“燕雲十六州”了。從老蔣到今日之綠朝都是老美的“兒皇帝”。
--------------------------------------------------------------------------
你倒給我說說,一個經曆了20年民選,和兩黨正常權力交割交替的政府,怎麽就成了老美的“兒皇帝”?
robato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千萬不能讓台灣成為第二個“燕雲十六州”,否則後患無窮!

---------------台灣早已是第二個“燕雲十六州”了。從老蔣到今日之綠朝都是老美的“兒皇帝”。
七色花瓣 回複 悄悄話 曾經看過一段視頻,國軍將士們在馬祖的北竿島上築了一條800米長的隧道,用來躲避炮擊、空襲、停放裝甲車。沒有開山的機械設備,全憑雙手,一釺一鎬,曆時好幾年,非常浩大的工程。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那時候老毛說了不打金門,作為大陸和台灣中間的關聯。
遇到過一個老兵,他說59年炮轟金門時他們車隊都是連夜從南京運送炮彈到廈門。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前輩在金門服役過, 卻在大陸生活工作了30多年, 您近年還能回台灣, 從鬆山機場乘機, 說明您並非類似黃植城等起義人士, 所以對您的個人經曆很是不解, 能否解惑一下? 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