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訪明崇禎思陵

(2020-07-24 18:16:30) 下一個

明崇禎皇帝

尋訪明崇禎思陵

    卜一

        明十三陵是北京最著名的古跡之一。 一九七零年代我第一次去北京,就慕名前去遊覽過。 此後的二、三十年又多次重訪。加之多年在北京工作,親戚、同事來訪頻繁,陪他們攬勝,十三陵已看膩了。說是參觀「十三」陵,實際上十三陵中隻開放了「一個半」陵,即已開放地宮的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和隻開放了地麵樓閣的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 其他包括明末代皇帝崇禎的思陵在內的十一個皇陵,都已殘破不堪,埋沒荒野,無徑可至。  每次到十三陵,我總是打聽崇禎思陵的去處,居然無人知曉;在北京也問了許多人,我所認識的人也從來沒人去過,令人不禁有「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感。 但悵然之餘,我也並未死心。

明十三陵

明定陵

定陵地宮

長陵

與老馬同誌前往探尋崇禎思陵

        初夏之際,周末暇餘,由師傅老馬同誌駕車,我倆一道前往十三陵,探尋思陵。 一路沿京昌(北京到昌平)高速公路北上。 三、四百年前李自成大軍正是沿此路線浩浩蕩蕩由昌平南下打進北京,逼得崇禎吊死煤山(今景山),明朝最終滅亡。 今昔巨變,令人感歎。 約半小時,已遙見李自成雄姿策馬南下的銅像,昌平十三陵到了。 

    李自成雄姿策馬南下的銅像

       見到陵園示意圖顯示思陵位於十三陵西南 驅車前往,一片荒野亂徑,下車問路,答案總是「不知」,或「找那個什麽? 」。  徘徊了半個小時,還是老馬機靈,找到了一位老者問明方位。 遵循其指導,找到了一個破舊的小村落。 村上的人說思陵就在村後,有條小徑能夠通到那裏,但很少有外人去過,不知車子能否過得去。

荒徑亂草裏名車猛鑽,忽見王承恩墓,找到了思陵 

       我們穿過村落,果然看到一條荒蕪小路,雜草叢生,已有尺許高。 老馬膽大心細,不惜其奔馳名車,且行、且退、向前摸索。  突然,見到路旁草叢中有一個大墓碑,上書「王承恩墓」。 哎呀! 這不是當年崇禎吊死時,身旁僅剩下的王太監嗎? 崇禎上吊後,他也就近上吊,隨主子去了九泉。 看來這幾百年來,王先生還是孤零零地守護著崇禎。 顯然思陵近了!  果然,行車頃刻,見到一圈圍牆,我們找到思陵了!

王承恩之墓

        圍牆約有兩米半高,牆外有一石碑,上書「莊烈湣皇帝之陵」。 見一木門緊閉,推敲均不得入。 既來之,總得瞧個究竟,於是我由老馬扶持,攀爬上牆,向內張望,隻見園內雜草叢生,又有許多蔬菜夾種其中,有一排石雕的祭台,遠處有一閣台,上有一個大石碑。 石碑後青鬆老樹下有堆土丘,想來必是崇楨寢陵所在了。

       石碑上書「莊烈湣皇帝之陵」

思陵四周環丘,風景可謂幽雅,隻可惜北麵後背山巒參差不齊。 此處如做百姓常人陵園,尚可謂富貴有餘,但若安葬天子,則必氣數已盡,子孫難保。

      園中還有一間小破屋。 我觀察入神,還不忘向「足下」牆腳的老馬通報所見。  忽然,小破屋內衝出一個老人,盛怒大吼:「幹什麽? 想偷東西! 」我在牆頭處變不驚,心想誰會跑到這破山窩來偷你的大白菜,但很鎮定地對他說:「我們遠道而來,絕無惡意,隻是久慕崇禎舊事,特來尋訪。 」老人一聽,突然臉色一亮,竟開了小門,和顏悅色地說:「請進來吧! 」我與老馬遂入得陵園。

悶慘的守陵老人遇知音

        老人請我們進小屋稍坐,還給我們送上茶水! 看來老頭在這裏是悶慘了,今天總算是遇到了知音。 老頭藍衣藍褲,猶為文革時期裝束,頗有桃花源記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模樣。 當然那間小屋也是文革時期的「檔次」。 老頭說自己已有七十多歲了,牙雖沒剩幾顆,但看起來身體硬朗,行動敏捷,說話聲如洪鍾,可起勁了。 他說他們家族明朝中葉就遷入此地守陵,清代依舊,並延續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明清之時,他們一麵守陵,一麵務農,世代免於賦稅。

       老人對明代宮廷各種軼事、曆史掌故背得滾瓜爛熟,如數家珍。 他告訴我們,明朝荒唐的皇帝可出了不少,例如原躺在定陵裏的神宗萬曆皇帝,當政四十八年,但上班(朝)的時間不多;崇禎的父親光宗才上任一個月,身體本就虛弱,他的庶母鄭貴妃又送上一群美女,他吃了兩顆紅藥丸就完蛋了。 接著幹的是崇禎的大哥熹宗,他是個道地的二百五,整天隻會做木工,朝政顧不上,結果奶媽、太監都登台了。 特別是他寵信的太監魏忠賢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弄得朝政日非。 打不過滿州努爾哈赤,卻將滿人祖先金代在北京西南房山的皇陵全都扒了,真是造孽啊! 這三朝下來已是積習難挽,大勢已傾,內有農民起義(或謂流寇)紛起,外則滿清崛起東北,邊警不斷,國事已潰爛而不可收拾了。

魏忠賢

        熹宗幹了七年,臨死前將這個爛攤子留給了他的五弟朱由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禎皇帝。  崇禎比起他的祖父、父親和大哥要好一些。 他雖然也不是安邦定國的材料,但猶能鏟除奸逆,殫心治國,企圖力挽狂瀾,隻是內憂外患交迫,頹勢難挽。 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由西安向北京進軍,沿途明守軍或潰或降,京師告急。 大臣們勸崇禎南下,遷都南京,他說:「國君死社稷」,已表示了殉國的決心。 李自成大軍到了昌平,派人去請崇禎禪位,他也拒絕了。

崇禎槐樹上吊死,衣襟留言

        三月中旬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外城,崇禎逼周後自殺。 次日內城陷,他走到煤山東腳下的一棵槐樹下,上吊而死,衣襟留言:「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 」當時身邊隻剩太監王承恩一人,隨後王太監也就近上吊而死。  那棵槐樹害死了皇帝,被拷上了枷鎖,活了三百多年。 但終沒熬過文革,被紅衛兵毀了。 照理說老槐樹也應算是「造反有理」。 現在煤山(景山)東腳下原處又栽了一棵年輕的槐樹,看樣子還得等上幾百年才會像個樣子。

 景山東腳下原處又栽了一棵年輕的槐樹

       李自成入北京後,將崇禎及周後的遺體送到昌平,當地居民將之葬入已去世的崇禎寵妃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在北京沒留幾天,就前往山海關攻打 「衝冠一怒為陳圓圓」而降清的吳三桂,卻被清兵大敗。 遂匆匆回北京登基,次日就滿載金銀撤離北京西去。 幾天後,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大軍進入北京。 為了籠絡人心,服喪三天,以帝禮改葬崇禎,追諡莊烈湣皇帝,陵曰「思陵」。  聽完老人講完這段故事,深感三百六十行,行行確實有本難念的經。古往今來,想當皇帝的人可真不少,但當皇帝這行當風險非常大。 如果弄得好,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固然威風光彩;但搞不好,落得像崇禎這般下場,又何苦來哉!不過說一句公道話,崇禎在九泉之下(或許在天國?) 也不必以發遮臉,見不得祖宗。 他是替他那幾個寶貝祖宗背的黑鍋,而已禪心積慮,盡到努力,上天(或下地)見到祖宗也庶幾無愧矣!

小溪之南葬天子, 氣數已盡

        老人又告訴我們,明成祖是第一個遷到北京的明代皇帝,到北京後就籌建寢陵。 當時風水先生告訴他:昌平此地山巒疊起,坐北朝南,山前有一小溪環繞,風水絕佳,好穴頗多,葬此,社稷可傳子孫久遠;但如葬過小溪之南,則為祚訖轉移,氣數將盡。       

       思陵的確是十三陵中唯一位於小溪之南的陵園。 思陵四周環丘,風景可謂幽雅,隻可惜北麵後背山巒參差不齊。 老人告訴我們,近來有一個風水先生來此觀察,謂此處如做百姓常人陵園,尚可謂富貴有餘,但若安葬天子,則必氣數已盡,子孫難保。 肯定地,這位風水先生有「後見之明」。 想來多爾袞當年花了些功夫,一方麵貓哭耗子,隆重發喪;一方麵也精選了個「氣數已盡」的「風水破地」,好讓「明祚永絕」,以保「大清永昌」!

殘破陵園一瞥       

        老人很殷切地帶我們在陵園內走了一圈。 他說,圍牆是近年來重建的,原有的牆早已傾塌,磚瓦多被附近的居民撤去建房了。 國共內戰時期兩軍曾在此對壘,打得滿目瘡痍,殘破不堪。 近年來政府撥款重修圍牆,也曾考慮重整陵園,開放參觀,但總覺「商業性」不大,也就作罷了。

        陵園內種滿青菜豆子絲瓜等各種蔬菜,老人津津樂道,一一介紹。 想來這也是他獨守空陵,寂寞無聊中少有的嗜好與慰藉吧。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隻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陵園有兩碑,均刻有「莊烈皇帝之陵」,其中一座屹立於閣台之上,另一碑則立於大門之外。老人說,前兩年門外的石碑曾遭一次雷劈。我好奇地問老人,十三陵內多年來有否聽說皇帝顯靈的故事。他很肯定地告訴我,從來沒有發生過。大概是皇帝們生前精氣太盛,耗盡了精力,死後就好好安息了。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隻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

黃昏離去,回首歎息      

        時近黃昏。 臨行,老人依依不舍,囑我們以後常來,還信手摘了幾個絲瓜非要讓我和老馬帶回家去不可。 盛情難卻,我們隻好一手拎著絲瓜,另一手頻頻揮著,依依而別了。  循原路而回,又見王承恩之墓。 落日西照,回首遙望思陵,省思崇禎當政十七年,內憂外患,勞心積慮,沒過一天安閑日子。 如今在此幽靜僻穀安息,又有老人與王承恩相伴,也算是得其所終了!

落日西照,回首遙望思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9)
評論
jiajiashui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平等性 回複 悄悄話 寫的真好,謝謝分享!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讀前輩大作,常有意外驚喜,讀到看到自己原來根本不知道的曆史文化故事。謝謝了!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CNG 先生, 請見如下的另一份資料:

吊死崇禎皇帝的那棵樹,如今怎麽樣了呢?按理說一顆槐樹是可以上百年不死的,有的樹活三五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這顆歪脖子樹沒有那麽幸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棵樹被當成“四舊”不祥之物,被直接砍掉了。

又及: 我於1978年夏天回國訪問,導遊打我們參觀紫禁城和景山,根據我的記憶,當時原址已沒有槐樹,而導遊說是:“文革中被紅衛兵砍了!”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CNG 先生, 請見如下錄自網站的信息:

這棵可能是中國曆史唯一一顆吊死過皇帝的歪脖樹,保存了幾百年已經成了活文物了。但是到了1971年的時候,第一夫人看到明朝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時的那棵歪脖子老槐樹,旁邊還立著一塊介紹崇禎上吊的牌子。立刻大怒:“這都是封建主義的東西,這個歪脖子樹都死了,你們還留著它,像老祖宗一樣供奉它,你們是不是想紀念崇禎啊?你們是要封建的,還是要社會主義的?給我馬上刨掉。”於是這棵幾百年的老樹就被刨掉了。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BeijingGirl1女士(先生):您關於開放思陵的想法非常寶貴!
當年思陵守陵老頭對我說:“本有人打算把思陵開發觀光,結果覺得商業性不大,也就作罷了!”

可是如今每年遊覽“八達嶺長城——十三陵”這一線的遊客,我估計超過1千5百萬(今年瘟疫期除外)。如果把思陵開放,再少也會有好幾百萬人去看看。商業性的利益非常大!
因為除了唐宗宋祖、秦皇漢武,朱元璋、武則天幾個人之外,崇禎的名氣絕不比哪個差,而且他是最悲慘、最戲劇化、最值得同情、憐惜、最值得後人吸取教訓的。把他的墓稍微整理一下,該破爛的就讓它破爛,加些史料、故事、連續劇等噱頭,保證有不少人有興趣。

開放思陵不但在觀光、帶動地方經濟、保存古跡、宣揚曆史教育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隻惜我已離開北京多年,人際疏遠。不知您,或其他在北京的朋友們能否去呼籲、促成這件事?這也將是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CNG先生,多謝您提供關於煤山老槐樹是在晚清被毀的資料。但我父親生前多次對我說,他1948年秋在北京(當時還叫北平),與老友李可染伯伯一起去紫禁城和景山遊覽時還親眼見到老槐樹綁了枷鎖。現在的年輕槐樹是改革開放時期,而不是民國初年,種的。
隻惜我父早已作古,否則我一定替您再去問他。
cng 回複 悄悄話 "那棵槐樹「害死」了皇帝,被拷上了枷鎖,活了三百多年。 但終沒熬過文革,被紅衛兵毀了"

這應該是誤傳,現在有個傾向,什麽屎盆子都扣在文革紅衛兵腦袋上。這歪脖樹應該是清朝就死了。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分享!這樣的探秘之旅,覺著比遊覽眾所周知的名勝更有意思,哈哈。

崇禎其實也是咎由自取取。刻薄寡恩還愛麵子,梁崇換這最後一根中流砥柱,都沒有他的麵子重要,硬生生就把人家千刀極刑了,比嶽飛還要慘一千倍。

崇禎想往南逃時,也是礙於麵子不敢自己提出來,但滿朝文武沒有人願意第一個提出南逃,那也是因為崇禎愛找人背鍋,都是有先例的。之前他和某大臣密意和後金議和,被發現後就全推在那大臣身上宰了。這要誰第一個提出南逃這麽丟臉的事,事後還得被他用來背鍋。

一個完全不願意擔責任的老板,沒有人會願意替你擔責任。所以大臣們就幻想著城破的話,就給李自成當大順臣子好了。沒想到李自成壓根不是這塊料。
Soltek 回複 悄悄話 我從來沒想過崇禎還有帝陵,而且王承恩還有自己的墓。從修陵和幫崇禎嫁女兒這兩點上看滿清還是做得不錯的,當然它這樣做是為了證明清政權的正統性。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莊烈湣, 這三個字對崇禎不算太糟, 隻是字數太少了。 寫得真好, 收藏了。 博主好分享。 謝謝。 如果你在google 地圖上找到位置, 留下思陵照片, 那以後去的人就會多了, 政府可能會把它修起來, 也可以帶動周圍的經濟。

守陵人不知還有沒有後代繼續守陵, 如果沒有, 不知政府是否會派人繼續守。 沒人守, 估計很快會被偷拆光了。

明朝276年, 清朝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國祚長296年;如果自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算起,276年,自1644年遷都北京入主中原以來則是268年。 上次有自稱懂運勢的WXC ID 說國運大約250年。 美國建國至今224年。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更正: 本文中的“禪心積慮” 乃筆誤,應為“殫心積慮”。
mudanxianzi 回複 悄悄話 活該明朝滅亡。可是中共不是那麽容易滅亡的。寫這篇文章沒有意義
womaninhome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喜歡曆史的人都會喜歡。
西風-西風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謝分享!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偃月先生,你的問題很好!答複如下: 根據張廷玉《明史、莊烈帝》:丙辰,賊遷帝、後梓宮於昌平。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 - -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賊於山海關。五月,入京師,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荘烈湣皇帝,陵曰思陵。“ 一般皇帝的陵寢都是在位的時候開始花許多年造的:漢武帝茂陵54年;明太祖孝陵24年;明成祖長陵20年。但崇禎在位時沒有修築陵寢。一方麵當時民窮財盡,另一方麵崇禎不願意弄。他的寵妃田貴妃在幾年前去世,葬在十三陵小溪之南。後來昌平的地方人士就開啟了田貴妃的墓,把崇禎和他的皇後都葬在原來田貴妃的墓裏。清兵入關後,多爾袞替崇禎發喪,但沒有移陵,還是用原來田貴妃的墓地。所以那裏的風水沒有帝王的規格!
灣區金頭腦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崇禎帝知道曾經器窮的臣子們被李自成抄了幾千萬兩家產,臣民們又被清軍逼得剃發易服,估計會氣活了
danjuan 回複 悄悄話 明思宗殉國還是悲壯的。煤山上據說掛過一袋包子後來警察專門盯著樹。

不知道哪天包子是啥結局。
lostman 回複 悄悄話 崇禎宵衣旰食,十分勤政,事事親力親為,權力都歸他一人,事情來了,大臣誰也不出力,更不出錢,朝廷剿寇,崇禎要王公大臣捐款,有人捐幾兩銀子,有人把破家具捐了出來,他的皇後拿出5000兩銀子給自己爹,要他帶頭再加5000,共捐10,000兩,結果她爹捐了2000,還賺了3000兩。後來李自成進京後,嚴刑拷打,居然從這些明朝大臣手裏搞出9000萬兩銀子。
崇禎刻薄寡恩,極好麵子,本來可以遷都南京,可是自己又不好說,事先給宰相商議,要宰相出頭,勸他前往南京,可是朝堂之上,宰相就是不提,因為知道,崇禎將來甩鍋,非殺了他不可,就這樣,崇禎自掛歪脖樹
曆史總是不停滴上演
登錄後才可評論.